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期官營電影發展史

民國時期官營電影發展史

《民國時期官營電影發展史》是2009年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出版的一本書 。

基本信息

圖書信息

作 者:楊燕,徐成兵 著

民國時期官營電影發展史

出 版 社: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09-2-1

版 次:1

頁 數:204

印刷時間:2009-2-1

開 本:16開

紙 張:膠版紙

印 次:1

I S B N:9787811273878

包 裝:平裝

內容簡介

在百年中國電影史上,民國時期官營電影自有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抗戰時期的貢獻更使它在中國電影史上寫下了不可忽視的一筆。

本書以大量的第一手歷史資料為依據.首次對民國時期官營電影的發展脈絡進行了全面的梳理,客觀呈現了其起步、成型、發展、演變的過程,深入分析了相關的理論與創作實踐,在與民營電影的對照中,展現出民國影業的概貌。

作者簡介

楊燕:重慶師範大學影視傳媒學院教師,重慶電視台《淪樂派》欄目主編。1994年畢業於西南師範大學(今西南大學)圖書情報學系,1999年考入西南師範大學文學院攻讀電影學專業研究生,師從余紀教授,主攻民國時期的官營電影史,發表相關論文數篇。

目錄

導論

第一章 國民黨政府發展官營電影的緣由及其思路

一、國內民營電影業危機

二、左翼電影的悄然興起

三、國民黨政府倡議的兩項電影運動

四、國民黨政府官營影業早期發展思路

第二章 國民黨政府官營電影的初步成型

一、國民黨政府官營電影的前身

二、國民黨政府官方電影機構的初步成型

三、國民黨政府電影檢查制度

四、國民黨政府官營電影的早期活動

第三章抗日戰爭時期國民黨政府的官營電影

一、抗戰初期國民黨政府官營電影的微妙地位

二、抗戰初期中制、中電的電影活動(1937——1938年)

三、抗戰中期中國電影生產狀況

四、抗戰中期關於抗戰電影的幾次討論

五、抗戰中期中制、中電的電影活動(1938——1941年)

六、抗戰中期國民黨政府官營電影的發行放映

七、抗戰後期國民黨政府官營電影的尷尬狀況

八、抗戰後期的中制、中電及新成立的“中教”、“農教”(1941——1945年)

第四章 抗戰勝利後國民黨政府的官營電影

一、由“接收”而空前壯大

二、中電的迅速膨脹

三、長春電影製片廠

四、中制、“上實”及其他

第五章 國民黨政府官營電影的最終命運

一、進步電影運動

二、國民黨政府官營電影留在大陸的部分

三、國民黨政府官營電影分散在台灣的部分

結語

附錄一 中電、中制出品目錄(包括故事片、卡通片、新聞片、紀錄片)

附錄二 電影檢查法

附錄三 中央宣傳委員會電影股王作分類表

附錄四 中央宣傳委員會電影股製片一覽表

附錄五 抗戰中期全國現有電影院一覽表(淪陷區除外)

附錄六 中國教育電影協會所用教片名稱及卷數

附錄七 中制出品國外發行一覽表

附錄八 中制出品贈送國外放映一覽表

附錄九 中制出品國內租映統計

附錄十 軍事委員會政治部電影放映總隊王作月報表

附錄十一 教育電影在上海學校巡迴放映統計一覽表(1935年2月——1936年2月)

附錄十二 南京各影院放映教育電影觀影人數統計一覽表(1935年2月——1936年2月)

附錄十三 電影檢查法施行規則

附錄十四 電影檢查委員會組織章程

附錄十五 獎勵電影事業辦法

附錄十六 中央宣傳委員會電影事業指導委員會組織大綱

附錄十七 中央劇本審查委員會組織大綱

附錄十八 電影劇本審查登記辦法

附錄十九 電影檢查委員會查禁國產影片一覽表(1931年6月15日——1934年2月20日)

附錄二十 電影檢查委員會禁映外國影片一覽表(1931年6月——1934年2月)

附錄二十一 江蘇省輔導區內學校巡迴受教人數統計(1935年2月——1936年2月)

附錄二十二 江蘇省輔導區內社教機構巡迴受教人數統計(1935年2月——1936年2月)

附錄二十三 戰時電影事業統制辦法(1937年8月12日

附錄二十四 《一年來香港首映國片總清算》(1939年7月1日——1940年6月30日)

附錄二十五 抗戰期間金陵大學理學院出品目錄(1937年6月——1940年6月)

附錄二十六 西北電影製片廠簡介(1935——1942年)

附錄二十七 《東北電影戲劇事業初步復業計畫》三年計畫配合計算表

參考文獻

線上試讀部分章節

第一章 國民黨政府發展官營電影的緣由及其思路

一、國內民營電影業危機

當20世紀掀開它神秘而多彩的面紗時,中國也富有激情和鬥志地與世界各國共同昂首邁進,迎接20世紀的風雲變幻。經歷了辛亥革命的禮,中國結束了兩千餘年的封建君主專制,有力地推動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五四運動的風起雲湧,為中國帶來了德先生和賽先生。有史以來,中國第一次以無比開放的姿態面對世界,從19世紀開始的西學東漸之風把西方社會的文化藝術傳人中國,到20世紀,中國社會更呈現出中國傳統文化藝術形式和西方文化藝術形式並存的格局,如話劇與傳統戲曲,中國畫與西洋畫,民族音樂與西洋音樂等等。經濟的革命和思想的革命為20世紀初期的文學藝術帶來了巨大的改變,但相比這些變化而言,電影從一開始就保持著“舶來品”的特殊姿態,仿佛游離於社會鬥爭之外,浮出水面的只是純粹的商業競爭。

1905年,法國的盧米埃爾兄弟創造了一種能為全球理解的語言,那就是用電影畫面、聲音的蒙太奇表現的一種簡化語言。電影就是使用這一語言的最直觀的視聽藝術,它用蒙太奇說話,用活動著的畫面和各種音響來表達思想內容。由於它非常通俗,即使文盲也能看懂,於是擁有了最廣大的觀眾。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