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的心裡都有一座圍城

每個人的心裡都有一座圍城

《每個人的心裡都有一座圍城》由寧波出版社出版。我們雖然改變不了世界,但是可以改變對世界的看法;我們也許不能駕馭命運,但是可以坦然接受命運的無數種可能;我們經常無法認清歷史,但是可以努力把握當下;我們或許不能留存所有美好,但是仍然可以期盼些許幸福。

主要內容及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哪怕是在最惡劣的情況下,一個人也能擁有主動選擇的權利。這權利,取決於永不放棄,依賴於自己去努力爭取,而絕不能期待別人賜予。弱勢者的幸福,更多時候猶如《肖申克的救贖》中安迪爬出監獄那污濁的下水道後的長嘯,是需要在無數個不眠之夜用一點又一點的挖掘所贏來的。

糟糕的不是有了那些非理性的信條,而是抱著它們不願放手。一個正常的人,在確定他的信念之前,總要試著去假設有許多種可能。所以,對各種信念的懷疑、探尋和選擇,加上包容異見和豁達開放的心胸,才是心理健康的持續動力。

每個人的心裡都有一座圍城。每個人的信仰都會局限自己的眼光。我們所站立的位置,是由我們的父輩、祖輩,以及我們無數代祖先用鮮血、語言、身體選擇和積累的高度,而《十月圍城》,它讓的我們直擊到了我們應該看到的過去,它也讓我們想起正在經歷的和應該著眼的將來。

作者簡介

吳波,男,70後,潛水員,微博控,沒有故鄉的新移民。主業是編輯,和文字打交道;兼職做公益諮詢,靠語言幫助人。偶爾願意近距離傾聽,經常習慣遠距離圍觀。樂觀的悲觀主義者,實際的理想主義者。出版有:《編看編說:一個青年編輯眼中的出版和世象》《編輯是一門正在消逝的藝術》。

圖書目錄

給出版業再來針雞血吧
憑什麼要我們熱愛出版業
換個花樣掙出版的錢——談談出版業的盈利模式創新
別讓網路把我們耽擱了
閱讀是編輯的翅膀
圖書編輯的職業核心力:善於發現,長於實現
在項目中成長
別抱怨,要找到自己的“錨”——漫談編輯的職業生涯規劃
中國出版市場的閱讀器躁狂症
倒幾個大書店,那是多么美好的事情
給出版業再來針雞血吧
出版改制,一地雞毛
“走轉改”如何成為出版業深化改革的助推力
閱讀是永恆的,出版期待新生
我們這一代
早安——70年代
格式化青春
城市激情、寧波聊天室和鎮海的焰火
歲月如江河浩蕩
告別
海邊記
默默無言
一座城市的微弱光芒
大學十年憶
木子美:掉進陷阱里的獵手
碎片化生存
燕巢於幕——也扯扯民國和現世
寧波豆瓣的浮光掠影
益者三友,有一足矣——關於一些朋友的速寫
流年
虛度
每個人的心裡都有一座圍城
前方有刺蝟,出沒請注意
每個人的心裡都有一座圍城——《十月圍城》觀後感
其實我們都來自地穴——《這個男人來自地穴》觀後感
禁閉的島,重構的心——《禁閉島》的心理學解讀
勇敢地面對自己、成為自己——《當尼采哭泣》觀後感
不要在孤獨中療傷——電影《心理醫生》的生命啟示
超越平庸和瘋狂的可能——《唐璜》(《天生愛情狂》)的心理啟示
入夢與入魔——比《盜夢空間》還要神奇的現實
《讓子彈飛》和中國的未來
《艋舯》——青春和暴力的雙重困境
顧“影”自憐
關於一隻天鵝的離奇命運
狐狸的命運
給孩子看什麼
他們的青春
別了,塞林格
作為觀念而存在的安藤忠雄
論“藝術人生”的倒掉
每一位歷史人物都折射著我們內心的憂傷——羽戈《百年孤影》讀後感
做心靈的主人
斬將
最糟糕的是什麼
給自己的問題
給你的問題
在路上
心理諮詢雜記
心理諮詢沒有捷徑可走
那一尾鮒魚,教我們怎樣去助人
誰都不是一座島嶼
臨江之麇和心理定勢
人生正如A片
絕望源於你自己的選擇
學會認輸
解決問題和創造自己
幸福的無數種可能
危險的心理諮詢
做心靈的主人
後記

