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尾市歷史由來
汕尾市位於廣東省東南沿海,東連揭陽市,西接惠州市,北靠河源市、梅州市,南瀕南海。東西相距132千米,南北相距90千米,總面積5271平方千米。總人口359.23萬人(2008年)。居民主要為漢族。初看到“汕尾”的名字,人們往往會認為它是和汕頭有地理上的首尾之分,其實不然。在海陸豐地區,很多地方都是以“X尾”命名的。汕尾港早在宋初就成為商埠,曾經是“舟楫雲集”之地,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有“小東京”之稱。汕尾市山明水秀,風光旖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先人創造的燦爛文明,形成了“神、海、沙、石、”多姿, “湖、島、灣、岬”獨特,“峰、泉、岩、洞”迥異,歷史古蹟和革命文物輝映的旅遊資源特色。汕尾是中國“四大漁場”之一,也是中國“四大貝雕場產地”之一。區號:0660 代碼:441500郵編:516600汕尾市居住人口分屬於22個民族,其中漢族人口占總人口的99.92%,其他21個少數民族人口占總人口的0.08%。在各少數民族中,超過50人的有畲族、壯族、侗族,其餘少數民族人口甚少;其中,畲族屬本地世居,聚居在海豐縣鵝埠鎮上北村委會紅羅村,其餘各少數民族均屬省內外遷入,省外遷入者居絕大多數。汕尾市,是一九八八年初經國務院批准,以原海,陸豐的行政區域建立起來的地級市。轄海豐、陸豐,陸河三縣和市城區,共設定3個辦事處、40個縝、10個鄉,13個農林場。總面積5271平方公里,總人口213萬。全市旅居海外的華僑和港、澳、台同胞近百萬人。
汕尾市地處粵東沿海,位於東經114°54′至116°13′24″,北緯22°37′40″至23°38′35″之間。地勢北高南低,南瀕南海的紅海灣和碣石灣;北接河源市,與紫金縣相連;東鄰汕頭市,同惠來縣交界;西靠惠州市,跟惠東縣接壤。這裡屬亞熱帶氣候,雨量充沛,氣候宜人,年平均氣溫22.1℃。水陸交通方便,廣汕公路橫貫境內,市區距廣州市316.5公里、汕頭市207公里、深圳市224公里;海運四通八達,往返快捷,汕尾港距香港僅81里,往廣州、汕頭、廈門港也十分方便,成為粵西與粵東、香港與內地之間經濟聯繫的重要紐帶。
汕尾市(海陸豐)具有悠久的歷史。遠在42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先民就在海豐沿海一帶聚居生息。公元前221年,海陸豐屬南海郡博羅縣。東晉鹹和六年(公元331年),始建海豐縣,陸豐屬東官郡海豐縣地。清雍正九年(公元1731年)從海豐縣析出陸豐市。明朝之前廣東海陸豐地區沒有閩南人,幾乎全是客家人。明末清初時期這一帶的客家人幾乎全部移民遷走,遷往台灣和東南亞地區,客家人遷走後閩南人才開始遷移進海陸豐地區,今天海陸豐地區主要都是閩南人,仍有部分海陸客家。清初以來,汕尾開埠,溝通海外,逐漸繁榮,曾有“小香港”之稱。海陸豐是彭湃烈士的故鄉。本世紀二十年代,彭湃同志領導的海陸豐農民運動,在這裡開創了中國第一個蘇維埃政權。
汕尾市依山面海,物華天寶、資源豐富。對蝦擁有聞名全省的波羅基地、紅椎林基地、毛竹基地基地、原鹽出口基地。漁鹽業資源取之不盡。全市長達302公里的海岸線上,分布著十個漁港九個海灣。中深海漁場35萬平方公里,魚品種達14類107科、173種。淺海灘涂面積18萬畝,適宜開展對蝦、鰻鱺、石斑、牡蠣、江蘺、鮑魚等海水養殖。鹽田總面積17.5萬公畝,年產原鹽6萬多噸,是該省主鹽區和最大原鹽出口基地。礦產、水力資源潛力很大。現已探明有開採價值的礦產計93處,主要有錫礦、硫鐵礦、高嶺土稀土、石英沙、花崗岩、礦泉水等。水力資源裝機容量可達14.34萬瓦,尚有6萬多瓦未開發。動植物資源種類繁多。常見植被種類110多科、400多種,主要有松、杉、紅椎林等。野生動物有穿山甲、白鶴、山豬、紅腳水鳥等。旅遊資源頗具特色,開發前景廣闊。
