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悞病
50年代初,在日本九州島南部熊本縣一個叫水俁鎮的地方,出現了一種因長期食用水俁灣中含有汞的海產品而導致的中樞神經性疾病。患者初期口齒不清、面部痴呆、手腳發抖、步履不穩。此病經久難愈,發展到後期,會出現耳聾眼瞎,神經異常,全身彎曲,骨骼變脆,只要輕微活動,甚至從床上坐起,都會發生骨折而悲慘死去,所以稱“水俁病”。四五十年代,水俁鎮曾有一個合成醋酸工廠,該工廠主要採用氯化汞和硫酸汞兩種化學物質作為生產所需的催化劑,使用後大量隨廢水排入臨近的水俁灣內,沉澱在灣底,變成毒性十分強烈的甲基汞。甲基汞以每年1%的速率在水中釋放,長此以往,對上層海水及附近海中的魚蝦貝類形成了二次污染。居民長期食用此種含汞的海產品,自然就成了甲基汞的受害者。該化學物質一旦進入人體,會迅速溶解堆積在人的脂肪和骨骼里,並大量聚積在人體腦部,粘著在神經細胞上,使細胞中的核糖酸急劇減少,最終引起細胞分裂死亡。科學試驗證實,人體血液中汞的安全濃度為1微克/10毫升,當到達5-10微克/10毫升時,就會出現明顯的中毒症狀。一個人每天食用含汞量0.5毫克/公斤的魚肉不超過200克,所攝入的量是在安全範圍以內的。然而,水俁灣海產品含汞量高達幾十毫克/公斤,是人體可食用量的50倍,大大超過了安全標準。水俁病的遺傳性很強,孕婦吃了被甲基汞污染的海產品後,可能會導致胎兒罹患先天性水俁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