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湖州市德清縣雷甸鎮水產村簡述
有6個專業養魚場,1個珍珠場,1個科研與生產相結合的珍珠研究所,3個跨地區珍珠聯營場,3家以珍珠深加工為主的工業企業,1家國家招標中標廠,1家中外合資企業。是個以水產養殖為主,漁工副、內外貿綜合經營的經濟實體。近幾年來,公司連續被縣、省評為先進單位和農業生產先進集體、勞動模範集體。1992年被中共德清縣委、縣人民政府命名為紅旗村。被譽為古運河畔的明珠。
經濟建設
20世紀50年代前,這裡漁民上無片瓦、下無寸土,靠一條破船載著全家到處漂泊,以捕魚度日,被稱為連家漁船。1958年,來自浙江、江蘇、湖北等3省6縣的漁民組成了雷甸漁業隊。1968年,漁業社會主義改造(以下簡稱漁改)後,479名漁民依靠14萬元貸款和國家撥給的2萬元漁改資金,實行以養魚、捕撈、種菱相結合的外盪養殖生產,年收入10萬元。1969年改為水產大隊後,產業結構逐步作了調整,設立了黃婆漾、大海漾、大麥漾等6個專業養魚場。實行以養殖為主,養殖、增殖、捕撈相結合,使外盪精養和網箱配套,從單一魚種開始套養多種魚類,並採取:一次放足,常年捕撈,捕大留小,均衡上市等措施。同時配備了機械化捕撈網具,減輕了勞動強度,提高起捕率,魚產量從畝產不足200公斤猛增到450公斤以上,年收入上升到90萬元。
1967年創建珍珠場,年產三角帆蚌兼褶紋蚌珍珠2000公斤左右。1970年,三角帆蚌人工繁殖技術獲得成功,為自力更生髮展優質珍珠,開發珍珠系列產品奠定了基礎。1972年創建全省首家珍珠粉廠,以淡水珍珠為原料,按國家GMP藥品生產標準,生產口感好、質地純潔、細膩,容易消化吸收的鶴鳴牌系列優質珍珠粉。1981年投資145萬元,創辦占地面積3000平方米的浙江珠麗化妝品廠,專業生產珠麗牌系列化妝品。先後研究開發洗滌、護膚、美容等8大類 40多個適銷對路新產品,並建立和形成了200多個銷售網點。產品遍布浙江各地和華東、東北地區,頗受消費者青睞。年創稅利200餘萬元,近8年產值、稅利增幅名列全省同行之首。其中蘋果二合一洗理香波被評為部優產品,兒童VC霜榮獲省梅花杯。成為國家輕工部化妝品生產的專業定點廠。1984年下半年選派 4名青年赴北京學習珍珠加工技術,並開始生產珍珠系列產品--珍珠首飾。1985年,各種花式品種的珍珠項鍊、耳環、戒子等產品投放市場,供應杭州、上海等各賓館、商場,深受國內外客商喜愛。
1992年,公司經濟總收入達到1000萬元,集體提留222.61萬元,人均收入2800元。固定資產達到1600萬元,自有流動資金1400餘萬元。幾年來,漁民建造15832平方米住宅,人均擁有住房面積22.5平方米。對漁民、職工子女,在九年制義務教育的基礎上,普及職業教育。建立了醫療保健、退休養老制度。家家戶戶裝上有線廣播和閉路電視。公司安裝了全國直撥電話總機和國際直撥的大哥大等先進通訊設施。智力投資 漁民在漁改前世代以船為家,過著飄泊生活,流動性大,沒有條件上學。漁改後定居陸上,定港生產,為子女入學、深造創造了條件。1983年選送2名高中畢業生到浙江水產學校學習,定向培養大學生。學生在校學習期間,公司除按同等勞力付給經濟報酬外,還報銷假期來回差旅費,其所有學什費也有公司承擔。畢業後安排在公司珍珠研究所工作,成為珍珠科研工作的主要技術骨幹。1992年,公司尚有4名自費生在有關大專院校學習,公司除負擔所需費用外,還按同等勞力分別付給每人每月180~200元報酬。此外,公司還承擔漁民子女從國小到高中的學什費,已普及高中義務教育。凡年齡在16歲以上的在校學生,均按同等勞力付給報酬。1985年,公司向縣職業高中投資5萬元,並與校方商定,凡未考取高中的國中畢業生均可由公司推薦進職業高中讀書。至1992年,有職業高中生 13名,其中5名在校,8名已畢業回公司工作。從1985年至1990年,公司給在校學生的費用和補貼總計達25.1萬元。所授榮譽 重視智力投資,使科研結出累累碩果。
