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增軍裝局

永增軍裝局的創業者是河北省深縣人封永修。 永增軍裝局的辦法是,店鋪和工廠的管理人員都是固定的長期工。 永增軍裝局買賣蕭條,封永修死後,其子封心傳接手管理,永增軍裝局的生意更加不景氣。

位於前門外打磨廠(今西打磨廠街)路北的永增軍裝局在1937年“盧溝橋事變”前,曾是北京興盛一時的大企業,永增軍裝局在北京、天津、瀋陽、西安、上海等城市有機器廠、鏈帶廠、徽章廠、木材廠、軋鋼廠、銀號、錢莊、綢緞莊、皮貨洋貨店等四十多個聯號,職工七八百人。
(一)從小帽店起家
永增軍裝局的創業者是河北省深縣人封永修。他十五六歲來北京,在崇文門外一個制帽作坊里學徒。出徒後,就自己生產、串店推銷各式棉■(左衤,右夾)帽子。由於封永修做的帽子工精價廉,所以,帽子供不應求,生意十分興隆。後來,封永修與一個叫高增源的合資在前門外開了個帽鋪,取名“永增合帽鋪”。“永”字代表“封永修”,“增”字代表“高增源”。開業後,不久就趕上了光緒二十六年“庚子事變”,店鋪被火燒光。封永修和高增源無奈只可各回各的家鄉。1901年,清政府與英、美、德、法、俄、日、意、奧、比、荷、西班牙等十一個帝國主義國家簽訂了不平等的《辛丑條約》後,八國聯軍撤走,北京恢復了平靜。封永修又回到北京,他通過向朋友、鄉親和交買賣者各方面告借,籌集到一筆資金,在前門外打磨廠西段路北重操舊業,開辦了一個小帽店,將原“永增合”改為“永增”。
封永修善於經營,產品講究質量,極重視“永增”牌匾字號。因之,永增帽店在社會上贏得較高的聲譽,買賣做得很紅火。
(二)改業軍裝生意
清代光緒末年,清政府新軍練兵處換上一個叫王士珍的官員,這個人與封永修是老相識。封永修通過王士珍的關係,承應了一小批軍裝,交活後結算獲利很豐。從而封永修於1908年將永增帽店改為永增軍裝局,門市不零售,專應成批的大買賣。
由於永增軍裝局開辦的最早,當時在北京是獨此一家,又由於封永修善於社會交際,他在北洋軍各派系中都有熟人。因此,永增軍裝局做了不少大宗軍裝訂貨,買賣發展很快,“永增軍裝局”在北京有很高的知名度。特別在軍警界,無人不知北京有個永增軍裝局。
(三)永增的鼎盛時期
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至1937年“盧溝橋事變”前,這二十多年是永增軍裝局發展歷史上的鼎盛時期。在北京設有百十多工人幹活的軍衣廠和生產軍刀、軍劍和軍用裝備的鐵工廠和皮件廠以及老羊皮廠、製革廠、染廠、繡花廠、銀器廠、絛帶廠、中衣廠、軋鋼廠、料器廠等凡軍隊所需的士兵軍裝、軍帽、軍鞋,軍官服、戰刀、指揮刀、佩劍、戰馬鞍,行軍帳篷、行軍床、水壺、水桶、飯盒等一切永增都能生產,滿足供應。永增為了承攬外地駐軍的買賣,在天津、西安、瀋陽、太原、青島、上海等地都設有辦事處及工廠、店鋪。封永修除開辦軍裝局外,還開辦了多茂錢莊、永增合銀號、永增綢緞洋貨店、益茂綢緞店、永裕糧店、永壽棺材鋪等,共四十多個買賣。封永修本人與軍政界的袁世凱、段祺瑞、吳佩孚等要人都有私人來往。在民國時期,封永修是工商界的頭面人物,地位極顯赫。
但是,也是在民國時期,軍裝業出現了數十家中小軍裝局,打破了永增軍裝局獨此一家的局面。1912年以後,在北京相繼有人開設了永昌隆軍衣莊、華昌軍裝局、位誠軍衣莊等二十多家,另外天津也有人開辦起專應軍隊裝備的企業“軍裝局”十幾家。這些同業的出現自然奪走了永增軍裝局的不少的買賣,但是,由於封永修善於用人,會經營管理,在與同行業競爭中始終是個優勝者,是軍裝行業的首戶
軍隊用軍裝被服有季節性,秋季訂購冬裝,冬季訂購夏裝。所以,軍裝局沒活時機器不動,但是,應下的活就是急要的,限定日期交活。因之,軍裝局用人多,沒活時工人不幹活也掙工錢,軍裝局就得賠錢。用人少,但是一旦應下幾千、幾萬套軍裝就忙不過來。永增軍裝局的辦法是,店鋪和工廠的管理人員都是固定的長期工。一少部份技術工人是長期工。大部份工人有活來,沒活走的臨時工。臨時工都是計件工,不管做什麼活都是做一件給一件錢。永增軍裝局的臨時工可分三種,一是不帶機器和工具;二是帶縫紉機和工具,這種臨時工除掙做活工錢外,另按月發給機器錢;三是不到廠子做活,而是將原料拿回家做,做好交活,這種也另外發機器錢。
由於永增軍裝局用固定的長期職工管理,帶動大多數臨時工幹活的制度,節省了開支,少添設備,而且還能保質按時完活不誤工期。
(四)永增軍裝局衰敗
1937年“盧溝橋事變”後,日偽統治北平。日本軍隊的軍裝被服都統一由日本駐華北軍事機關發放。永增軍裝局和北平其他軍衣莊只能承應偽軍、郵政、鐵路等軍裝和制服,或承做一些門市零活。永增軍裝局買賣蕭條,封永修死後,其子封心傳接手管理,永增軍裝局的生意更加不景氣。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永增改營製造勞動防護用品。1956年參加公私合營,1958年並點,“永增”牌匾摘掉,永增軍裝局的歷史告一段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