汕尾市,依山傍海,風光旖旎。最為著名的風景區首推陸豐市玄武山——觀音嶺海濱旅遊區,以其“神、海、沙、石”兼備的風韻,每年吸引海內外遊客50萬人次前往觀光。從沿海的玄武山、觀音嶺、龜齡島、得道庵,品清湖、沙舌攤,到腹地的蓮花山、準提閣、上護溫泉,象顆明珠,串成神奇瑰麗的旅遊熱線,被譽為粵東旅遊的“黃金海岸”令人流連忘返。這裡,還有紀念抗元英雄張世傑、陸秀夫護宋少帝的待渡山,紀念民族英雄文天祥的“方飯亭”,紀念農民領袖彭湃進行革命活動的紅宮、紅場,以及周恩來、葉挺搶渡碣石灣遺址等,各具特色。目前,主要旅遊景點已建起了一批賓館、商店,配套設施初具規模,為遊客吃住玩樂、避暑度假,提供周致的服務。
歷史沿革
汕尾地區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據東南沿海出土文物考證,距今6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有先民在此漁獵種植,生息繁衍。《禹貢》有九州之說,時汕尾屬九州中的揚州南境;《周禮·夏官·職方》稱為藩服之地;春秋屬南越;戰國入楚稱百越。
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統一嶺南,嶺南地區設立三個郡:南海郡(治所在今廣州)、桂林郡(治所在今廣西桂平縣)、象郡(治所在今廣西憑祥市)。南海郡下設四個縣:龍川縣、傅羅縣、番禺縣、四會縣,龍川縣東境又設揭陽戍(在今豐順),以推行“和輯漢越”的政策。海陸豐地區(汕尾市)全境屬南海郡傅羅縣。
至秦末,諸侯紛紛叛秦,公元前204年,新任南海郡尉趙佗為防北方動亂波及嶺南,於是割據嶺南三郡,自立為王,國號南越。西漢建立以後,漢高祖十二年(前195年),西漢中央政府為加強對南越國的管轄權,封名織者為南武侯,在南越國境內建立小諸侯國名南海,其國境在秦龍川縣東境,相當於揭陽戍管轄的範圍。南海國卻因聯合閩越與西漢政府對抗,而被南越國收復,南越國更因勝戰,將都城 以南武侯之名號定名“南武城”,即今廣州市。
西漢元鼎六年(前111年)漢閩越王郢出兵攻南越,南越請求內附。南越平定後,建為漢十三州之一的交州,又增設了兩個縣揭陽縣(今潮汕梅榕一帶)、中宿縣(今清遠一帶)。在漢代,海陸豐地區全境屬交州南海郡傅羅縣。
東晉鹹和元年(326年)析南海郡東部置東官郡。鹹和六年(331)年,從博羅縣析出寶安縣、海豐縣、安懷縣(今東莞市);同年,原揭陽縣拆為海陽縣、潮陽縣、綏安縣(今福建省雲霄縣)、海寧縣等四縣。海豐縣,隸屬東官郡,轄地包括現汕尾市全境及惠來、普寧、揭西之部分地區。
隋文帝開皇十一年(591年),東官郡與梁化郡等並置為循州,海豐縣改屬循州。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嶺南俚帥楊世略以循、潮二州來降,遂被唐朝政府封為循州總管,循州總管府初轄循、潮、韶三州;析海豐縣東部置安陸縣,安陸縣治設在大安屯(今陸豐大安鎮轄地),轄今之陸豐市、陸河縣及惠來、普寧、揭西之一部,至唐太宗貞觀元年(627年),廢安陸縣,復併入海豐縣,仍隸屬循州;循州總管府裁撤,併入廣州總管府。