水產育珠科研小組始建於1972年,由3名稍有文化的青年漁民組成,在沈志榮(現任公司總經理)帶領下,逐字逐句地攻讀《貝類學》、《藻類學》、《水化學》和《淡水養殖珍珠》等高深專業書籍。經過10多年邊學邊乾,終於掌握了提高插種蚌成珠率和成活率的淡水河蚌育珠技術。珍珠產量從1972年的10公斤上升到1982年的622.83公斤;每公斤珍珠剖蚌數從650隻下降到160隻;1~3級優質珍珠的比例高達 98.9%。珍珠銷售收入也從1972年的1.04萬元猛增到159.15萬元。1983年獲國家對外經貿部優質珍珠榮譽證書。公司自漁改至今,依靠珍珠創收就達2000多萬元。科研組經過6年的艱苦、反覆實踐,終於使三角帆蚌大規模人工繁殖於1976年在國內首次獲得成功。1979年,此科研項目通過省水產局組織的技術鑑定,並獲省科技成果三等獎、嘉興地區科技成果一等獎和縣科枝成果一等獎;1981年獲國家農業科技推廣獎。1983年5月成立了全國唯一的河蚌育珠技術綜合科研機構--德清珍珠研究所,由沈志榮任所長。研究所選定的第一個攻關課題是農業部下達的《三角帆蚌主要疾病及防治技術研究》。經8 年的艱苦摸索,獲得了一整套三角帆蚌蚌瘟病綜合生態防治技術措施,使當年插種的育珠蚌成活率從原來的20%達到90%以上。1986年6月,沈志榮等首次在浙江水產學院學報上發表了論文,揭示了蚌瘟病之謎。1990年12月,蚌病研究課題通過部級鑑定,並得到專家、教授們的肯定與好評。此外,還對珍珠產品深度開發、外盪養魚高產技術推廣等科研項目,分別進行攻關。由於對外盪養魚高產技術推廣課題的攻關獲得成功,使平均年魚產量從原245噸提高到 380.97噸,增長55.5%。此科研項目1988年獲縣科技進步一等獎,1989年獲省人民政府漁業豐收計畫二等獎。公司總經理沈志榮為科技興魚、發展河蚌育珠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1983年以來,先後當選為第六、七、八屆全國人大代表;1986年被破格授予工程師技術職稱。多次被縣、市評為勞動模範,並獲縣、市有突出貢獻的科技人員和省優秀農業企業家等稱號。橫向聯營 公司充分發揮掌握河蚌育珠綜合技術的最大優勢,本著自願互利原則,積極發展地區間的橫向聯營。1985年底由國家農業部和省水產養殖公司投資,新安江開發公司提供水面,公司提供人才、技術,總投資270萬元,在千島湖興辦1000畝聯營珍珠養殖場,就地搞人工繁殖、插種珠蚌和就地吊養。現已有三角帆蚌暫養蚌200多萬隻,育珠蚌60萬隻,年產優質珍珠1噸左右。1978年與湖州市郊道場鄉聯合投資80多萬元,興辦聯營珍珠養殖場。現已發展400多畝水面,已收回全部投資並開始產生經濟效益。1990年與德清縣上柏鎮聯營辦場,也已繁殖三角帆蚌100多萬隻。 1992年初,總投資人民幣270萬元,成立了中外合資的浙江歐詩漫日化有限公司。已開發集染髮、護髮、養發於一體,只需5分鐘能一次性使頭髮變黑的歐詩漫3合1速染王,由特殊高分子聚合物組成,能使頭髮光亮、柔軟、輕爽易於梳理的免洗護髮素--柔亮毛磷片及歐詩漫系列PAE純真珠膏、嫩膚露、真珠特白蜜等新特產品。現速染王、柔亮毛磷片已出口新加坡、馬來西亞。德國客商訂貨價值100萬元。美國一家大公司總經理親赴雷甸,要求擔任歐詩漫產品國外總代理。現將進一步開發衛生用品和香精、香料等出口創匯產品。 1992年初投資100萬元,對珍珠粉廠進行技術改造和廠房搬遷,以進一步開發珍珠系列營養保健產品和藥品。