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想你1次,天空飄落1粒沙:三毛文傳

每想你1次,天空飄落1粒沙:三毛文傳

《每想你一次,天空飄落一粒沙:三毛文傳》內容簡介:“不要問我從哪裡來,我的故鄉在遠方。為什麼流浪,流浪遠方,流浪。”一曲《橄欖樹》紅遍海峽兩岸,讓人們記住了三毛,這個有著流浪意味的名字。三毛是台灣著名作家,她的流浪情結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撒哈拉的故事》、《夢裡花落知多少》、《萬水千山走遍》等以“流浪”為主題的書被奉為“永恆的經典”。而她塑造的最具感染力與悲傷情懷的人物,莫過於她的愛人,荷西。三毛是一個有著美麗自由夢與浪漫愛情夢的流浪女子,她一生流浪過五十四個國家,經歷傳奇。別人評價她的一生:“三毛的一生,抵別人過好幾生。”如此,一個美麗不凡而注定悲涼收場的傳奇人物誕生。生於流浪,死於孤獨。1991年1月4日凌晨,三毛自殺身亡。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每想你一次,天空飄落一粒沙:三毛文傳》編輯推薦:對於流浪,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經歷與感受,但是我們的流浪總有歸航的一天。當你了解到三毛的流浪,你會發現她的流浪和我們不一樣,她的流浪沒有盡頭,沒有終點,比我們都更執著,對於文學創作、對於愛情的追求,她都比我們更執著,更有信仰,是什麼驅使她如此追尋那些人世間可遇不可求的樓閣,翻開《每想你一次,天空飄落一粒沙:三毛文傳》,從第一頁,從第一個字開始,你就會走進三毛的內心世界,體驗她心中的那份孤獨與渴望的燃燒。

作者簡介

夏風顏,風,來去如風。顏,美麗容顏。風顏,寓意美麗而來去自由的女子。夏,想起夏夜的蟬鳴與煙花,非常的浪漫。曾憶起,“風起時,還會記得,因愛生淚的顏,一生溫暖。”
出版作品:傾城紀:《我是天空里的一片雲——新月詩人徐志摩的愛與傳奇》;浮生紀:《倉央嘉措:我是凡塵最美的蓮花》;滄浪紀:《我是一個妙人——聖世雅痞金聖歎》;薔薇紀:《我是你流浪過的一個地方——像三毛一樣流浪》。

圖書目錄

流浪是青春
我擱淺的心,在千年的孤影里
此去經年,此去經年
我的天空是你
沙漠裡的一朵紅玫瑰
生命的萬水千山
蝴蝶飛過滄海

文摘

我擱淺的心,在千年的孤影里
三毛,原名陳懋平,生於1943年,台灣女子。在她的一生中,有過很多令人稱嘆的傳奇故事,她一生遊歷五十四個國家,將旅行當作人生,得了“流浪作家”的稱號。她自己卻說,我不是作家,不要用異樣的眼光看我,我就是一個家庭主婦。可以的話,也不要把我看作女人,我其實就是一個人,一個簡簡單單的人。
是什麼時候開始關注三毛,繼而愛上的呢?不記得了,只記得那年家裡買了一部VCD機,母親讓我順便挑一部影片帶回家,我選了《滾滾紅塵》。這是我印象中看過次數最多的電影,拋開小孩子對電影本身的好奇,劇中人物的愛恨痴纏深深地烙印在心底,那個為愛生為愛死的瘋狂女作家,韶華,不就是寫作者真實人生的呈現?
