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簾洞壁畫

水簾洞壁畫

水簾洞居峽谷南岸,是石窟中心地帶,山體像朵含苞初放的蓮花,瓣紋清晰可見,每當雨季,瀑布自山巔直瀉而下,狀若水簾而得名。洞內寺院殿宇分上中下三台而建,上有菩薩殿、老君閣,中為四聖公的五公菩薩樓,下為聖母殿、三霄殿、藥王殿等,其上層樓內塑有大勢至菩薩,當地民間有關於麻線娘娘的美麗傳說就源於此。洞東壁遺存136平方米的壁畫是北魏開創,經隋、唐、五代、宋、元多次復繪。正中大佛頭頂飛天,手捧供物,臨風飛舞,形態奔放,是水簾洞壁畫中最具有時代性的早期優秀原作。 千佛洞因壁塑千佛而得名,壁繪崖面500多平方米。洞內壁畫多為吳帶當風盛行時期的中唐及五代作品,亦有典型的北周雙飛天壁畫,因避光作畫,至今色澤鮮艷,線條流暢,給人以滿壁風動之感。 顯聖寺為一天然崖窟,現存北周壁畫25平方米,窟壁及四周還有打子洞、聖賢壁、馬鞍石和仙人張果老毛驢吃草處等民俗景點。

水簾洞居峽谷南岸,是石窟中心地帶,山體像朵含苞初放的蓮花,瓣紋清晰可見,每當雨季,瀑布自山巔直瀉而下,狀若水簾而得名。洞內寺院殿宇分上中下三台而建,上有菩薩殿、老君閣,中為四聖公的五公菩薩樓,下為聖母殿、三霄殿、藥王殿等,其上層樓內塑有大勢至菩薩,當地民間有關於麻線娘娘的美麗傳說就源於此。洞東壁遺存136平方米的壁畫是北魏開創,經隋、唐、五代、宋、元多次復繪。正中大佛頭頂飛天,手捧供物,臨風飛舞,形態奔放,是水簾洞壁畫中最具有時代性的早期優秀原作。 千佛洞因壁塑千佛而得名,壁繪崖面500多平方米。洞內壁畫多為吳帶當風盛行時期的中唐及五代作品,亦有典型的北周雙飛天壁畫,因避光作畫,至今色澤鮮艷,線條流暢,給人以滿壁風動之感。 顯聖寺為一天然崖窟,現存北周壁畫25平方米,窟壁及四周還有打子洞、聖賢壁、馬鞍石和仙人張果老毛驢吃草處等民俗景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