五代十國時期,循州改為禎州,汕尾隨屬禎州。宋開寶四年(971年)設廣南東路禎州,天禧五年(1021年),因避太子趙禎(後即仁宗)名諱,改禎州為惠州,時海豐、博羅、河源、歸善(今惠東)四縣均屬廣南東路惠州。海豐縣轄興賢、金錫、楊安、石塘、石帆、吉康、坊廓、龍溪等8都。元代,汕尾地區屬江西行中書省廣東道惠州路;明代屬廣東布政使司惠州府;清代屬廣東省惠州府;清雍正九年(1731年),析海豐縣東部之石帆、坊廓、吉康三都置陸豐縣。縣治在東海(今陸豐東海鎮),海豐、陸豐兩縣同屬惠州府。民國初年,隸屬廣東省潮循,民國19年(1930年),隸屬廣東省第4行政督察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海豐、陸豐均屬粵東江專員公署管轄;1953年改屬東行政公署;1957年隸屬惠陽專員公署;1958年12月劃歸汕頭地區專員公署;1983年9月,又歸屬惠陽地區專署管轄。1988年1月,經國務院批准,在原海豐、陸豐兩縣的行政區域上設定地級汕尾市,並析海豐縣南部沿海的汕尾、紅草、馬宮、東涌、田墘、捷勝、遮浪7鎮建置市城區;設陸豐縣北部山區的河田、河口、新田、螺溪、水唇、上護、南萬、東坑等8個鎮設定陸河縣。1995年,經國務院批准,陸豐撤縣建市(縣級市),由省政府直轄,委託汕尾市人民政府代管。
1992年底,市城區設出田墘鎮、遮浪鎮,新建紅海灣經濟開發試驗區。1995年,設原陸豐所轄華僑農場為華僑管理區。以上兩區屬市政府派出機構。
汕尾市經濟概況 :
今日汕尾,工業形成了以輕工業為主,資源加工工業和現代化電子工業並舉、多種經濟成份共同發展的工業體系。全市工業總產值2008年工業總產值570億元,比增24.0%,目前,全市形成了以電子、家具、飲料、服裝、製鞋、化工、工藝等多種行業為支柱產業的工業體系,擁有投資2.5億港元的信利電子工業城等一批主要工業項目。今日汕尾,農業依靠政策和科技,加大資金投入,加快了農業化進程,創建了糧食、林、果、菜、水產、畜牧、蔬菜等"十大"三高農業基地,新辦了農副產品流通市場65個,進一步完善了農產品的流通體系,促進了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2008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07.5億元,比增18.0%。契約吸收外資4.14億美元,比增3.0%,實際吸收外商直接投資2.56億美元,比增26.0%。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32億元,比增24.0%。農業總產值106億元,比增6.0%。三次產業結構進一步最佳化,由2007年的18.5∶46.5∶35調整為18∶47∶35,全年一、二、三產業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分別為6.2%、63.7%和30.1%。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060元,人均消費支出8247元,分別比增15.6%和6.8%。農民人均純收入4790元,比增12.1%。萬元GDP能耗控制在0.546噸標準煤以內。基礎設施建設日臻完善。交通、能源、市政建設等基礎設施,已有長足的發展,改變了過去"道路不平、電燈不明、電話不靈、飲水不清"的落後狀況,交通方面,新建一批地方公路和上等級公路,通車裡程達2165公里,通車密度為46.1公里/平方公里,實現了100%的鄉鎮和95%以上管理區通汽車;新建和擴建了兩個5000噸級泊位碼頭,港口碼頭吞吐能力大幅度提高。通信方面,全市現有電話交換機32萬門,比建市前增加了22倍,開通了10萬多戶行動電話和12萬多門無線尋呼通信終端,1994年底,該市已進入全國郵電通信先進百強市行列。