人物是不同的,愛卻是相同的。三毛曾說,作品中的韶華,是內向的我、內在靈魂的我,而月鳳,是外向的我。我把自己分成兩個女人,借編劇,在兩個女人的個性裡面偷渡我自己的靈魂。多年後,我買了《滾滾紅塵》的書,前言中這樣寫道:“在劇中人--能才、韶華、月鳳、谷音、容生嫂嫂以及余老闆的性格中,我驚見自己的影子。誠如一般而言:人的第一部作品,往往不經意地流露出自身靈魂的告白。”
一個叫三毛的女人,是一個像飛鳥一樣到處飛的女人,她的內心卻保留著最初的潔淨與固執,沒有人能夠走進。無論你相不相信,三毛,很多人對她的一生感興趣,被她的文字改變了人生的信仰。然而,很少有人真正讀懂她,除了她的愛情與流浪之外,很少有人再關注其他。
“有一年,中國和日本打了好久好久的仗,就在兩國不再打的時候,一個嬰兒生了下來。”
這就是三毛。她在《E·T回家》中說起自己的出生,好像在說一個別人的故事,那個故事充滿了童話的趣味,故事裡的主人公有著對和平的熱愛與嚮往,父親給她取名,懋平。
“懋”,是家族裡的排名;“平”,是因為出生在戰火紛飛的年代,取意“和平”。三毛小時候,怎么也記不住“懋”字怎么寫,索性去掉中間的字,給自己改名“陳平”。再後來,她就叫三毛了,而原來的名字,不管是陳平還是陳懋平,都漸漸被人忘記。
三毛並非土生土長的台灣女子,她是隨家人移民到台灣的。她出生在重慶,在她上面有一個姐姐,下面還有兩個弟弟,她排行第二,她曾笑稱自己“二毛”。
三毛說,我之所以叫三毛,是因為我覺得我寫的字只值三毛錢。這當然是一個笑話,三毛很看重她的文字。也許別人認為三毛的文字不夠成熟,字裡行間透露出的全是小女人的歡樂與煩惱,可誰又不承認,真實的文字,才是最能打動人心的文字呢?
三毛的乳名叫“妹妹”,筆名“三毛”是1974年發表短篇《沙漠中的飯店》時取的。在這之前,她一直用“陳平”發表文章。除此之外,三毛還有一個英文名,那就是我們經常在三毛的書中聽到荷西稱呼的,Echo,希臘女神的名字。三毛另外有一個名字,這個名字很多人都不知道,那是她無意間說出來的。1989年,三毛第一次回內地探親,在故鄉的小沙鄉,她告訴記者,她要取一個新筆名,叫“小沙女”,以此作為對故鄉的懷念。
除了上述的名字,三毛還有一個為人津津樂道的名字,是她的丈夫荷西取的,叫“我的撒哈拉之心”。
“三毛小時候很獨立,也很冷淡。她不玩任何女孩子的遊戲,她也不跟別的孩子玩。”
三毛的父親回憶童年的三毛時說,她是一個特立獨行又性格孤僻的姑娘。三毛不喜歡和同齡人玩,她很多時候一個人待著,最喜歡去的地方是鄰近的墳場。她常常一個人趴在墳頭上玩泥巴,天黑了也不知道害怕。她非常膽大,對很多別人看著恐怖的事情感興趣,比如,宰羊。三毛喜歡看人宰羊,她從頭到尾非常專注地盯著屠宰的過程,一個細節也不願意放過。這在外人聽來真是匪夷所思,然而事實就是如此,她不僅不害怕,還覺得過癮。
三毛的父親說起三毛小時候的一件事:“有一天,大人們正在吃飯,突然聽到激烈的水聲,三毛當時不在桌上,等到我們衝到水缸邊時,發現三毛頭朝下,腳在水面上拚命打水。水缸很深,這個小孩子居然雙手撐住缸底,這樣小腳才可打到水面出聲。當我們把她提著揪出來時,她也不哭,她說,感謝耶穌基督。然後吐出一口水來。”
在三毛的兄弟姐妹中,三毛是最特立獨行的一個人,這或許跟她的童年經歷有關。她出生在戰爭與和平過渡的年代,也是社會最動盪遷徙的時期。從重慶到南京,從南京到上海,再從上海到台灣,年幼的三毛經歷了人生的諸多變動。她親眼見證了那個特殊年代的滄桑巨變,在《滾滾紅塵》中,她將這一切,戰爭、逃亡、亂世、愛情……一切的一切描述得淋漓盡致。這是她從小就刻在腦海里的記憶,揮之不去。
“童年,只有在回憶中顯現時,才成就了那份完美。”
幼年的三毛是孤寂的,幼年的三毛也是悲憫的。在家人的眼中,她是一個極端敏感和神經質的小孩。她看宰殺牲畜時人與動物搏鬥、動物掙扎的那種殘酷、激烈的畫面,並非喜歡殘酷,而是從中看到了動物的可憐和自己命運的悲劇性。
