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循環

水循環

水循環是指地球上不同的地方上的水,通過吸收太陽的能量,改變狀態到地球上另外一個地方。例如地面的水分被太陽蒸發成為空氣中的水蒸氣。而水在地球的狀態包括固態、液態和氣態。而地球中的水多數存在於大氣層、地面、地底、湖泊、河流及海洋中。水會通過一些物理作用,例如:蒸發、降水、滲透、表面的流動和地底流動等,由一個地方移動到另一個地方。如水由河川流動至海洋。

基本信息

簡介

水循環又稱水分循環水文循環,是自然環境中主要的物質運動和能量交換的基本過程之一,指地球上的水連續不斷地變換地理位置和物理形態(相變)的運動過程,具體指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氣圈、岩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層中通過各個環節連續運動的過程。解決了地球上的水資源數量有限,但是用之不竭的問題。

水循環示意圖水循環示意圖

水循環可以描述為如下的圖式:在太陽輻射能和地球表面熱能的作用下,從地球上海陸表面蒸發的水分,上升到大氣中;隨著大氣的運動和在一定的熱力條件下,水汽遇冷凝結為液態水,在重力的作用下,以降水的形式落至地球表面;一部分降水可被植被攔截或被植物散發,降落到地面的水可以形成地表徑流;滲入地下的水一部分從表層壤中流和地下徑流形式進入河道,成為河川徑流的一部分;貯於地下的水,一部分上升至地表供蒸發,一部分向深層滲透,在一定的條件下溢出成為不同形式的泉水;地表水和返回地面的地下水,最終都流入海洋或蒸發到大氣中。

組成

可分為兩大部分,即大氣部分——水汽輸送階段和降水階段;地面部分——徑流階段與蒸發階段。每一部分中又都包含三個方面,即水分輸送、暫時儲存和狀態的變化。關於狀態變化,在大氣部分是通過凝結,把氣態轉變成液態,地面部分是通過蒸發,把液態轉變成氣態。

基本環節

降水,包括陸上降水和海上降水;

蒸發,包括海上蒸發、陸面蒸發、植物蒸騰;

輸送,包括水汽輸送和徑流輸送。

影響因素

形成水循環的內因是水在通常環境條件下氣態、液態、固態易於轉化的特性,因水隨著溫度的不同,以三種形態出現,因而使水分在循環過程中的轉移、交換才成為可能。地球上的水分布廣泛,貯量巨大,是水循環的物質基礎。

外因是太陽輻射和地心引力的重力作用,因太陽輻射是地表熱能的主要源泉,它促使冰雪融化、水分蒸發、空氣流動等;地心引力則使大氣降水、地表水下滲、徑流等得以進行。外因為水循環提供了水的物理狀態變化和運動的能量。由於地球上太陽輻射的強度不均勻,不同地區的水循環的情況也就不相同。如在赤道地區太陽輻射強度大,降水量一般比中緯地區多,尤其比高緯地區多。

影響水循環的因素很多。自然因素主要有氣象條件(大氣環流、風向、風速、溫度、濕度等)和地理條件(地形、地質、土壤、植被等)。人為因素對水循環也有直接或間接的影響。

地理意義

水循環發生的領域有海洋與陸地之間,陸地與陸地之間,海洋與海洋上空之間。

1.水循環維持地球上各水體之間的動態平衡,聯繫各個圈層,促進物質運動和能量交換;

2.水循環使淡水資源不斷更新(但要明確水資源並非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

3.水循環對氣候、生態、地貌等方面都產生深刻影響。

相互聯繫水體

表1 自然界水的分布

地球上的水在地理環境中包括海洋中的水、大陸上的水、大氣中的水及地下水等,以汽態、液態和固態三種形式存在並相互轉化,形成各種水體,構成一個連續但不規則的圈層──水圈

從運動更新的角度看,陸地上的各種水體之間具有水源相互補給的關係。如河流水體 的補給可能涉及大氣降水、冰川融水、湖泊水和地下水等。假設河流水位與湖泊水位有差異,分析它們的補給關係?從水往低處流的道理,理解當河流水位高於湖泊水位時,水的運動方向是:河流→湖泊;而湖泊水位高於河流水位時,水的運動方向是:湖泊→河流。這就是河流與湖泊之間的相互補給關係。另外,需要說明的是,湖泊對河流水具有一定的調節作用。洪水期,沿河湖泊及水庫會起削減洪峰的作用。