能源建設方面,新建擴建一批水力發電和火力發電廠,全市發電裝機總量14萬千瓦,年發電量達6.9億度。全市日供電量比1987年增長6.1倍。市政建設迅猛發展,從過支僅有3條馬路、住宅多為無規劃私建,到一批現代化的高層建築拔地而起,擁有汕尾大道等27條(段)高級道路。
城鄉面貌發生巨變
汕尾市城鄉面貌發生了滄海桑田的巨大變化。建市之初,市區建設面積只有4平方公里,現在市區建設面積達到25平方公里,11年間市區從一個沿海邊陲小鎮迅速崛起為一座初具中等規模的濱海城市。一批批現代化的高層建築在市區和重點鎮拔地而起,全市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已擁有寬敞明亮的辦公樓,城鎮居民住上了環境優美的生活小區,與功能齊全的購物廣場、娛樂設施相配套。農村里大批優雅別致的小洋樓正在悄悄地代替昔日破舊不堪的農村平房,村容、村貌也了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基礎建設長足發展
汕尾交通、通信、能源、供水和市政等基礎設施建設發展很快。特別是建市11年,市區自來水日供能力由建市的0.6萬噸增至9.5萬噸,縣城和主要城鎮的供水能力也都大大提高;市年供電量從1988年的1.5億度增至1998年的7.3億度;全市現有程控電話交換機容量32萬門,行動電話10萬多戶,郵電通信進入全國通信"百強市"行列;改建和新建地方公路、上等級公路里程達到2165.3公里,公路密度達到46.1公里/平方公里,市至縣、縣至鎮、鎮至管區的通車率達100%;建成一批1000---5000噸級碼頭。
工業經濟欣欣向榮
汕尾市把工業作為經濟工作的重中之重,採取了一系列措施,扶持和加速了工業的發展。汕尾建市以後,以"三資"、"三來一補"企業、鄉鎮企業為突破口的工業建設全面拉開。從此,汕尾的工業進入了一個高速、穩定發展的時期。目前,一批具有現代化水平的工業項目已在汕尾紮根、開花、結果,形成了以電子、家電、服裝、食品、飲料、製鞋、化工、工藝等多種行業的工業體系。1998年,全市工業產值103億元,比1987年增長16.8倍。
海洋經濟方興未艾
汕尾市位於粵東沿海,水域遼闊,水產資源豐富。內陸江河縱橫,塘庫密集,各類天然水域面積1.39萬公頃,其中可供淡水養殖面積1.30萬頃。有碣石、紅海兩大海灣,海岸線長達302公里,大小島嶼92個,島岸線長45公里,面積2.92平方公里,大陸架內海域面積2.39平方公里,是海捕漁船的主要作業場所。10米深等深線內淺海、灘涂6.96萬公頃,其中可供海水養殖面積3.30萬公頃,目前已開發利用的有2.11萬公頃。主要的海洋經濟水產品種有20種。海洋漁業是汕尾經濟發展的一大優勢產業,全市擁有10個港口,其中汕尾、甲子港是國家外貿口岸和國家一級漁港,碣石、馬宮港是國家二級漁港。汕尾市海、淡水養殖業發展迅速,開發水平得到了較大的提高,水產養殖的基地化、規模化、集約化生產已初具雛型,經濟實體迅速發展,經營範圍不斷擴大,形成了20個海水養殖基地和18個淡水養殖基地,基地面積2.3萬公頃。
海捕業發展迅速,年平均投入更新改造漁船等項目的資金近1億元,漁船功率、噸位逐年增加,捕撈技術不斷改進,捕撈能力不斷提高。
此外,漁港後勤配套不斷完善,漁港功能進一步得到改善,為漁業生產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海洋綜合管理也取得了較大突破,逐步走上法制軌道。
農業經濟碩果纍纍