人之所以悲哀,是因為我們留不住歲月,更無法不承認,青春,有一日是要這么自然地消失過去。而人之可貴,也在於我們因著時光環境的改變,在生活上得到長進。歲月的流失固然是無可奈何,而人的逐漸蛻變,卻又脫不出時光的力量。
當三毛還是二毛的時候,她是一個逆子,她追求每一個年輕人自己也說不出到底是在追求什麼的那份情懷,因此,她從小不在孝順的原則下做父母請求她去做的事情。
一個在當年被父母親友看作問題孩子的二毛,為什麼在十年之後,成了一個對凡事有愛、有信、有望的女人?在三毛自己的解釋里,總脫不開這兩個很平常的字--時間。
——《當三毛還是在二毛的時候》
我們每一個人,都會從無知走向有知的歲月,“有知”,代表著有知識、有知己,並且心存知意。少年長成,更多意味著誕生與離別。對於三毛這樣一個早慧而感情豐富的人來說,青春不僅僅是一個人成長、發育,由天真走向成熟的過程,而是時間,引領一個人勇往直前的重量。
當三毛還是一個小孩子的時候,她就表現出了異於常人的天賦與秉性。她不喜歡學習,卻熱愛讀書,討厭墨守成規,對喜歡的事物卻異常專心。三毛骨子裡還是一個傳統的女孩,她有自己的想法,她的孤僻一半是因為性格使然,一半是因為精神上受到了刺激。
她這樣回憶學生時代:“我十三歲到二十歲這七年,是我最痛苦的時候。十三歲時,我在北一女中念初二,數學月考我考了好幾次一百分。老師不相信,又出了一次我完全不會的方程式,當然我就考了零分。然後老師就處罰我,她用毛筆在我眼睛周圍畫了兩個大圈,墨水太多,流到唇邊,她就要我這個樣子到操場繞場一周。第二天我一進教室,看到桌椅就昏倒,從此我就得了自閉症。”
三毛是那種自尊心很強的女孩,受不得一點點傷害。她有她的驕傲,你不認同,可以沉默,卻不能出言傷害。那個女教師的行為,令她敏感的內心受到了很深的刺激,以至於數學嚴重偏科。非但如此,她對外人外事均產生偏執的抵抗情緒,不希望再接觸外面的世界,認為只有縮在自己的世界裡才最安全。
“十六歲時,我只跟三個人講話,爸爸、媽媽和顧福生三個人講話。每星期我出門兩次,就是跟顧福生學畫。”
這令我想起我的學生時代,和三毛一樣,我喜歡繪畫。那時候讀國小一年級,每個班抽調幾個學生跟著學校有名的美術老師學畫。我母親拜託了很多人,把我插進了美術班。到如今,我都不知道我的畫功到底算好,還是不好。我記得,學畫的第一天,老師讓每個學生畫一個蘋果,我是最後一個交上去的。別的小孩都畫碩大飽滿的蘋果,唯獨我,畫了一個類似被咬掉一口的扁扁的月亮,因為那時在我的認知里,月亮和蘋果很像。
這是一段很有意思的經歷,我小的時候,我母親每次哄我吃蘋果時,總指著天上的月亮對我說:“你看,月亮因為不喜歡吃蘋果,就被秋婆婆咬掉了一口。你要是不吃,也會被秋婆婆吃掉的。”秋婆婆是小時候母親拿來嚇唬不聽話的我的一個“惡魔”,專吃不聽話的小孩。每次聽到“秋婆婆”這三個字,我就嚇得乖乖地聽大人的話了。所以,一直到我懂事,我的潛意識裡還對蘋果產生抗拒的情緒。我把蘋果畫成了月亮,老師問我:“你為什麼畫這么奇怪的東西?”我答:“這是被咬掉一口的蘋果,沒有人吃,就會被秋婆婆吃掉的。”老師用看外星人的眼光看我,那時候,我母親就站在窗外,她對我期望很高,然而她卻在眾目睽睽之下,眼睜睜地看著自己女兒的畫作被老師扔到了門外。
我到現在都記得,窗里窗外,同學家長笑作一團,老師看著我,臉上帶著笑,我不知是笑我天真,還是笑我無知。我母親把我領回家,一路上沒有對我說一句話。回到家,我把自己反鎖在房間,整整一晚上,不吃不喝沒有開門。自此以後,我對畫畫徹底產生了厭惡的情緒,人也變得孤僻沉默。
雖然比三毛晚生了半個世紀,可是我遠遠沒有三毛幸運。因為我沒有遇到那位令她“驚心動魄”的美男子畫家,他挖掘了她的繪畫天賦,成為一個浪漫而有才華的女子。
