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第一章導論
1-1關於農民、農業和農村
1-2“三農”問題與中國社會發展
1-3農民、農業和農村是民族經濟研究的基礎
1-4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差距仍是民族地區與
東部地區差距的主要方面
1-5對民族地區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思考
1-6相關研究
1-7本書主要內容
第二章民族地區農村經濟類型
2-1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中的民族分布及農村
經濟類型
2-2歷史上民族地區農村經濟類型
2-3現階段民族地區農村經濟類型
第三章民族地區農村經濟簡史
3-1農村生產關係發展簡史
3-2農業生產發展簡史
第四章草原畜牧業
4-1草原畜牧業的特點
4-2草原畜牧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
4-3草原畜牧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4-4發展草原畜牧業的途徑及對策
4-5草原畜牧業管理及發展模式的思考
第五章縣域經濟與農村經濟發展
5-1民族地區縣域經濟發展情況
5-2民族地區縣域經濟類型
5-3縣域經濟與民族經濟發展
5-4民族地區縣域經濟發展的特點
5-5民族地區縣域經濟發展的思路
5-6對民族地區縣域經濟發展的思考
第六章特色經濟與農業產業化
6-1民族地區發展農村特色經濟的條件
6-2產業化是特色農業發展的必由之路
6-3民族地區農業產業化的對策
6-4對農業產業化利益關係的思考
第七章城鎮化與農村經濟發展
7-1工業化、城鎮化與“三農”問題
7-2世界各國城鎮化的主要模式
7-3中國城鎮化的歷程及“二元結構”的形成
7-4民族地區城鎮化的歷程
7-5民族地區城鎮化的模式
7-6對民族地區城鎮化的思考
第八章民族地區貧困與反貧困
8-1關於貧困的涵義及衡量標準
8-2中國農村反貧困的歷程及主要措施
8-3民族地區的反貧困道路
8-4民族地區農村貧困狀況及特殊性
8-5民族地區貧困成因分析
8-6民族地區反貧困的途徑分析
第九章民族地區農村教育
9-1民族地區農村教育發展情況
9-2民族地區農村教育的特殊性
9-3農村教育與經濟發展的關係
9-4對民族地區農村教育發展的思考
第十章社會保障制度與農村經濟發展
10-1社會保障的內容及其功能
10-2中國農村社會保障簡況
10-3民族地區農村社會保障水平低
10-4社會保障在民族地區農村社會經濟發展中的意義
10-5政府在民族地區農村社會保障中的職能
第十一章農村經濟發展與民族現代化
11-1關於現代化的內涵、階段和模式
11-2中國現代化的歷程和特徵
11-3農村發展與民族現代化
11-4民族現代化的模式
11-5西部開發與民族現代化
附錄
附錄1第五次人口普查各省區市少數民族農業、
非農業戶口人口狀況
附錄2第五次人口普查各民族農業、非農業
戶口狀況
附錄3第五次人口普查各民族農林牧
漁業人口情況
附錄4第五次人口普查各民族15歲及以上分性別
文盲人口狀況
附錄5第五次人口普查各民族農業戶口人口比重及
15歲以上文盲人口比重
附錄6民族自治地方分地區農村居民
生活水平情況(2003年)
附錄72004年民族地區農村居民平均
每百戶主要耐用消費品擁有量
附錄8內蒙古赤峰市克什克騰旗農村
經濟發展調研報告
參考文獻
後記
……
書摘
在農村,土地制度是全部社會經濟關係的基礎,生產關係變革的核心是土地制度的變革,土地的所有、占有和支配關係直接影響農業生產活動。少數民族地區社會生產關係以1949年為重要分水嶺,之前,生產關係受生產力發展水平的制約,處於不同生產力發展階段的民族具有與其相適應的生產關係,之後,跨越不同的社會發展階段,建立了統一的社會主義生產關係。與全國一樣,新中國成立後,民族地區農業生產關係在不同歷史時期隨著改革而調整和變化,這些變革主要也是圍繞土地占有和使用關係展開的。除合作社和農村人民公社階段土地集體經營外,1949年以來,以農民為主體的、按社區人口平均分地為實質內容的農村土地制度大的變革已經進行了三次:第一次是1949-1952年的土改,第二次是1978~1982年的“大包乾”,第三次是1997-1999年落實“30年不變”的延包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