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況
水車水車舊名水東,位於寧海縣城東南約5公里處,由上園、下園、港頭、金家山和蒲岙等5個自然村組成。它北靠紫金冠山,南瀕水車港,為古時三門灣海口要塞。因寧海古稱“緱城”,故有“緱東水木之依”而得名“水東”之舊名水東,位於寧海縣城東南約5公里處,由上園、下園、港頭、金家山和蒲岙等5個自然村組成。它北靠紫金冠山,南瀕水車港,為古時三門灣海口要塞。因寧海古稱“緱城”,故有“緱東水木之依”而得名“水東”之說。
關於後來改為“水車”,有幾種說法,其中一說與明代寧海籍大儒方孝孺有關。相傳方孝孺因不肯為燕王朱棣起草即位的詔書被誅後,朝廷派官兵到水東村捉拿“方黨”,村民哄騙說:此地只有水車,沒有水東。從此即稱水車。
歷史文物
井山廟
過村東的下明橋,一座孤立小山赫然入目,這就是井山。井山三面環水,山頂上的井山廟掩映在參天的古樹叢間,顯得不起眼。井山廟始建於元致和戊辰年(1328),所祀之神為東晉煉丹家葛洪。清順治十八年(1661)清廷為割斷鄭成功與大陸沿海百姓的聯繫,頒布《遷海令》,強迫百姓內遷,廟也隨之被毀。康熙九年(1670),村民返回故里重建此廟。以後屢有修繕,但總體上保持了清早期的建築風格,八角藻井、樑柱、斗拱、花窗等造型精巧,還有石柱等一些元明遺物。
井山廟最神奇之處莫過於山頂中心的一口水井,葛仙翁的塑像就設在井座上,故稱“井山廟”,據說這裡的井水直通東海。聽文保專家介紹,這口建在山頂上的井,其水面高出山下白溪水面20餘米,卻長年不涸,令人稱奇。
文昌閣
出井山廟,不遠處是近年重建的文昌閣。舊時文昌閣為培養一方文風、扶掖教化而建。水車文昌閣是清道光年間,經水車陳氏國傑公牽頭遷建,供當地子弟入閣讀書,並邀名士講學,曾有“寧海第一閣”之稱,可見當年的規模和影響,後因年久失修毀圮。如今的文昌閣為新世紀初由村里熱心人士發起募資重建,作為讀書講學的功能已不具備,但激勵後人的良苦用心卻很明了。
壽寧寺
在港頭自然村,有座聞名遐邇的千年古剎———壽寧寺。壽寧寺前身為“白水庵”,北宋淳化元年(990),改為現名。傳說東晉時,天竺高僧曇猷編楓樹槎條為木筏進入三門灣,至白嶠港頭村登岸後,以禪杖戳地而涌白泉,乃建“白水庵”。以後,曇猷沿寧海白溪進入天台山腹地,先後創建永福、柯山、石樑等寺,為佛教入浙開山之祖。
壽寧寺還是中國對外文化交流的見證地。唐天寶三年(744),鑒真大和尚第三次東渡失敗後,經台州來寧海曾到此朝拜,並宿了一夜。到北宋時有數批日本求法僧在港頭村登岸、下洋回國,該寺一度成為中日文化交流的視窗。
壽寧寺一帶昔有“壽寧十景”,如港頭暮泊、古井白泉、蓮池映月等,今尚存白水井、袖石等遺蹟。白水井又名“洗腸井”,相傳飲井中之水能除穢氣。而袖石據說是曇猷渡海時的壓艙石,上岸後曇猷籠石於袖內,故名之;還有說當初曇猷藏在袖子裡的那塊石頭只有雞蛋大小,後來才變成巨石。“文革”時袖石被斷成三截,現僅剩上下兩截,中間一截不知所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