“許多年過去了,半生流逝之後,才敢講出:初見恩師的第一次,那份‘驚心’,是手裡提著的一大堆東西都會嘩啦啦掉下地的‘動魄’。如果,如果人生有什麼叫做一見鍾情,那一霎間,的確經歷過。”
三毛的美術老師叫顧福生,是除父母之外,最親近的一個人。三毛不愛跟人說話,在外人面前表現拘謹,卻唯獨對顧福生有著與生俱來的好感與親近之意。
顧福生是“五月畫會”的畫家,在台灣有一定的知名度。著名作家白先勇這樣評價顧福生與他的畫作:“他創造了一系列半抽象人體畫。在那作畫的小天地中,陳列滿了一幅幅青蒼色調、各種變形的人體,那么多人,總合起來,卻是一個孤獨,那是顧福生的‘青澀時期’。”
這個有著人文情懷與悲憫精神的畫家,深深地影響著孤僻叛逆的少女,三毛。以至於多年以後,這個流浪漂泊、居無定所的女子,生出了濃烈的“思鄉”情緒。近鄉情怯,她的“鄉”,是她的啟蒙老師,她心中珍藏不能忘懷的故友。
這兒不是泰安街,沒有闊葉樹在牆外伸進來。也不是冬天,正是炎熱的午後。我的手裡少了那個畫箱,沒有夾著油畫,即使是面對那扇大門,也是全然陌生的。
看了一下手錶,早到了兩分鐘。要是這一回是看望別的朋友,大概早就嚷著跑進去了,守不守時又有什麼重要呢!只因看的人是他,一切都不同了。
就那么靜靜地站在門外的烈陽下,讓一陣陣熟悉而又遙遠的倦怠再次淹沒了自己。我按鈴,有人客氣地領我穿過庭院。短短的路,一切寂靜,好似永遠沒有盡頭,而我,一步一步將自己踩回了少年。那個少年的我,沒有聲音也沒有顏色的我,竟然鮮明如故。什麼時候才能掙脫她的陰影呢!
客廳里空無一人,有人送茶來,我輕輕道謝了,沒有敢坐下去,只是背著門,看著壁上的書畫。就是這幾秒鐘的等待,在我都是驚惶。但願有人告訴我,顧福生出去了,忘了這一次的會晤,那么我便可以釋然離去了。
門開了,我急速地轉過身去。我的老師,比我大不了多少的啟蒙老師,正笑吟吟地站在我的面前。我向他跨近了一步,微笑著伸出雙手,就這一步,二十年的光陰飛逝,心中如電如幻如夢,流去的歲月了無痕跡,而我,跌進了時光的隧道里,又變回了那年冬天的孩子--情怯依舊。
那個擦亮了我的眼睛,打開了我的道路,在我已經自願淹沒的少年時代拉了我一把的恩師,今生今世原已不盼再見,只因在他的面前,一切有形的都無法回報,我也失去了語言。
——《驀然回首》
若說這世上,有什麼人可以影響到三毛,除了她的雙親、家人,遠方的愛人,那就是在她人生道路上給予關懷與指引的老師。
顧福生是一個溫和內斂的人,對學生說話總是用商量式的口吻。三毛在跟他學畫之前,學過不少東西,如鋼琴、插花、國畫,但沒有一樣堅持下來。那時候的她,害怕上學,性格自卑內向,總是低著頭,說話非常小聲。她母親給她準備饅頭,她去顧福生那兒,顧福生問了幾個簡短的問題,她幾乎是一個字、一個字憋出來的,可想而知緊張到什麼程度。那時候,她已經休學了,逼迫自己這次一定不能前功盡棄,然而等老師離去之後,她坐了許久,緊緊地握著手中的饅頭,還是沒有畫出一個線條來。
她對老師說:“沒有造就了,不能再累你,以後不要再來的好!”可是,老師沒有放棄她。他給她看他畫的油畫,問她喜歡哪一張。或許就是從那個時候開始,當溫和儒雅的老師問自卑內向的學生喜歡哪一張畫、接受哪一張畫時,她的心慢慢打開了。再後來,她像變了一個人,活潑、熱情,對繪畫投入前所未有的精力。
倘若三毛一直這么畫下去,她也許會成為一個出色的畫家,可是她沒有。因為她遇到了另一個人,白先勇。
白先勇是台灣非常著名的作家,三毛認識白先勇,是通過顧福生。白先勇和三毛家是鄰居,三毛見過白先勇,但也僅限於見過而已。她看見白先勇,就會遠遠地跑開,因為害怕。在她少年的認知里,除了書,唯一可走近的人就是老師,除此之外,再無人能夠靠近。
顧福生將三毛的文章交給白先勇,轉天對三毛說:“你的稿子在白先勇那兒,《現代文學》月刊,同意嗎?”
