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水龍吟 ·夜聞海濤聲
夢魂快趁天風 ,琅然 飛上三山 頂。何人喚起,魚龍 叫破,一泓杯影 ?玉府 清虛,瓊樓 寂歷 ,高寒誰省 ?倩 浮槎 萬里,尋儂 歸路,波聲壯,侵山枕 。
便有成連 佳趣,理瑤絲、寫 他清冷。夜長無奈,愁深夢淺,不堪重聽。料得明朝,山頭應見,雪昏雲醒。待扶桑 淨洗,沖融 立馬 ,看風帆穩!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水龍吟:詞牌名,又名“龍吟曲”、“莊椿歲”、“小樓連苑”,雙調,一百零二字,上下片各四仄韻。
天風:即風。蔡邕《飲馬長城窟行》:“桔桑知天風,海水知天寒。”
琅(láng)然:聲音清朗的樣子。
三山:古代神話傳說中的方丈、蓬萊、瀛洲三神山,傳說在海上。
魚龍:魚和龍,泛指鱗介水族。
一泓(hóng)杯影:大海不過如同傾瀉在杯中的一汪水。李賀《夢天》:“遙望齊州九點菸,一泓海水杯中瀉。”泓,水深的樣子。
玉府:這裡指神仙府。
瓊樓:天上仙宮。
寂歷:寂靜、冷清。
高寒誰省:語本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倩:藉助。
浮槎(chá):即天槎,古代神話中指可在天地間往來的木筏。張華《博物志·卷十》:“舊說雲天河與海通,近世有人居海渚者,年年八月有浮槎去來,不失期。”
儂:我。
山枕:即枕頭。古人枕頭多用木、瓷製做,中凹,兩端突起,其形如山,故稱。
成連:春秋時代的著名琴師。傳說伯牙從成連學琴,成連帶伯牙至東海蓬萊山,使伯牙聞海水激盪、林鳥悲鳴,最終令伯牙琴藝大進,成為天下妙手。
寫:彈奏。
扶桑:傳說中的日出之處,這裡代指太陽。
沖融:沖和,恬適。
立馬:駐馬。
1.水龍吟:詞牌名,又名“龍吟曲”、“莊椿歲”、“小樓連苑”,雙調,一百零二字,上下片各四仄韻。
2.天風:即風。蔡邕《飲馬長城窟行》:“桔桑知天風,海水知天寒。”
3.琅(láng)然:聲音清朗的樣子。
4.三山:古代神話傳說中的方丈、蓬萊、瀛洲三神山,傳說在海上。
5.魚龍:魚和龍,泛指鱗介水族。
6.一泓(hóng)杯影:大海不過如同傾瀉在杯中的一汪水。李賀《夢天》:“遙望齊州九點菸,一泓海水杯中瀉。”泓,水深的樣子。
7.玉府:這裡指神仙府。
8.瓊樓:天上仙宮。
9.寂歷:寂靜、冷清。
10.高寒誰省:語本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11.倩:藉助。
12.浮槎(chá):即天槎,古代神話中指可在天地間往來的木筏。張華《博物志·卷十》:“舊說雲天河與海通,近世有人居海渚者,年年八月有浮槎去來,不失期。”
13.儂:我。
14.山枕:即枕頭。古人枕頭多用木、瓷製做,中凹,兩端突起,其形如山,故稱。
15.成連:春秋時代的著名琴師。傳說伯牙從成連學琴,成連帶伯牙至東海蓬萊山,使伯牙聞海水激盪、林鳥悲鳴,最終令伯牙琴藝大進,成為天下妙手。
16.寫:彈奏。
17.扶桑:傳說中的日出之處,這裡代指太陽。
18.沖融:沖和,恬適。
19.立馬:駐馬。
白話譯文
夢中,魂魄趁著迅疾的風在清朗的風聲中飛到三神山的山頂上。這時,是誰把魚龍從夢中叫起,以致打破了一汪杯水的平靜?天上仙府清冷空虛,仙宮寂靜冷清,誰知高在九天的寒冷?只好藉助天槎代步萬里來尋找回去的路,歸來後只聞浩大的濤聲縈繞在枕邊。
恰好有成連那樣高雅的情趣,於是整理琴弦,彈奏濤聲的清越。無奈的是夜太長、愁太濃而夢太淺,承受不了再次聽到濤聲。估計明天應該能在山頭看到昏沉的烏雲籠罩著大地而將要下雪的景象。等太陽把烏雲驅散後,便從容地立馬,看乘風而行的船穩定向前。
創作背景