大氣降水是大多數陸地水體的直接來源,所以,我國東部絕大多數河流的徑流與降水量季節變化關係密切,有明顯的季節和年際變化;靠雨水補給的河流,其汛期出現的時間與降水出現的季節一致。但是一定要注意:汛期都在雨季,而非夏季,因為不同的氣候類型,降水的季節並非都在夏季(如地中海式氣候,雨季在冬季)。在內陸地區,河流主要靠冰川融水補給,所以,河流徑流變化與氣溫變化有直接的相關性,河流的汛期出現在夏季。但是應該注意:南北半球的季節是相反的。我國大部分地區屬於季風氣候,因此,在冬季,我國大多數河流進入枯水期,河水主要靠地下水補給。

主要環節

水循環

水循環是多環節的自然過程,全球性的水循環涉及蒸發、大氣水分輸送、地表水和地下水循環以及多種形式的水量貯蓄。以海陸間循環為主,主要環節:海洋水-蒸發-水汽輸送-降水-地表水-地表、地下徑流匯入大海。

蒸發是水循環中最重要的環節之一。由蒸發產生的水汽進入大氣並隨大氣活動而運動。大氣中的水汽主要來自海洋,一部分還來自大陸表面的蒸散發。大氣層中水汽的循環是蒸發-凝結-降水-蒸發的周而復始的過程。

海洋上空的水汽可被輸送到陸地上空凝結降水,稱為外來水汽降水;大陸上空的水汽直接凝結降水,稱內部水汽降水。一地總降水量與外來水汽降水量的比值稱該地的水分循環係數。全球的大氣水分交換的周期為10天。在水循環中水汽輸送是最活躍的環節之一。中國的大氣水分循環路徑有太平洋、印度洋、南海、鄂霍茨克海及內陸等5個水分循環系統。它們是中國東南、西南、華南、東北及西北內陸的水汽來源。西北內陸地區還有盛行西風和氣鏇東移而來的少量大西洋水汽。

陸地上(或一個流域內)發生的水循環是降水-地表和地下徑流-蒸發的複雜過程。陸地上的大氣降水、地表徑流及地下徑流之間的交換又稱三水轉化。流域徑流是陸地水循環中最重要的現象之一。

地下水的運動主要與分子力、熱力、重力及空隙性質有關,其運動是多維的。通過土壤和植被的蒸發、蒸騰向上運動成為大氣水分;通過入滲向下運動可補給地下水;通過水平方向運動又可成為河湖水的一部分。地下水儲量雖然很大,但卻是經過長年累月甚至上千年蓄集而成的,水量交換周期很長,循環極其緩慢。地下水和地表水的相互轉換是研究水量關係的主要內容之一,也是現代水資源計算的重要問題。

類型

水循環系統是多環節的龐大動態系統,自然界中的水是通過多種路線實現其循環和相變的。其範圍可由地表向上伸展至大氣對流層頂以上,地表向下可及的深度平均約1000米。全球性的水循環稱為大循環 ,由海洋、陸地和一系列大小區域的水循環所組成。環境中水的循環是大、小循環 交織在一起的,並在全球範圍內和在地球上各個地區內不停地進行著。因此,水循環的尺度大至全球,小至局部地區。

水循環按其發生的空間又可以分為海洋水循環、陸地水循環(包括內陸水循環)、海陸間的水循環。海陸間水循環,主要指海面蒸發→水汽輸送→陸上降水→徑流入海這樣的過程(但也不能排除有陸面蒸發→水

水循環水循環更替周期
汽輸送→海上降水這種情況的存在),使陸地水得到源源不斷的補充,水資源得以再生,與人類的關係最密切。陸地水循環既包括內流區域蒸發造成陸上降水的循環,也包括外流區域造成陸上降水的循環,還包括內(外)流域蒸發造成外(內)流域陸上降水的循環,對水資源的更新數量雖然較少,但對於內陸乾旱地區卻有著重大的意義。海洋水循環雖不能補充陸地水,雖然運行路徑較短,但從參與水循環的水汽量來說,該循環在所有的水循環中是最多的,在全球水循環整體中占有主體地位。