三毛嚇得麻木了,差點哭出來,她問老師:“沒有騙我嗎?”
顧福生雲淡風輕地說:“第一次的作品,很難得了,下個月刊出來。”
當三毛終於拿到了刊登她文章和名字的《現代文學》時,激動地雙手捧著跑回家,對父親狂喊一聲“爹爹--”,喜極而泣,一個人躲到房間裡偷偷地樂。
那篇被刊登的文章叫《惑》,講述她生病迷失在“珍妮的畫像”中的幻覺,傾吐內心無法釋放的壓力與困惑。那是三毛髮表的第一篇文章,署名是她真實的名字,陳平。她寫《驀然回首》,回憶老師顧福生,末尾特別註明,感謝白先勇先生。因為白先勇也有一篇文章叫《驀然回首》。此後,她陸陸續續在刊物上發表文章,成為一個真正的寫作者。
我的志願--我有一天長大了,希望做一個拾破爛的人,因為這種職業,不但可以呼吸新鮮的空氣,同時又可以大街小巷地遊走玩耍,一面工作一面遊戲,自由快樂得如同天上的飛鳥。更重要的是,人們常常不知不覺地將許多還可以利用的好東西當作垃圾丟掉,拾破爛的人最愉快的時刻就是將這些蒙塵的好東西再度發掘出來……
--《拾荒夢》
如果在街上看到流浪漢,你的第一個反應是什麼?唔,這個人好髒……唔,這個人是個乞丐……唔,這個人窮得只能睡大馬路,他沒有人生,他的人生就是流浪……可是,換個角度,如果在荒郊野嶺看到一個一身行裝的背包客,又會是什麼反應?這個人好酷……這個人在流浪,他去了好多地方……有錢人才會做這么奢侈的事情,他什麼都不缺,只缺一顆天涯海角去流浪的心……
可見,在流浪的世界,也有著不同等級的“流浪客”之分。然而,真正的流浪者,他不會在意以什麼樣的面目遊走這個世間,更不會在意擦肩而過的行人怎么看待。行者背著布囊,一身布衣赤著腳去西藏、去印度,去很多偏僻封閉的地方,他們稱之為“修行”。修行與流浪,一個是為了心的固守,一個是為了心的自由,他們同樣需要行走,需要身體與大自然做最緊密地貼近。他們的內心珍藏著一座不可窺視的秘密花園,非常美麗,非常清幽,它遠勝於身外的水晶宮殿、摩天大樓,遠勝於無數的情人與金錢,因為,那些都是別人的,只有心中的才是自己的。
“流浪的意義在於每天面對新的挑戰和喜悅,或說苦難。這十分引誘人。”
我記得和rain討論過流浪,我問rain:“你想過流浪嗎?”
rain反問我:“你呢?你一個女孩子為什麼會想這樣的問題?”
我說:“rain,有個女孩對我說,她想跟我去流浪。可我說,流浪得一個人,兩個人就不叫流浪……”
“那叫什麼?”
“叫--私奔!”
rain大笑,說:“喜歡三毛的女孩可不得了,一個個都學她,把愛人的心拐跑了……流浪,如果是我的話,我不會一個人,我怎么也要帶上心愛的姑娘。我拉著她擠火車,只買一張票,她睡著,我站著看她,沒有目的地,走到哪兒就是哪兒……這才是流浪。”
如果一個人的話,那就流浪去找個愛人。如果找不到的話,那就找個愛人再一起去流浪。他曾經在信中對我說:“如果我擁有流浪這種天賦,是不是追逐一個人的腳步是對我的一種殘忍的放逐?”