發展方向 歐詩漫實業總公司不僅開發魚類和珍珠系列產品,還於1984年7月投資創辦了生產紅柱石牌多晶莫來石纖維(簡稱PMF)的晶體纖維廠。該產品是一種新型超輕質耐高溫絕熱材料,是技術密集型產品。可耐1500℃高溫,導熱率只有傳統耐火磚的1 6,容重只有其1 25。可廣泛套用於冶金、機械、電子、建材、化工、宇航等高溫爐窯和熱工設備的強化絕熱。產品於1986年9月通過省科委組織的中試技術鑑定;1989年獲國家級新產品稱號,套用技術通過冶金部鑑定;1991年又獲冶金部科技進步二等獎。產品主要技術指標已達到80年代國際先進水平並填補國內空白。 1987年10月,在國家經委全國生產多晶莫來石纖維招標時,一舉中標。
浙江歐詩漫實業總公司正與外商廣泛接觸,洽談合作開發醫藥珍珠營養保健系列產品,以進一步將產品打入國際大市場。 2、浙江省杭州市餘杭區餘杭鎮水產村行政概況 餘杭鎮水產村是一個專業漁村,位於餘杭鎮周邊。1968年通過漁改而成立,屬石鴿公社管轄。1983年10月起劃歸餘杭鎮管轄,改稱餘杭鎮水產養殖場,1997年改為餘杭鎮水產村。 全村戶數64戶,總人口140人,其中非農業人口5人。水面2591.4畝,其中外盪水面1327畝,南湖水域1264.4畝。全村經濟總收入795萬元。村民年人均收入7224元。漁業生產在最佳化品種的基礎達到98噸,工業產值403萬元,利潤20萬元。村級可支配資金43萬元,有一家中型的南湖制磚有限公司。漁業發展 水產村是餘杭區十三個專業漁村之一。在最佳化品種上養殖了桂魚和烏青兩種高檔經濟型品種,並引進了1000餘畝珍珠河蚌養殖。投資興辦社會福利事業,發放退休養老金,合作醫療保險等。綠化面積約2萬平方米。投資5萬元硬化了一條南湖養殖區道路。有一支常年的保潔隊伍,垃圾日掃日清。 1995年,水產村進入餘杭市首批小康村行列。1999年,被授予餘杭市五好村黨支部、新農村。2000年,被評為餘杭市衛生村。2004年,被命名為餘杭區文明村。 3、浙江省湖州市南潯區練市鎮水產村經濟發展 水產村隸屬湖州市南潯區練市鎮,位於練市城郊結合部,現有自然村2個,農戶132戶,村民503人,其中黨員17人。2007年全村經濟收入實現619萬元,其中村集體收入17萬元,工業收入350萬元,漁民人均純收入達到8580元,還有外河捕撈水域13000畝。全村以外河捕撈、養殖、水路運輸為主業,是“流水人家,漁舟唱晚”水鄉江南的一個縮影。所授榮譽 該村在上級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和關懷下,先後被評為“區級五好黨支部”,“市級衛生村”,“省級衛生村”,“市級文明村”“衛生先進集體”,“漁政工作先進集體”等。[1] 4、浙江省紹興市越城區東湖鎮水產村基本概況 水產村,位於紹興市區北部昌安門外則水牌,104國道線北側,靠近市客運中心,是一個集水產養殖、捕撈和銷售於一體的專業漁業村,也東湖鎮人口第二大村。全村共有村民1306戶,3379人,黨員80名,村民代表51人。資源經濟 水產村沒有耕地和林地,全村現有養殖水面約2000畝,分為湘家盪、迪盪、二頭池、上舟江、混里、牌後江、大桶盤、沈母盪八隻魚盪。村下轄紹興市大昌水產批發市場和七眼橋廢舊交易市場兩大市場,其中大昌市場是淡、海水產批發零售專業市場,也是全省最大的批發市場之一。2008年,村級集體資產7500多萬元,可支配收入760餘萬元。所獲榮譽 在村黨支部和村委班子的團結協作下,水產村實現了經濟的快速發展,業已形成一個產供銷一體化的經營格局,成功走出一條致富之路,並先後獲得區先進黨組織、市十佳農業外拓單位、紹興市科普村、市級科普示範基地、區三星級民主法治村、區創業創新示範黨組織、市級五好基層黨組織等榮譽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