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沿著青石砌成的九十九台階盤旋而上,到處是蒼松翠柏,嶙嶙怪石。水浴寺石窟由兩部分組成,一是窟,在西側坐北朝南低矮崖壁上開鑿有兩個石窟,開鑿年代為北齊武平五年(574年)(西窟)和北宋初年(東窟);二是寺,在石窟東側的山坳里,三面環山,背風向陽,地勢平坦。這裡殿堂廟宇,紅牆黃瓦,碑刻石幢,台階山門,依次錯落排列。水浴寺的寺名是什麼意思呢?一是據寺內明隆慶五年(公元1571年)碑記載:“茲寺在太行山之麓,群巒疊嶂,環倚左右,下有細泉一眼,泠泠澗中,誠梵隱之幽棲、禪林之上乘也……”故稱水浴寺。二是傳說在正殿西側突兀而起的斷崖上,有臉盆大的泉眼,泉水叮咚作響,清澈甘甜無比;只要是天氣晴朗的清晨,這裡就會晨霧瀰漫,水珠四射,整個寺院若隱若現,宛如仙境一般;再看殿堂廟宇,石窟經幢,靈塔摩崖出沒於雲沐水浴之中,籠罩在陽光與淨水交織的薄帳下,泉水滌盪了污穢濁物,洗浴了人間紅塵。三是由於寺中瀰漫著水汽,空氣的濕度大,除正午外,早晨傍晚,總是濕淋淋的,像被細雨淋過一般,因此當地方圓十幾里地的人也把該寺叫水淋寺。
西窟和東窟
在水浴寺西側的低矮斷崖上,開鑿有東西兩個石窟,即西窟和東窟。東窟開鑿的年代比西窟晚的多,規模也小的多。窟內有三壁造像,北壁是一佛二弟子二菩薩,西壁是一佛二弟子,東壁是一佛一菩薩。其雕刻的技法和人物面部表情以及體態動作反應的內心世界,精細程度可與響堂寺石窟相媲美。
在東窟西側約八米處,是水浴寺石窟中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保存較為完整的西石窟。該窟正中雕有通窟頂的長方形塔柱,繞柱可轉走,形成“隧道”,當地人也叫轉角殿。窟內所有壁面和塔柱的各個面上均雕刻有大小不一的佛像,俗稱“萬佛洞”,其神態千姿百態,躍躍欲動,呼之欲出。
在西窟東壁面上有“武平五年甲歲十月戊子朔明威將軍陸景、張元妃敬造定廣佛並三童子願三界群見前福口者托蔭花中俱時值佛”的銘刻,西窟前壁刻有“昭玄大統定禪師”供養僧的題刻銘文。據《隋書·百官志》載:“北齊天保元年(公元550年),文宣帝詔置‘昭玄大統’,以沙門法‘大統’,令史員置50餘人,所統僧尼400餘萬。”可見“昭玄大統”為北齊最高僧官。“張元妃”(明威將軍陸景的妻子,西窟開鑿的發起人和組織者,是該寺的第一任主持和供養僧之一)。壁刻“昭玄大統”說明水浴寺石窟的開鑿年代為北齊武平五年(574年)之前。後歷經唐、宋的續刻而逐漸完成。
在西窟的東西兩側雕刻有兩處摩崖造像:東區摩崖造像展現了釋迦牟尼佛祖從出生到涅 ,以及悟道後的一組生動的人生故事;西區摩崖為釋迦牟尼佛祖到各地講佛傳經的畫面。兩區造像豐富,雕藝精美。
開鑿過程
水浴寺石窟的規模雖然比南北響堂寺小的多,名氣也比不上南北響堂。但由於其開鑿年代比南北響堂寺晚,隨著開鑿技術的逐漸成熟,雕刻技藝的提高,以及對佛教人物內心世界理解的不斷升華,所以水浴寺石窟的石像和摩崖雕刻的精美程度,許多方面超過了南北響堂寺,這是許多專家學者的一致看法。張元妃是第一任主持。她是北齊明威將軍陸景的妻子,陸景籍貫司州鄴城人,官居六品,可惜“不假天年,壽命不永,於武平四年二月十二日卒於鄴城之所”(見西窟東壁銘刻文)。為了悼念亡夫,武平五年,張元妃削髮為尼,在水浴寺出了家。由於她是將軍的妻子,有一定的社會政治地位和經濟實力。在她任主持期間,供養僧人有五位,除開鑿石窟外,還廣置田產,使水浴寺具有了一定規模。
第二任主持是妙用禪師。在他任主持期間,由於水浴寺的田產較多,進項也大,在他主持下,修建了廟宇殿堂,窟與廟的相互融合,形成了最初的水浴禪寺。他的靈塔在西石窟前十米處,全部用青石雕刻而成,寶頂已丟失,八角形仿木屋檐,其下為橢圓覆缽式塔身。上刻有密密麻麻的銘文,大部分已看不清楚,但“故莊嚴全妙用禪師靈”字跡雖歷盡千年風雨,仍清晰可見。
唐宋時期,水浴寺的寺產規模很大,除附近的山嶺樹木外,僅田產土地就有一百多畝,寺僧眾多,是當時鼓山以東最大最有影響的寺廟。北宋初年的一場大火,把整個寺院化為烏有,重修時,各殿堂廟宇除按原來的規模建造外,還擴建了山門,在山門的兩旁修建了兩座造型別致的經幢,全部由青石雕刻而成,高11.5米,由三節組成,直徑一米有餘,經幢呈六面形,每面都刻有密密麻麻的經文,下為一米高的蓮花底座,座上雕刻有體態逼真、瀟灑飄逸的飛天和羅漢佛手的浮雕,歷盡千年風雨,經文已模糊不清。上世紀八十年代末,經幢的上兩節已不知去向,僅剩底座和下一節。
現狀
水浴寺石窟開鑿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年的歷史,雖歷代王朝對其進行過多次的修繕與擴建,但屢遭自然災害與人為浩劫,特別是日本侵略時期,石像的頭部被掠搶,不少石像已流失海外。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各級政府十分重視對石窟的保護,多次撥款出資用於維修加固,使石窟又恢復了昔日的風貌。每年農曆的四月初八是水浴寺的傳統廟會,也正是山中風光幽雅之時,方圓幾十里來祈福求祥的人們絡繹不絕,成為當地特有的一道風景。水浴寺石窟現在除石窟、碑刻、靈塔、經幢外,大部分是上世紀八十年代的建築。便利的交通,幽雅靜謐的環境,是旅遊觀光、休閒避暑的理想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