我說:“人一生下來,就注定是流浪者。在生命中流浪,在死亡中解脫,靈魂在夢中漂泊,你會遇到你想追逐的人。你原本不知道什麼叫憂愁,可是,你一旦有了想要追逐的人,你就很想和他在一起,沒有別人,無論前路多么艱難,沒有人可以阻隔,也沒有人可以介入。那是你與他的世界,每一個黃昏坐在屋頂上唱歌,一起看如血的夕陽與海藍的天空……而時光,就在自以為是的無憂中悄悄地溜走了。”
驀然回首,我們都已經長大了。生命的本質,是平淡實在,我總盡力塗抹斑斕的色彩想讓它變得絢爛,卻發現,打翻了調色盤的自己原來像一個悲哀的小丑,無可避免地淪為別人戲幕中的配角。可是我不在乎,我一點也不在乎。人生需要用演繹來完成,沒有旁人的關注,只有自身的靈魂體驗,亦然足夠。
你是一切的巔峰,沉靜。
一切樹的頂端,會看不見,
除非風吹過。
鳥在枝葉間無聲等待,
你要,安靜。
三毛曾說,她年少時候的夢想就是做一個拾荒者。她有一個拾荒夢,希望長大之後能做一個拾破爛的人,不僅可以呼吸到新鮮的空氣,還可以大街小巷地遊走玩耍,自由快樂得如同天上的飛鳥。老師在課上問同學們長大之後的理想,三毛誠實地說出自己的這個夢想,結果引來老師的訓斥,認為她不求上進、胡言亂語。多年以後,三毛遊走撒哈拉,拾荒的舊夢再一次清晰地浮現在眼前,心境竟如當年一般。
到那時為止,拾破爛在我的生活中雖然沒有停頓,可是它究竟只是一份嗜好,並不是必須賴以生存的工作,我也沒有想過,如果有一日,整個的家庭要依靠別人丟棄的東西一草一木的重組起來,會是怎么美妙的滋味。
等我體會出拾荒真正無以倫比的神秘和奇妙時,在撒哈拉沙漠裡,已被我利用在大漠鎮外垃圾堆里翻撿的成績,布置出了一個世界上最美麗的家,那是整整兩年的時間造成的奇蹟。
——《拾荒夢》
“拾荒人眼底的垃圾場,是世界上最嫵媚的花園。”
三毛愛自在,愛幻想,愛漫天漫地不著邊際地去實現人生的舊夢。當三毛還是一個孩子的時候,她有過一次異想天開的“旅行”,或者說,“流浪”更為妥帖。那年她十三歲,十三歲的她還是個半大不大的孩子,可她已經渴望做大人了。她跟隨家裡的幫工,一個叫玉珍的女人去屏東的東港,之後又坐漁船漂游到遠東的小琉球。在這段大膽而短暫的旅行中,還發生了一件不可思議的事。三毛在東港遇到一個男孩,是軍校的學生,她騙人家已經十六歲,交了人生中的第一個男朋友。
知道三毛有多么叛逆,十三歲的她,敢做二十三歲的女孩不敢做的事。當然,也許身材高挑、談吐成熟的她不會讓人家起疑心,認為她真是十六歲的花樣少女,渴望一場愛情。於是,那個男生答應了,和她談起了一場似是而非的戀愛。可是,愛情很短暫,當家人得知真相後,果斷地阻止了,三毛的第一次戀愛告吹。
第一次戀愛並沒有給青春正盛的三毛帶來多么深的體驗,反倒是流浪的那種心情,那種隨大海漂泊、浪跡天涯的感覺,特別,而孕育著某種無法言明的情感,近乎迷戀。或許是前世,或許是今生,不論天意還是人情,都成了生命的一種認證,義無反顧。
三毛是天生的流浪兒,流浪在於契機,但冥冥之中是注定的。很多人說,三毛是出於失戀的打擊才去流浪的。三毛脆弱易感,流浪於她而言,是一種想飛的情緒。她曾經說:“我每一次戀愛的終結,百分之七十五以上的原因在於,那種花前月下--它們費了我的鞋子不說,還得磨破腳。時間的浪費在青春期倒是沒有在乎過,好在可以揮霍。但是,愛來愛去的結果--每天都有著同樣的問題和答案。”
戀愛會讓一個人感到疲倦,繼而生出厭倦的情緒。特別是對於一個喜歡自由、喜歡四處飄的女人而言,往往期望越高,受到的失落感越深。
“交男朋友是種一成不變的文明戲,裡面乏善可陳、枯燥不堪、陳腔濫調、周而復始。如果,戀愛的雙方--沒有一個屋頂和四方的牆。我是說,對我。”
三毛她固然渴望戀愛,但不意味著,非戀愛不可。她愛上的,不過是自己渴望的幻覺。當幻覺破滅、重歸現實時,她需要忍耐,需要重新審視自己的愛情,是不是換一個人、換一個時間,得到的還是相同的結論。
答案是什麼?答案是--我送你回去。
問題是什麼?問題是--我們下次什麼時候再見。
一模一樣,只是換個人,換個地方。女人,敏感的女人沒有安全感。女人,孤獨的女人渴求安全感。可是,正因為敏感、孤獨,過於自我,永遠得不到安全感,永遠地被“得不到”與“想得到”困擾,無能為力。
愛情夢如何實現?需要一個強大如海盜的男人,把她劫走,管她願不願意,強勢地把她綁到海上去,永遠沒有回頭的可能。如果沒有荷西來拯救她,如果沒有一個男人六年如一日地呵護她、深愛她,三毛不死也會絕望。她注定永遠是一個人,注定只與自己相愛。
你不得不承認,流浪,是一個人的天性。rain問我,你為什麼總是談論流浪?你為什麼想要去流浪?
