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氫溢流
所謂溢流(Spillover) 現象,是指固體催化劑表面的活性中心(原有的活性中心)經吸附產生出一種離子的或者自由基的活性物種,它們遷移到別的活性中心處(次級活性中心)的現象。 它們可以化學吸附誘導出新的活性或進行某種化學反應。如果沒有原有活性中心,這種次級活性中心不可能產生出有意義的活性物種,這就是溢流現象。它的發生至 少兩個必要的條件:(A)溢流物種發生的主源;(B)接受新物種的受體,它是次級活性中心。前者是Pt、Pd、Ru、Rh和Cu等金屬原子。 催化劑在使用中是處於連續變化狀態,這種狀態是溫度、催化劑組成,吸附物種和催化環境的綜合函式。據此可以認為,傳統的Langmuir- Hinshelwood動力學模型,應基於溢流現象重新加以審定。因為從溢流現象中知道,催化加氫的活性物種不只是H,而應該是H0、H+、H2、H-等 的平衡組成;催化氧化的活性物種不只是O,而應該是O0、O-、O=和O2等的平衡組成。 溢流現象是50年代初研究H2在Pt/Al2O3上的解離吸附時 發現的,現在發現O2、CO、NO和某些烴分子吸附時都可能發生這種溢流現象。溢流現象的研究是近二十多年來催化領域中最有意義的進展之一。
氫溢流可以看作是吸附物種在表面(甚至淺體相中)的遷移或運動的形式之一,或者可以看作質子傳遞的一種特殊形式。其大小通過H2吸附量來衡量。
氫溢流現象是Khoobier在1964年首次觀察到的,後被Sierfelt和Teicher試驗驗證――檢測氣體中氫氣組分的一個傳統方法是將該氣體通673K以上的WO3粉末(黃色),如果該粉末變成藍色,則說明有氫氣組分存在,這時反應形成了氫與WO3的非化學計量配合物,HxWO3(x=0.35)。他們發現,在室溫下,用H2和純WO3或WO3/Al2O3時,沒有反應發生,但若用H2+WO3/Pt-Al2O3則反應迅速發生,黃色的粉末變成藍色。他認為:H2在Pt上被解離化學吸附成活性的原子態氫,而後通過表面遷移與WO3反應。
氫溢流發生的條件
(1)能夠產生原子態氫(如要求催化劑能夠解離吸附氫)(2)原子態氫能夠順利遷移運動(如固體粒子的間隙和通道,或質子傳遞鏈)。
氫反溢流現象
即氫溢流的逆過程,又稱窗孔效應,指某些脫氫反應,會在載體上聚積所產生的氫,除非通過窗孔,亦即在載體上的一個金屬粒子才能把氫抽運掉。這種抽除作用是氫從載體移到金屬的逆溢流過程,而金屬在脫氫反應中並不起直接作用。氫溢流現象的研究,發現了另一類重要的作用,即金屬、載體間的強相互作用,常簡稱之為SMSI(Strong-Metal-Support- Interaction)效應。當金屬負載於可還原的金屬氧化物載體上,如在TiO2上時,在高溫下還原導致降低金屬對H2的化學吸附和反應能力。這是由 於可還原的載體與金屬間發生了強相互作用,載體將部分電子傳遞給金屬,從而減小對H2的化學吸附能力。 受此作用的影響,金屬催化劑可以分為兩 類:一類是烴類的加氫、脫氫反應,其活性受到很大的抑制;另一類是有CO參加的反應,如CO + H2反應,CO + NO反應,其活性得到很大提高,選擇性也增強。這後面一類反應的結果,從實際套用來說,利用SMSI解決能源及環保等問題有潛在意義。研究的金屬主要是 Pt、Pd、Rh貴金屬,目前研究工作仍很活躍,多偏重於基礎研究,對工業催化劑的套用尚待開發。
氫溢流實例
氫原子的還原作用所需的溫度比氫分子在達到同 樣效果的前提下所要求的溫 度低得多。在金屬氧化物和 氫活性金屬的機械混合物 中,本來難以還原的金屬變 得容易還原了,這就是氫的 溢流現象在起作用。如,少量在Pt可以使WO3 ,MoO3 ,V2 O5 等的還原溫度大大降低。溢流及其相關過程圖解:
H2 +WO3 /Pt- Al2 O3 反應中氫溢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