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民國史學述論稿(1912-1949)》論述的是處於歷史轉折時期的近現代(1901-1949)中國史學,在這一時期,中國史學界出現了許多大師級人物,如梁啓超、王國維、陳寅恪、郭沫若、顧頡剛等,這一時期的中國史學無論在史學觀點、史學方法、史學流派等方面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目錄
敘論
一、史學發展線索
二、“最糾紛”之古史
三、關於“歷史哲學”
四、應注意的問題
上編
第一章 舊體史書編纂
第一節 貫穿民國的一樁修史公案——《清史稿》
第二節 列為“正史”的《新元史》
第三節 “不囿有元一代”的《蒙兀兒史記》
第四節 列入“十通”的《清朝續文獻通考》
第二章 本土文化遺存發見與“國學”、“國故”之爭
第一節 民國前期重見天日的本土文化遺存
第二節 “國故”、“國學”之爭
第三節 與清末“國粹”、“國學”之爭的差異
第三章 打破上古史系統的“古史辨”
第一節 “層累”說的提出
第二節 最初兩個回合的交鋒
第三節 讚許、批評與應答
第四章 “尋偽之所出,通類例所在”的“古史新證”
第一節 王國維的學術道路
第二節 《觀堂集林》見證的卓著成就與傑出貢獻
第三節 學術思想與學術方法
第五章 流派紛呈的史學論與史學方法論
第一節 中國史學論
第二節 中國歷史方法論
第三節 梁啓超及其歷史研究法
第六章 新體史書湧現
第一節 通史編寫
第二節 斷代史舉要
第三節 專門史著述
下編
第七章 社會史論戰及其對史學的影響
第一節 社會問題的回顧與展望
第二節 《讀書雜誌》及其後的論戰
第三節 影響與啟示
第八章 歷史語言研究所的成就與功績
第一節 傅斯年創辦歷史語言研究所
第二節 歷史語言研究所之旨趣
第三節 “要科學的東方學之正統在中國
第九章 上古、中古研究
第一節 古史論辯的深入與拓展
第二節 由“專重考據”轉而“趨重實用”的陳垣
第三節 “求本國學術之獨立”的陳寅恪
第十章 幾種“歷史哲學”和歷史觀
第一節 不斷變換的“哲學”
第二節 以生物史觀為基礎的歷史相對論
第三節 “偏於‘統相’攝繹”的“文化形態觀”
第十一章 馬克思主義歷史學骨幹隊伍與基本框架
第一節 “開辟草徑”的郭沫若
第二節 骨幹隊伍形成
第三節 馬克思主義歷史學初步發展
第十二章 史書撰著與歷史文獻整理
第一節 通史編著
第二節 斷代史研究
第三節 近代史著述
第四節 中外關係史與世界史編寫
第五節 史學史代表作與歷史文獻整理
基本書目(60種)
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