我說,rain,你要明白,一個女孩,她被困守在狹小的天地,她的心比天還高、比海還深,你忍心任她做困於牢籠的鳥嗎?沒有人解救她,就算不老不死,她的心已備受煎熬,如在烈火上炙烤,如在刀鋒上淌血。這是一件非常殘忍的事,日日夜夜做著相同的噩夢,渴望飛出去,渴望殺死那些束縛她的人,殺死那個被束縛的自己……我寧可面對素昧謀面的你,也不願去面對鏡中頹唐絕望的自我。我寧可在流浪的途中孤獨地死去,也不願在一座冰冷堅硬的牢籠里虛度一生。這就是我,在你未認識我之前就已存在,你無法改變,你只能接受。
時過境遷,如今回想起來,那時候的我與三毛是一樣的。三毛的學生時代,沉靜、安逸,雖偶有叛逆不安的時候,然而大多數時候是做一個乖乖女,看書、繪畫,在一個人的夢境裡沉默地表演,期冀有誰撞見,又期冀誰也看不見。
休學的她與上學的我,某種意義上說,是在一個平行的時空當中做著相似的事。我看著她的文字,她看著別人的文字,我憧憬著她,她羨慕著別人。我們都同樣渴望自由,渴望流浪。我們也都渴望著戀愛,做著一個人的相思夢,即使愛上的是虛無的幻覺,也很快樂,很知足。
我們都是單純的孩子,我們都是這星空下的蝴蝶,美麗,帶著別人難以窺見的神秘,自在地在一個人的花園中,玩耍、飛舞。
人不能沒有夢。年輕人特別有權利做夢。可是許多人都不能算年輕了,仍然把夢想和理想分不清楚。
夢想,可以天花亂墜,而我們懷抱這種心態,無情蒼天都被我們的想像力弄成下了花雨,而我一朵都不拾,也不感到悲傷。
理想,是我們一步一個腳印踩出來的坎坷道路,我們要得著這條“道路、真理和生命”,就得一日一日慢慢地去走--踏踏實實地去走。在裡面付出汗水和眼淚,方能換得一個有血有肉的生活。
——《生活比夢更浪漫》
三毛的美術老師,一個一個都去了巴黎。巴黎是藝術之都,他們為了相同的理想,背井離鄉、異國尋夢。多年之後,三毛寫下一篇《我的三位老師》,她回憶與老師二十多年後再相見的情景,往事歷歷在目,她不禁寫道:“我的三位老師,在心裡,永遠是我一生的老師--雖然個人始終沒有畫出什麼好作品來。我只有將自己去當成一幅活動的畫,在自我的生命里一次又一次彰顯出不同的眼色和精神。”
三毛做到了,她自己就是一幅美麗的畫,遠比她畫的任何畫都要精彩。正如一個人對她說:“你過一生,抵得上別人的好幾世。生命的意義,或許你的詮釋比較美麗。”
三毛的英文名叫Echo,Echo是希臘女神的名字。在古希臘神話中,Echo是山林女神,她容貌美麗,遭到天神宙斯的妻子,赫拉的嫉妒。赫拉施咒使Echo喪失了語言能力,只能重複別人話的最後三個字。
一天,美麗的Echo在森林裡邂逅了河神之子,美男子納雪瑟斯。這是一個美貌與驕傲都達到極致的男人,Echo對他一見鍾情。但是,天后懲罰Echo,奪走了她表白愛情的能力。Echo不能言語,無法表達愛意,她只得懷著無比悲傷的心情,悄悄地跟在納雪瑟斯的身後。
沒過多久,納雪瑟斯就發現了Echo,他問道:“誰在這裡?”
