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是研究民國時期北京城市形態與城市功能變遷的學術著作,強調現代城市史理論和方法與歷史地理學的結合,旨在對研究對象做出比較客觀的學術分析。全書分為八章,重在對北京城近代化建設與城市形態、城市功能分區的形成與特徵、城市人口與社會空間、淪陷期間的城市形態與城市功能等進行了深入的闡釋與解說,是清末至民國時間研究北京城市規劃的不可多得的著作。
作者簡介
孫冬虎,北京市社會科學院歷史所研究員,兼任中國地理學會歷史地理專業委員會委員、北京地理學會理事、中國地名學會理事。主要從事區域歷史地理和地名研究。著作有(含合著)《北京近千年生態環境變遷研究》《北京交通史》《北京地名研究》《北京地名發展史》《地名史源學概論》等十餘部,發表論文80餘篇。2008年獲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王均,中國測繪科學研究院研究員,中測新圖(北京)遙感技術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主要從事歷史地理學、地圖學、遙感與地理信息系統以及近代城市、地理學史、地圖學史研究。主持國家科技支撐計畫、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以及多項省部級課題,曾獲國家測繪科技進步獎與北京市科技進步獎。
目錄
第一章 學術背景與研究架構
一、城市研究的已有探索
二、基於地理空間的城市研究架構
第二章 城市變遷的歷史地理背景
一、城市性質與功能變遷的歷史進程
二、巨觀地理背景對城市空間的影響
第三章 市政近代化建設與城市形態
一、從京師到北平市的建制變化
二、新時代的城市規劃與改造
三、建成區、城區、郊區的劃分
四、使館區等外來因素的作用
五、社會變革對城市形態與格局的影響
六、城市政治地位的逐步動搖
七、拓展轄區範圍的構想和嘗試
附錄:《北平遊覽區建設計畫》(摘錄)
第四章 城市功能分區的轉變和特徵
一、官署與皇家禁地的功能轉變
二、新舊並存的商業區
三、工業的出現與混雜分布
四、近代化市政與建築的分區差異
五、地租地價對城市結構的調節
六、教育、書肆、戲曲的地域特徵
七、平民商業娛樂中心天橋的變遷
八、寺廟的衰落與廟會功能的轉變
第五章 城市人口與社會空間
一、城鄉人口數量與人口流動
二、從封閉到開放的人口分布
三、城市功能變化帶動的居民職業變化
四、社會階層分化與社會空間特徵
第六章 淪陷時期的城市形態和城市功能
一、《北京都市計畫大綱》提出的背景
二、都市計畫的基本思路
三、都市計畫在西郊與東郊的實施
四、對《北京都市計畫大綱》的評價
五、北平市民的數量與分布
六、外國僑民的數量
七、城市建設與功能區的變化
八、毒品泛濫與娼妓增多
九、城市結構的基本特徵
第七章 交通中心地位的鞏固和提升
一、以北京為中心的鐵路建設
二、新式郵政與電話電報的興起
三、航空事業從無到有的緩慢發展
四、市內交通的逐步改觀
五、北平光復後的交通事業
第八章 近現代的城市意象
一、行為地理學概念與方法的套用
二、城市意象的分解與綜合
三、多元化城市意象的分析
第九章 功能空間結構與社會空間結構的解釋
一、城市功能空間結構的解釋
二、城市社會空間結構的解釋
參考文獻
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