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軍制

淵源以及發展

西周時期,“民軍制”規定每家出一壯丁為,“正卒”,隨時準備出征,其餘為,“羨卒”。服後備兵役。軍隊的核心由王室和貴族子弟組成。
“民軍制”的好處是,確保平時有人務農,戰時有人出征,既可以處理好勞動力的分配問題,又可以在相當程度上,減輕國家在軍事後勤方面的巨大壓力,使軍隊的武器裝備和衣食給養得到較好解決。

沒落

戰國時期,各國相繼變法,封建經濟逐步占據主導地位,開始建立了郡縣制,兵役制也發生了新的變化.當時已經建立常備兵制度.常備兵是軍隊的基幹,他們都是應徵經過考選而來.選時相當嚴格. 而這時期的“民軍制”的弱點與不足逐漸顯現出來。不在成為兵員制度的主流,最終在秦始皇統一中國後,被“徵兵制”所取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