此詞創作於嘉慶五年(1800年),當時詞人在遼東。某個漫漫長夜,濤聲隆隆,波聲陣陣,侵入詞人夢中,半夢半醒中,詞人的眼前呈現出“雪昏雲醒”,天清氣朗,風帆搖盪的圖景。詞人醒後便創作了此詞,通過夜聞濤聲的感與聯想,隱約寄託懷抱,曲折地傳出自己的人生追求。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此詞上片從大處落墨,浮想聯翩,由夢中寫到夢醒,其間虛實相間,情景相生。奔騰澎湃的海濤聲,首先引發的是夢魂飛越的海天之旅。馳騁“九萬里風鵬正舉”(李清照《漁家傲》)式的筆墨,神遊宇宙,讓夢想駕著天風,自由飛翔,扶搖直上,飛往可望而不可即的縹緲仙山。“快趁天風”不止說明風的疾速,而且突出人的快意,有如蘇軾《百步洪》“險中得樂雖一快”之“快”。濤聲隨即又幻化成魚龍吟嘯之音。“何人喚起”三句,按此詞譜式的節奏,一般分成三個短句,而從語意諷誦,則可讀為“何人喚起魚龍,叫破一泓杯影”。其中,“一泓杯影”用李賀《夢天》“遙望齊州九點菸,一泓海水杯中瀉”句意,寫夢魂飛翔天外,俯眺大海,只似杯水一汪而已。接下去,詞人筆觸略略點染氛圍,清虛寂寞中呈現一片高寒之境。這裡,詞人翻用東坡《水調歌頭》“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詞意,而出以問句“高寒誰省”,實含有內心深藏的孤寂。“省”是體驗、領會,此境不是常人所能體會,也非詞人所能久駐。因此,詞人筆觸一轉,用“浮槎”熟典,再敘寫尋覓歸程,回到人間。“倩浮槎萬里”以下,求浮槎,尋歸路,意味著壯遊奇境的結束。幻夢醒了,美好的空中樓閣消逝了,伴隨自己的只有盈耳的濤聲。“惟覺時之枕席,失向來之煙霞”,有如李白夢遊天姥時留下的失落感。
下片繼續寫濤聲,以呼應開篇。海濤聲又幻作琴曲遐思,涉想成連故事。千載濤聲依舊,而時移物換,人間何世,即便有成連那樣的高手,對滄海雲濤,撫瑤琴弦柱,尋繹清冷的佳趣,今夜卻不堪重聽了。其中,“愁深夢淺”點出詞人無端的心事、難抒的積鬱,而其具體意蘊究屬懷知音還是傷逝者、悲時局還是感身世,抑或兼而有之,已無從實指。接著再由漫漫長夜孤枕聽濤擬想明朝“雪昏雲醒”光景。蘇軾《蝶戀花·密州上元》有“昏昏雪意雲垂野”之句,這裡說“雪昏雲醒”,著一“醒”字,厚積的雲層似也通宵不倦地在釀著雪意,選字可謂新警,與史達祖《雙雙燕·詠燕》‘‘看足柳昏花暝”的名句正堪並傳。雲情雪意,通力營造沉寂、凝重的氛圍,折射出人的心態。但是讀下去卻又不是一味清愁不斷,詞的最後出現了對未來的壯美憧憬,對光明的熱切期待。路轉峰迴,詞人業已自行解開了連環情結。詞人筆下的“待淨洗扶桑,沖融立馬,看風帆穩”,造語新奇,涵蓋時空,掃盡陰霾,更新物象,隱寓的是“天容海色本澄清”(蘇軾《六月二十日夜渡海》)的超曠胸襟,高詠的是從容立馬看風帆的非凡氣概。此種胸襟氣概,此等朗吟健筆,本身即具美感,即饒具魅力。
全詞迴旋跌宕,氣勢雄渾,工穩嚴整,幻筆幽懷,情思縹緲,幽幽折折又若斷若續,將聞海濤聲的所思所感細膩傳出,余意難窮。
名家點評
江蘇當代文學學會理事嚴迪昌:不是“惻隱盱愉”所能局限而頗有放飛之勢。(《清詞史》)
河北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張國偉:皋文有《水龍吟·夜聞海濤聲》一詞,聲氣浩大,氣壯山河,全然不同於上邊二首詞低回要眇,悱側纏綿,特別與詠楊花中表露出來的“悲春意闌珊,哀物華衰殘,嘆漂泊不定,終歸零落”情調迥異,結尾展現一片和平寧靜的境界,並期待明天能夠出現,這正是詩人深深嚮往、苦苦追求的太平世界。在那裡沒有污濁,沒有紛擾,也沒有煩惱,更沒有兇險。(《中國詩歌發展史》)
作者簡介
張惠言(1761年—1802年),原名一鳴,字皋文,號茗柯,武進(今江蘇常州市)人。家境貧寒,四歲喪父。自幼勤奮好學,十四歲即為童子師。嘉慶四年(1799)進士,改庶吉士,充實錄館纂修官,授翰林院編修。卒於官,年僅四十二歲。博通經史,尤精《周易》、《儀禮》,早年治經學,工駢文辭賦,輯有《七十家賦鈔》,賦作今存二十二篇,堪稱清賦大家。其大賦學漢魏,辭藻富贍,氣勢雄闊,代表作有《游黃山賦》、《黃山賦》等;其小賦學六朝,托意幽深,寫情蘊藉,代表作有《望江南花賦》、《鄧石如篆勢賦》等。其存詞僅四十六首,但寄託遙深,多有佳構。又編有《詞選》一書,選錄唐、五代、兩宋詞凡四十四家,一百十六首,此書盛行於世,影響頗廣。還著有《茗柯文編》九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