汕尾市在20世紀80年代以前,雖以農業為主,但農業生產力水平低。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農業才得到持續、穩定、協調的發展。尤其是1988年以來,汕尾市按照"農業要增產、農民要增收、農村經濟要發展"這個目標,緊緊圍繞發展"優質、高產、高效"農業這一主題,加快了農業的產業化、現代化進程,建成了優質水稻、優質茶葉、優質水果、 "兩魚"(甲魚、鮑魚)、禽畜、蔬菜等集約化、規模化"三高"農業產品基地,形成了農工貿、產供銷一體化的格局,摸索出"公司+基地+農戶"的經營形式。1998年農業總產值比1987年增長183.3%,每年平均增長9.9%。
對外經濟迅速發展
汕尾建市以來,市委、市政府緊緊圍繞"大開放促進大開發,大開發促進大發展"的對外經濟發展戰略,實行"讓利招商、優惠招商、以商招商、服務招商",充分發揮優勢,抓住機遇,擴大開放,取得了顯著成績,至1998年,全市共簽訂利用外資協定2164宗,實際利用外資5.5億美元,是建市前歷年總和的22倍;外.貿累計出口總值14億美元,是建市前歷年總和的18倍;全市批准成立"三資"、"三來一補"企業1490家,外貿企業38家;鞏固發展了130多個出口生產基地;利用外資的產業已由加工工業拓展到"三高"農業、高新技術產業和第三產業。同時,外貿出口市場由港澳地區擴展到世界五大洲30多個國家和地區。
通過發展對外貿易,加強了該市對外交流和合作,提高了 汕尾 知名度,促進了全市各項事業的發展。
個體經濟蓬勃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汕尾市個體私營經濟發展迅速。尤其是1988年建市後,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視個體私營經濟的發展,作出了關於加快發展個體私營經濟的有關決定,加強了組織、引導和扶持。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不斷最佳化政策環境,放寬限制,並從公開辦事制度、簡化辦證登記程式、最佳化經營環境等方面提供優質服務,大大促進了全市個體私營經濟的迅速發展。目前,個體私營經濟在汕尾 市的國民經濟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成為汕尾市國民經濟發展的一支重要力量,一個新的經濟成長點。
汕尾市個體私營企業由初期的商飲服務業、手工業、資源型加工業逐步向產品深加工、機械製造、運輸、建築、房地產、“三高”農業領域拓寬,而且還延伸到科技、文化、教育、衛生、體育、廣告、信息等領域,並在競爭中規模日益擴大。截至1998年底,全市有工商註冊登記的個體工商戶 3.05萬戶,註冊資金3.64億元,私營企業1580家,註冊資金10.06億元,其中註冊資金在職00萬元以上的私營企業有211家,1998年全市個體私營企業從業人數20.2萬人,全年個體私營經濟實現國內生產總值49.85億元,占全市國內生產總值42.21%,繳納稅金占稅收總額的26.1%,經濟總量已成為汕尾市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經濟建設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汕尾市一批個體私營大戶立足海洋、山區資源辦實業,尤其是發展了“兩魚”養殖這一特色經濟,建市10多年來全市共投入資金4.5億元,發展鮑魚養殖水體1.7萬m3,投入甲魚養殖資金4.3億元,養殖面積293.3公頃。在“兩魚”生產中80%以上屬個體、私營成分。還有海產品加工、山區種養等個體私營企業的生產能力和效益都非常可觀,如目前利用海藻工業有限公司,其設備生產能力可達1億元,是國內同行業中姣姣者。以造漁輪為主的萬聰實業有限公司,首期投資2000萬元,能建造500t以上漁輪,成為汕尾市最大的確良私營機械製造企業。
