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新聞[日本每日新聞]

每日新聞[日本每日新聞]

《每日新聞》是日本全國性大報之一,最早的歷史可追溯到1872年2月21日在東京創刊的《東京日日新聞》和1888年創辦的《大阪每日新聞》。1911年後者兼併前者,仍以各自的名稱在兩地分別出版。在以後的歷程中幾經合併,1943年元旦起統一採用《每日新聞》作為報名。由“株式會社毎日新聞社”(The Mainichi Newspapers Co., Ltd.)出版。官方公布發行數量為393萬份。報紙的口號為“爭論之下,真理顯現”。

該報原來的讀者對象是農民,現在轉為爭取市民讀者,原來市場的消失和新市場的擁擠,使得這家在20世紀50年代日本發行量第一的報紙遇到了較多的困難。該報1918年實行股份公司制。與《朝日》和《讀賣》在國內同樣地點設有4個總社,國外有兩個總局(華盛頓、倫敦)。該報早晚刊合計發行550萬份。共有記者和編輯1200多人。作為媒介集團的”每日“公司,出版一系列其他報紙,雜誌和書籍,擁有許多企業。

發展歷史

1872年 《 東京日日新聞》在東京淺草創刊。

每日新聞報 每日新聞報

1875年 東京日日新聞推出送報到府服務。 1876年 報社向三井物產公司承包了《中外物價新報》的印刷發行業務

1882年 《日本立憲政黨新聞》創刊。(在1885年改名為《大阪日報》。

之後又在1888年改為《大阪毎日新聞》)

1906年 大阪毎日新聞社併購東京的《電報新聞》,改名為《每日電報》後進軍東京市場。

1911年 大阪毎日新聞社和日報社合併。(《東京日日新聞》、《大阪毎日新聞》的標題則不變。) 發行量較大的《每日電報》合併了《東京日日新聞》(並繼承了東京日日新聞的“櫻花圖案”底紋。)

1936年 《東京日日新聞》與《時事新報》合作。

1943年 將東日本和西日本不同的報名,一起改為《每日新聞》。

1951年 名古屋的中部分公司升格為中部總公司。報紙重新在名古屋發行。

1959年 成立位在札幌的北海道分公司。報紙開始在北海道發行。

1965年 西部總公司從北九州市門司區搬遷至小倉北區的“毎日西部會館”。

每日新聞報 每日新聞報

1966年 東京總公司從有樂町搬遷到現在的竹橋。 1971年3月12日 西部總公司發生印刷用機器大火,共損失八台輪轉機。

1972年 發生與“沖繩歸還密約”相關的“外務省機密漏泄事件”(後被稱為“西山事件”)。

1976年 開設“記者之眼”(記者の目)專欄。

1977年 整頓負債的舊公司(株式會社每日),並和負責一般業務的新公司(株式會社每日新聞社)分開,以“新舊分離”的方式重建公司。商業登記上的總公司從大阪遷往東京。

1985年 終止將新舊兩個公司合併再建的計畫。

1992年 大阪總公司從堂島搬遷到西梅田。

2002年 迎接創刊130周年。

2003年 中部總公司遷入在名古屋站前的新大樓(與豐田汽車(TOYOTA)一起)。

現在的報紙題字是從1991年11月開始使用。

立場

2015年1月25日上午,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在日本廣播協會電視節目中表示,將於二戰結束70周年發表的“安倍談話”不會原封不動地沿用“村山談話”中“殖民統治”“侵略”等關鍵措辭,而是表達安倍政權對二戰結束70周年的認識和思考。節目播出後,日本主要政黨黨首立刻提出批評和質疑。此外,日本主流媒體也於27日紛紛發表社論,言辭中除了擔憂安倍此舉將架空“村山談話”之外,更多的是敦促安倍正視侵略和殖民地統治歷史,強調唯有在二戰結束70周年談話中對“殖民地統治和侵略”進行“反省”與“道歉”,才能算是繼承“村山談話”。

《每日新聞》27日的社論建議安倍做出明智選擇。社論稱,“村山談話”已成為日本的外交財富,刪除關鍵措辭的談話將損害日本與國際社會的關係。社論還指出,二戰結束70周年談話本就應包含對戰後的概括與對未來的展望等內容,這與反省過去侵略歷史並不矛盾。“村山談話”經內閣會議通過後,此後的歷任日本內閣全都繼承。“村山談話”已成為日本政府的公開見解,一直支撐著21世紀的日本亞洲外交。社論希望安倍在繼承該談話的同時,力促其成為全體日本國民的歷史認識。社論最後稱,談話並不是安倍個人的事,只有在傳遞“村山談話”原意的基礎上,才能發出與二戰結束70周年歷史意義相符合的信息。

工作地點

每日新聞報 每日新聞報

東京總部 東京都千代田區一橋一丁目1-1

北海道分部 北海道札幌市中央區北四條西6丁目1

大阪總部 大阪府大阪市北區梅田三丁目4-5

每日新聞大樓中部總部 愛知縣名古屋市中村區名驛四丁目7-1 MIDLAND SQUARE

西部總部 福岡縣北九州市小倉北區紺屋町13-1 每日西部會館

福岡總部 福岡縣福岡市中央區天神一丁目16-1 每日福岡會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