從時間上劃分,可以是長時期的平均,也可以是短時段的狀況,見本詞條“更替周期”。

相應的,研究水循環時,研究的區域可大至全球、某一流域,也可小至某一地域內的土壤或地下含水層內的水循環,時間也可長可短。

水的循環量

好像海洋蒸發到上空的水汽,有一半造成海上降水,另一半輸送到陸地上空,形成陸上降水。事實上海面蒸發的絕大部分造成了海上降水,只有一小部分,即不到10%,輸送到陸地上空,形成陸上降水。

人類活動影響

人類活動不斷改變著自然環境,越來越強烈地影響水循環的過程。人類構築水庫,開鑿運河、渠道、河網,以及大量開發利用地下水等,改變了水的原來徑流路線,引起水的分布和水的運動狀況的變化。農業的發展,森林的破壞,引起蒸發、徑流、下滲等過程的變化。城市和工礦區的和熱島效應也可改變本地區的水循環狀況。

表2 水的循環量

環境中許多物質的交換和運動依靠水循環來實現。比如陸地上每年有36×10^13 m^3的水流入海洋,這些水把約3.6×10噸的可溶解物質帶入海洋。人類生產和消費活動排出的污染物通過不同的途徑進入水循環。礦物燃料燃燒產生並排入大氣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進入水循環能形成,從而把大氣污染轉變為地面水和土壤的污染。大氣中的顆粒物也可通過降水等過程返回地面。土壤和固體廢物受降水的沖洗、淋溶等作用,其中的有害物質通過徑流、滲透等途徑,參加水循環而遷移擴散。水在循環過程中,沿途挾帶的各種有害物質,可由於水的稀釋擴散,降低濃度而無害化,這是水的自淨作用。但也可能由於水的流動交換而遷移,造成其他地區或更大範圍的污染。人類排放的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使地表水或地下水受到污染,最終使海洋受到污染。

研究意義

當前已經把水循環看作為一個動態有序系統。按系統分析,水循環的每一環節都是系統的組成成分,也是一個亞系統。各個亞系統之間又是以一定的關係互相聯繫的,這種聯繫是通過一系列的輸入與輸出實現的。例如,大氣亞系統的輸出──降水,會成為陸地流域亞系統的輸入,陸地流域亞系統又通過其輸出──徑流,成為海洋亞系統的輸入等。以上的水循環亞系統還可以細分為若干更次一級的系統。

水循環把水圈中的所有水體都聯繫在一起,它直接涉及到自然界中一系列物理的、化學的和生物的過程。在垂直方向上,通過降水、蒸發、下滲、植物蒸騰等環節,把大氣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聯繫起來;在水平方向上,通過水汽輸送和徑流輸送,把陸地和海洋聯繫起來。這樣,就構成了一個龐大的水循環系統。

水循環對於人類社會及生產活動有著重要的意義。水循環的存在,使人類賴以生存的水資源得到不斷更新,成為一種再生資源,可以永久使用;使各個地區的氣溫、濕度等不斷得到調整。此外,人類的活動也在一定的空間和一定尺度上影響著水循環。研究水循環與人類的相互作用和相互關係,對於合理開發水資源,管理水資源,並進而改造大自然具有深遠的意義。

舉例

(1)20世紀70年代到20世紀末,黃河下游出現了嚴重的斷流現象,其原因主要是黃河沿河地區,特別是上游地區過度引水灌溉造成的。它對下游依靠黃河供水的地區所產生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是斷流給沿岸地區人們生產和生活用水造成極大困難,此外也對黃河下游的自然生態環境帶來極大影響。目前我國政府對黃河斷流問題採取的主要措施包括:統一協調上、中、下游水資源開發與使用數量,對黃河水資源進行跨地區的合理調配;運用大型水利工程(如小浪底水庫)對河流水資源的季節變化進行合理調節;在農業生產中大力推行節水灌溉技術和節水措施,提高水資源的利用率等等。目前這些措施已經取得了明顯的效果。

(2)濟南近幾十年來的泉水斷流現象,也主要與人為因素有關,其中最主要的是對地下水的過量開採和使用,導致地下水位的下降。確保泉水長流的措施,一方面可以從改善當地的生態環境入手,如通過增加植被的覆蓋率,保持水土等措施,增加地下水的滲入量。另一方面應採取果斷而有效的措施,如關閉自備水井,實行地下水開採許可證制度等,合理利用地下水資源,防止對地下水的過度開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