汕尾市個體私營經濟的發展,為國家和地方拓寬了財政收入。1998年,全市個體私營企業向國家交納稅金8976.8萬元,占全市稅收總額的26.1%,其中每年交納稅金100萬元以上的有10多戶。廣大個體私營業主致富不忘國家和人民,熱心支持社會公益事業。據不完全統計,從1988—1998年,汕尾市個體私營企業捐資社會公益事業達數千萬元,為社會提供就業崗位6.73萬個別,其中1996—1998年3年就為社會待業下崗職工提供了超萬個就業崗位,從而大大減少了社會就業的壓力,為汕尾各項事業的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
許多個體私營企業日益注重依靠科技進步上水平、上效益、逐步由資源粗加工向科技型、外向型轉變,向省外地人、國外市場進軍。有相當一部分的個體私營企業通過加大資金投入,積極引進先進設備,採用不著先進技術,使產品達到國內、國際水平。如陸豐甲子海產速凍廠原只是個粗放型的海產加工作坊。近幾年來,企業加大投入,引進美國、日本先進設備,採用“高壓、真空、快速、滅菌”等先進技術,聘請專家當顧問,使產品質量達到國際標準、產品遠銷國外市場,近5年來,年均產值分別在1億元以上,每年繳納稅金近500萬元,年均創匯1257萬美元。同升鞋廠的運動鞋被指定為24屆奧運會中國運動員專用鞋,大哥大西裝被指定為26屆奧運會中國記者團“唯一指定著裝”。華帝山礦泉水成為首屆世界女足賽唯一指定礦泉飲料,汕尾市陸洋實業有限公司生產的鎳合金玻璃船獲得國際帆聯國際OP級帆船的技術認證。據1996年調查,汕尾市個體私營企業的科技人員占其從業人員的24.7%,科技對工業增長的貢獻率達到41.2%。1998年月日,全市個體私營企業中,已有6戶被科技部門認定為科技企業。
汕尾物產資源
水產、礦產、水力和動植物資源得天獨厚。汕尾水產資源豐富,品種繁多,是廣東省著名的漁場之一。龍蝦、膏蟹、鮑魚、魷魚等名貴水產種類繁多,漁業產值居全省之首。境內魚、蝦、蟹、貝、藻類齊全,漁業生產已有數百年歷史。一般具有捕撈價值的魚類達200多種。大量生產的有藍園參(池魚)、海鯰(赤魚)、竹夾魚、鮎魚、大眼鯛 (目鰱)、大甲參、石斑等。甲殼類有墨吉對蝦、近緣新對蝦等。貝殼有近江牡蠣(蚝)、翡翠貽貝、藍蚣等。藻類有廣東紫菜、鵝掌茶等。
主要有花崗岩石料、石英玻璃砂、高嶺土以及硫鐵礦、鐵、鎢、錫、鉍、銅、鋁、鋅、矽石、水晶石等。高嶺土儲量達8000萬噸,其三氧化二鋁含量大於 40%的約4000萬噸以上。優質石英砂資源更為豐富,儲量達 2000萬噸以上,含矽量達98%,均具有開發利用的良好條件。
糧食作物主要有水稻、番薯、小麥、玉米等;經濟作物有甘蔗、花生、大豆、芝麻、蓮藕、茨菇等;水果主要有荔枝、龍眼、香蕉、柑、桔等29科 42種。香爐桔是汕尾市特有的優良無病苗木材料。
造船、輕工業和手工業發達,魚鉤暢銷國外。市區三面臨海,依港而立,海運四通八達,是全國首批對外開放口岸之一。具有亞熱帶海濱獨特風光,有“廣東沿海旅遊黃金海岸”之譽。
土特產品 [汕尾市區] 海魚、海鹽、龍蝦、膏蟹、鮑魚、魚鉤 [陸豐市] 海魚 [海豐縣] 海魚、海鹽 [陸河縣] 柿餅、青梅、黃欖
作者:汕尾市恆運電子地磅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