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稱釋義
氣,元氣;中,中間。該穴位於氣海之旁,又近下腹之中部。故名。
治法
先補後瀉。
定位
位於腹中部正中線,左右旁開各1.5寸,平臍下1.5寸處,即氣海穴兩側1.5寸處,左右計2穴。
解剖
在腹直肌及其鞘處,深部有小腸;有第11肋間動、靜脈分支,外側為腹壁下動、靜脈;布有第11肋間神經。
主治
腹痛,腸鳴,腹脹,腹瀉,腸痙攣,婦人血虛,氣喘,貧血等。
操作
直刺1-2.5寸,局部脹痛,有時向下腹擴散,留針40分鐘;灸3-5壯,或溫灸5-15分鐘。
臨床運用
現代常用於治療消化不良,腹痛長鳴,胃下垂,胃腸功能紊亂,腸粘連,膀胱炎等。
配伍
配天樞、足三里治急性腸炎;配神闕、上巨虛治慢性腸炎;配中極、三陰交治遺尿等。
附註
該穴是診斷腸痙攣的定性穴。
相關論述
《醫學綱目》:“……氣沖在氣海旁各一寸半。針二寸半。灸五十壯。”“婦人血虛氣喘,氣中,在氣海旁一寸半。針入二寸半。先補後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