辦學歷史
永州陶鑄中學的前身為公立陶鑄中學,是湖南省祁陽縣一所具有69年辦學歷史的完全制中學。它始創於1943年,其前身為私立崇漢中學,上世紀五十年代改名為祁陽三中;1992年為紀念老一階級革命家陶鑄同志又更名為陶鑄中學,時任全國政協副主席的王任重同志親筆題寫校名;2003年縣委縣政府為做大做強祁陽教育事業同廣東增城松田實業有限公司董事長馬雲珍簽訂協定,陶鑄中學成功改制為民辦學校,由馬雲珍董事長投資2億元興建了新校園。2008年1月10日學校隆重舉行紀念陶鑄同志誕生100周年暨新校園落成揭牌儀式,陶鑄同志女兒、中國市長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全國政協委員陶斯亮大姐親自出席,並為學校揭牌。
師資力量
新校園位於縣城西部開發區,南瀕湘江,北鄰縣政府廣場,樹草成蔭,環境優美,交通便利(6路公車直達北校門),占地面積近300畝,建築面積110000平方米。學校建有80間標準教室,800個標準公寓式宿舍(每間內有衛生間,每棟公寓內有自動供熱水洗浴設施),72個實驗教室,4500人同時就餐的生活服務大樓,藏書可達10萬冊的圖書館,400米環形跑道的塑膠田徑場,12個籃球場等。有高標準、現代化的理化生實驗室、語音室、微機室、音樂教室和專業舞蹈教室;體育、音樂、美術、舞蹈、電教、辦公器材齊全。學校各種教學設施按照省示範性高中標準全新配置,功能齊全,可滿足6000師生舒適地工作、學習和生活。學校現有學生3800餘人人,教職員近300人,專職教師210人,近一年來,我校教師發表國家級論文8篇,在省、市級刊物上發表論文50多篇,獲獎論文30多篇。
辦學理念
幾十年來,學校先後四易其名,兩次遷址,砥礪出“厚德、篤學、誠樸、堅毅的校訓,孕育了“嚴格規範,勤勉實效,團結協作,樂觀進取”的優良校風,形成了“勤學好問,博覽多思”的學風和“嚴謹科學,務實創新”的教風。改制以來,學校確立了“環境一流。為社會承擔責任”的辦學理念和“正視差異,激發潛能,因材施教,自主養成 ;發現天才,呵護偏才,塑造人才,個個成才”的教育理念。經過幾年的跨越式發展,我校現已成為一所集高考補習部、高中部、國中部為一體的現代化、書卷氣、人文化的和諧校園。
學校改制以後,確立了“環境一流,設施一流,特色鮮明,質量過硬,全市領先,全省知名”的辦學目標,堅持“為教師實現價值,為學生成就未來,為社會承擔責任”的辦學理念,形成了一套切實可行、靈活有效的管理制度,走上了特色發展的辦學之路,高考、學考成績歷年居全市同類學校第一。培養出了香港中文大學研究生陸譽榮等名校學子及李微平、文細陽兩個全縣文科狀元,贏得了家長、學生的信任和社會的普遍讚譽。
辦學成績
陶鑄中學國中部於2010年下期創辦,大力推行“正視差異,激發潛能,因材施教,自主養成 ;發現天才,呵護偏才,塑造人才,個個成才”的辦學理念;堅持“先學會做人,後學會學習;我讀書,我快樂”辦學目標;踐行“厚德、篤學、誠樸、堅毅”為校訓。以高起點、高標準、高質量為要求,逐步形成重基礎、重能力、重思維訓練的教學風格,崇尚務實有效,營造寬鬆和諧的育人環境。學校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各類課程開全開足,致力於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充分激發學習興趣,注重開發學習能力,培養勤思善問的思維品質,突出學法指導,強調夯實基礎,拓寬視野,因材施教,張揚個性,使學生實現國中與高中乃至大學等不同階段學習的自然有機銜接。國中部從開辦以來在全國及省、市、縣的各類競賽中喜獲佳績:2010度全縣民辦學校綜合評估排名第一,2010年全縣初三統考綜合排名第二;2011年全國國中生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奧賽和全縣國中生科技創新大賽、全縣國中生“三獨”比賽中,獲得國家級獎3人次;市級獎3人次;縣級獎36人次。
經過幾年的跨越式發展,陶鑄中學現已成為一所集高考補習部、高中部、國中部為一體的現代化、書卷氣、人文化的和諧校園。2010年榮獲“全國民辦教育先進集體”“永州市民辦教育優秀學校”“永州市教學督導評估優秀學校”等榮譽稱號。
偉人陶鑄
陶鑄同志是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久經考驗的無產階級革命家,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黨和軍隊卓越的政治工作者,黨和國家的優秀領導人。
陶鑄,又名陶際華,號劍寒,化名陶磊。1908年1月16日出生於湖南祁陽縣石洞源榔樹村。早年當過店員。1926年入黃埔軍校第五期學習。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大革命失敗後,參加南昌起義,在葉挺部任連長。後到國民革命軍第四軍警衛團工作,參加廣州起義。1928年春回湖南,任中共祁陽縣委軍事委員,曾在唐生智部從事兵運工作。1929年秋起,任中共福建省委秘書長、書記,漳州特委書記,省委組織部部長,福州中心市委書記等職。曾組織指揮廈門劫獄鬥爭,建立閩南工農紅軍游擊總隊和閩東地區人民武裝力量。1933年到上海,在中共中央機關工作。同年5月被國民黨當局逮捕並判無期徒刑,在獄中同敵人進行了鬥爭。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經組織營救出獄,被派往武漢任中共湖北省委常委兼宣傳部長。1938年冬赴鄂中地區,組織抗日武裝,參與開闢鄂中游擊區。後任新四軍鄂豫挺進支隊代理政委。1940年到延安,任中共中央軍委秘書長、總政治部秘書長兼宣傳部部長。1945年隨八路軍南下支隊南進,途中奉命轉赴東北地區。先後任中共遼寧、遼吉、遼北省委書記兼遼西、遼北軍區政委組建地方部隊,領導土地改革,參加建立鞏固東北根據地的鬥爭。1947年8月兼任東北民主聯軍第七縱隊政委。遼瀋戰役後任中共瀋陽市委書記。平津戰役中,以人民解放軍平津前線司令部代表身份進入北平,與傅作義部代表談判。北平和平解放後,負責整編傅作義部,領導南下工作團工作。1949年3月任第四野戰軍(5月兼華中軍區)政治部副主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第四野戰軍兼中南軍區政治部主任、中共中央中南局常務委員、中南軍政委員會委員。1950年秋調任中共廣西省委代理書記,領導肅清國民黨殘餘武裝力量和土匪鬥爭。1951年後任中共中央華南分局代理書記、華南軍區第二政委、廣東省人民政府副主席。1955年任廣東省省長兼中共廣東省委書記。1956年9月被選為中共第八屆中央委員。1957年起任中共廣東省委第一書記、廣州軍區政委。曾兼暨南大學校長、華南師範學院馬列主義教研室教授。1960年起任中共中央中南局第一書記兼廣東省委第一書記,廣州軍區第一政委、廣東省軍區第一政委。1965年1月調任國務院副總理。1966年5月任中共中央書記處常務書記兼中央宣傳部部長。同年8月在中共八屆十一中全會上成為政治局常務委員。1967年1月遭江青等人誣陷,受到殘酷迫害,1969年11月30日逝世於安徽合肥。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為他平反昭雪。主要著述有《理想·情操·精神生活》、《松樹的風格》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