汕頭北回歸線標誌

北標窺日:指位於汕頭大學北5公里的北回歸線標誌塔,建於雞籠山腰,高13.6米,底寬30米。 汕頭北回歸線標誌塔即在此特殊景觀的最東端而有其重要的環境科學研究上的意義。 汕頭北回歸線標誌塔地處我們這個海濱城市,造“夸父亭”等景致和《山海經》中的夸父追日的神話故事非常吻合。

簡介

汕頭北回歸線標誌位於汕頭市西郊206國道2343千米處北測的汕頭市北回歸線標誌塔,於公元1984年開始籌建,1986年建成,經過十多年的配套建設,已成為汕頭市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科普旅遊景區。北標窺日:指位於汕頭大學北5公里的北回歸線標誌塔,建於雞籠山腰,高13.6米,底寬30米。以“北”字形狀支架支撐一個直徑5米的地球儀。每年夏至日,當太陽直射北回歸線時,可看到陽光從地球儀中間的小孔,映在地面上的圓影,幾分鐘後事過境遷。自此日光逐漸南遷。地面上將無形的北回歸線畫為有形。你可以腳跨回歸線,一腳在溫帶,一腳在亞熱帶。附近還有夸父亭等供人們休憩。站在山顛可以西望牛田洋,東瞅雞籠山的圓錐形的火山地貌。位處亞歐大陸東南端的北回歸線地區,因受海風的影響而降水豐沛,形成了蒼翠欲滴的熱帶季雨林和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出現了與整個回歸荒漠帶截然相反的景觀。汕頭北回歸線標誌塔即在此特殊景觀的最東端而有其重要的環境科學研究上的意義。

特色

汕頭市北回歸線標誌塔的選址,恪守如下原則:①學性原則;②不占(少占)用農田原則;③交通方便的原則;④與其他旅遊景點相呼應原則;⑤美學原則;⑥傳統習慣等其他原則。 汕頭北回歸線標誌塔的建築特色:天壇式的塔基,“北”字型的塔身結構上安置一巨大的地球模型,地球模型中心有一為方便觀測夏至日直射陽光而讓陽光透過的管道,稱“窺陽孔”。
汕頭北回歸線標誌塔的緯度位置,經準確測量在公元1990年1月1日為 23°26′32.48″N,利,同時的北回歸線理論值為23°26′26.13″N,考慮到北回歸線是一條不斷移動的線,這一誤差是正常的。
在觀賞台的東西方向上,鋪設一條黑色的石板帶,標誌此線就是北回歸線,兩邊種植溫、熱兩帶植物。當我們兩腳跨踏此石板帶時,就置身於北溫帶與熱帶之間,似乎能感受到大地的轉動,有一身跨越兩帶的神秘感。 “北標窺日”,就是“夏至”觀日的真實寫照。每年夏至(6月22日正午),觀日者十分踴躍,都爭相競睹這一年一度的“立竿不見影”的奇觀,親身感受這春夏交替的時刻。

相關景點

北回歸線標誌塔周圍種植了很多樹木花草,鋪設了登山道路,在山巔還建起了“夸父亭”和“鄧林亭”(取《山海經》神話命名),路旁石壁上刻了很多登山旅遊者的詩詞。登上鄧林亭可以西望牛田洋寬闊的水面,東看古火山雞籠山。
“夸父亭”和“鄧林亭”取名與太陽有關,古籍《山海經》有一則動人神話傳說:夸父就是大男子漢的意思。古時乾旱,他要征服太陽,追趕太陽,滿身淌汗,熱渴難忍,飲盡黃河渭水還不止渴,要去飲大海的水,未到,就在路上口渴而死。夸父丟棄的手杖,插在地上,即成茂密的鄧林。鄧林就是桃林。汕頭北回歸線標誌塔地處我們這個海濱城市,造“夸父亭”等景致和《山海經》中的夸父追日的神話故事非常吻合。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