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病機
多由久病、勞倦、脾虛等導致氣虛,氣虛不能統攝血液的運行,導致血溢脈外;或由於慢性失血,氣隨血耗,轉而氣虛不能攝血所致。
辨證要點
以各種“不固”表現和氣虛見症為辨證要點。
臨床表現
便血色紅或紫暗,體倦乏力,神疲懶言,面色晄白,心悸少寐,舌質淡,舌苔薄白,脈細。
治法
益氣攝血。
常用方劑
歸脾湯加減。
常用中藥
人參、茯苓、白朮、炙甘草、黃芪、龍眼肉、酸棗仁、木香。
針灸療法
取穴百會、關元、足三里、三陰交、隱白、陽池。針刺用補法及灸法,以益氣固攝。
氣虛不攝證,中醫病證名,指因氣虛,不能夠對血液起到正常的固攝作用,從而導致各種出血症狀的病證。
多由久病、勞倦、脾虛等導致氣虛,氣虛不能統攝血液的運行,導致血溢脈外;或由於慢性失血,氣隨血耗,轉而氣虛不能攝血所致。
以各種“不固”表現和氣虛見症為辨證要點。
便血色紅或紫暗,體倦乏力,神疲懶言,面色晄白,心悸少寐,舌質淡,舌苔薄白,脈細。
益氣攝血。
歸脾湯加減。
人參、茯苓、白朮、炙甘草、黃芪、龍眼肉、酸棗仁、木香。
取穴百會、關元、足三里、三陰交、隱白、陽池。針刺用補法及灸法,以益氣固攝。
氣虛不攝泛指髒氣虛統攝失職,可見自汗、遺精、泄瀉、遺尿、崩漏、便血等證,多見於年老體弱,或先天稟賦不足之人,或久病、慢性病患者,常見證候類型有“衛表不固...
解讀 中醫套用氣虛證,中醫病證名, 指元氣不足,氣的推動、固攝、防禦、氣化等功能減退,或臟器組織的機能減退,以氣短、乏力、神疲、脈虛等為主要表現的虛弱證候。
病因 病機 治法 常用中藥 常見證型腎氣不足,機能減弱所引起,臨床以腰膝酸軟無力、神疲乏力為主要表現的證候。常見於虛勞、腰痛、陽痿、遺精、眩暈、水腫,以及西醫的腰肌勞損、低血壓、慢性腎炎、...
正文 配圖 相關連線肺氣虛證是由肺氣虛損不足所引起的疾病,臨床以咳喘無力、痰液清稀、畏風自汗等為主要表現的證候。多見於咳嗽、哮喘、自汗,以及西醫的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擴張、...
病因 病機 治療氣虛,為中醫名詞術語。是指由於元氣不足引起的一系列病理變化及證候。所謂氣,是人體最基本的物質,由腎中的精氣、脾胃吸收運化水谷之氣和肺吸入的清氣共同結合而...
病因 臨床表現 辨證施治 預防肺腎氣虛證,中醫病證名。指肺腎氣虛,攝納無權,以久病咳喘、呼多吸少、動則尤甚等為主要表現的虛弱證候。相當於西醫病名慢性支氣管合併肺氣腫、肺源性心臟病。
病因 病機 辨證要點 臨床表現 治法氣虛血溢證,中醫病證名, 是指飲食不節,損傷脾胃,或勞欲體虛,體勞傷脾,或久病體虛,致脾氣虛,損傷於氣,則氣虛不能攝血,以致血液外溢所表現出來的吐血,面...
病因 病機 臨床表現 辨證要點 治法氣不攝血是對氣虛不能統攝血液而見各種出血的病機的描述,臨床可見吐血,便血,皮下瘀斑,崩漏等症,治宜益氣攝血,方可用歸脾湯等加減。
解讀 中醫套用心氣虛的表現為心慌、氣短、乏力、脈快或慢。如伴心陽虛則手足冷、畏寒、面色白。心氣虛者可用人參、黃芪、肉桂。
簡介 主證 辨證 治法 基本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