“在這裡。”Echo唯一能夠回答的,只是對方說出的最後三個字。
納雪瑟斯又說:“不要這樣,我寧死也不願讓你占有我。”
“占有我。”Echo心裡難過極了,可是,她只能重複心上人的話,而且是最後三個字。
“占有我。”納雪瑟斯聽了,覺得跟蹤自己的女子,是個舉止輕薄又膚淺的姑娘。於是,一臉不屑地離去。Echo羞愧難當,她懷著悲痛難抑的心情躲到了山林深處,鬱鬱寡歡,一日比一日憔悴。最後,竟然憔悴而死。
終於有一天,天神明白了一切,他決定懲罰納雪瑟斯。一天,納雪瑟斯到湖邊去,從湖水裡看見自己的影子,竟然愛上了水中的自己,戀戀不肯離去。天神見了,便將他變成一株水仙。Echo不能忘記愛情,於是,她成了一位深愛水仙的女神。
Echo的意譯是“回聲”。某一日,三毛一個人坐在畫室里,呆呆地對著肢解的人體模型,一直到黃昏。她在一張臨摹老師的畫上,寫下自己的英文名字,Echo。
“一個回聲。希臘神話中,戀著水仙花又不能告訴他的那個山澤女神的名字。”
三毛以Echo為名,表明了一個少女滿腹哀愁與水仙般自戀的心情。那時候,她依然處於困頓與迷茫的時期,繪畫給她黑暗枯寂的人生帶來一絲曙光。與藝術,自那個時候起,那個給自己取名“Echo”的少女夢開始起,一點、一點地結下了不解之緣。
三毛學畫時,結識了一位女畫家,陳秀美。她後來成為一名作家,陳若曦。陳若曦是三毛的老師顧福生的同行,兩人同在“五月畫會”。顧福生向三毛介紹陳若曦,那時候正是三毛孤獨苦悶的時候,她沒有朋友,除了畫只有書。顧福生希望三毛多交些朋友,於是就要來陳若曦的地址給她,巧合的是,三毛讀過陳若曦的小說。
顧福生走後,三毛和陳若曦成了十分要好的朋友。陳若曦建議三毛不要老是悶在家裡,要想辦法走出去。她向三毛推薦剛開辦一年的文化學院,希望她去上課,做一名選讀生。三毛答應了,於是提筆給文化學院的創辦人張其昀先生寫信。選讀生的入學程式與一般學生無異,但是沒有學籍。儘管如此,三毛還是滿懷著求知的心情請求對方接納,她在信中講述自己的失學經歷,末尾附上一句:“區區向學之志,請求成全。”
很快,三毛就收到了張其昀的回信,只有簡短的一句話:“陳平同學:即刻來校註冊報到。”
三毛成了文化學院第二屆選讀生。註冊報到的那一天,三毛見到了張其昀本人,她帶著國畫、油畫以及在《現代文學》上發表的文章給張其昀看。張其昀看了,非常欣賞,建議她選讀文學或者藝術專業。三毛想了想,接過申請表,卻填了讓人意想不到的哲學系。張其昀問她:“念哲學,你不後悔嗎?”三毛答:“絕對不會。”
三毛為什麼要選哲學系?她說:“之所以選擇哲學,是因為想知道人活著是為了什麼?”
三毛愛的是文學和藝術,藝術有名師指導,文學的天分很高。來到文化學院前,她已經休學七年。這七年中,她沒有放棄對知識的追求,更沒有放棄對人生,這個重要課題的探索。有人不解,三毛十三歲時為什麼要自殺?是因為絕望嗎?因為忍受不了壓抑自閉的生活?答案不盡然。也許她是為了追求生命的真諦,以一顆少女的求知心,對未知的生命發起一次挑戰:究竟是自我戰勝了生命,還是生命征服了自己。
這個曾經自卑的少女,這個曾經一度想要自殺的少女,終於在七年之後,再一次走上她的求學路。藝術,燃起了她對未來的信念;文學,拯救了她瀕臨崩潰的靈魂。當文學與藝術攜著快樂、自信的步伐敲響她緊閉的心門時,三毛毅然決然地微笑、拒絕。不是不熱愛文學,也不是不想在藝術上有所建樹,她想在堅定一生的追求之前,先將人生,這個反覆求索與探知的課題搞清楚。這是她,由稚嫩少女走向知識青年——必經的路途。
鎖上我的記憶,
鎖上我的憂慮,
永遠不再想你。
我已不再想你,
怎么能想你?
只剩我擱淺的心,
在千年的孤影里。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