精彩書摘

那種富於理想並勇於建設的氣質,是飛耀和全民兩位兄長所共有的。他們的努力也讓我感到警醒,實際上,人缺少的不是與朋友相識的機緣,而是那種氣場——那種可以超越日常心理防禦的氣場。我曾經嘗試策划過兩次心理沙龍,為的就是看看小組輔導過程中能否順利突破那種心理防禦。事實也證明,其實絕大多數人能夠很容易地放下防禦,真誠面對。
中國人為什麼喜歡通過飯局(酒局、茶局)來促進交往?那不過是因為在飯局當中做的都是日常必需的事情,所以比較容易放下負擔。但往往許多飯局變成了應酬,參與者不堪其累。這往往是因為我們被社會規範馴化成知禮儀並且保持心理距離,往往不太記得知禮儀的目標之一其實便是更有效的交往。
我和羽戈的交往也始於一場飯局。羽戈其實比我年輕好幾歲,很早我便和他在網路上聊過,其時他正在寧波一家企業做內刊,我那時也是很宅的心態,竟然沒去和同在寧波但在網路上鼎鼎大名的羽戈見面。幸好有緣在城市之光書店遇上,幸好有著藥師兄、冬平兄、柏田兄、全平兄、翁志剛兄、丁曉虹等等朋友的交集,也幸好有羽戈筆下的文字,讓我可以從多個側面多個角度,一步步去認識這位年輕的才俊。羽戈雖然年輕,但其文筆的老成和學養的深厚卻是得到公認的。他的新著《百年孤影》直面近現代中國的幾位名人,抽絲剝繭,每有獨見,確實值得細讀。
在去長興的一次旅遊中,因為泉姐的介紹,認識了很有特點的121。那次酒局之後,慢慢地對121有了更深的了解。這是一個非常有行動力的女子,敢想敢做。在我熟悉的女性朋友中,嫣然和假如的氣質和她有些相仿,只不過嫣然的果決藏於溫婉的劍鞘中,而假如的果決在知性的劍柄華光閃現,121則溢於鞘外,心劍相連。她們的果決都是需要一定的閱歷才能達到的。而泉姐的性格,不同於以上諸位,後面再提。

後記

這不是一本關於心理諮詢的書,而是一本關於內心成長的書。它是身兼編輯、諮詢師、外鄉人、父親、朋友等多重身份的我,在惶惑與自省中記錄的片段。讀書、觀影、知人、論世……它們是一個人在成長過程中不可或缺的片刻。正是這些片刻,構成了生活的拼圖。
這些文字,大多是在2009年和2010年寫下的,那兩年,我有每日寫部落格的好習慣,翻書看電影之後,也常常會勤快地記下觀感,雖然這些觀感並沒有一條明確清晰的主線,大多是隨遇而安,由著性子,卻在隨性中記錄下了時光的痕跡。
我很羨慕那些能找到一個主線持續不斷地用功做學問的人,而自己卻又偏偏做不到。學術上,我不過是一隻茫然的四處挖掘的鼴鼠,碰了一鼻子的泥土,惶惶然,卻依舊沒能找到停息的洞穴。
在出版這個職業上廝混了十年之久,總會積壓一些未必能上“台面”的抱怨。諸如出版還需“打雞血”、改制不過是“一地雞毛”之類的淺陋之語,既然已在網上流傳,也就不妨收錄在本書中讓方家恥笑了。至於在十餘年的編輯生涯中,偶爾也有點滴經驗分享,要是對後來的青年有所幫助,那也算是一件有功德的事。
因為專業和職業的雙重機緣,也因為心靈深處的某種需要,我成了一名心理諮詢師。當拿到資格證的那一天,記得我寫下了這么一段話:
如果一個陌生人開始無條件地信任你,把他(她)
的心靈向你坦開,那絕對是一件應該珍惜重視的事
情。這不是試卷上的一道案例,不是在多項選擇中甄
別比較,它事關尊嚴、榮譽以及生命。一句話,才
是起點。
後來,我成了本地兩家公益心理熱線的諮詢師,每月值班三次,合計八個小時。一邊傾聽,一邊訴說;一邊面對各種抱怨、焦慮乃至絕望。一邊在言不及義中拼湊幸福的殘片。所以,書中有一些關於諮詢的構想,既是源於這些殘片本身,也是記錄我試圖拼湊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更加理解了那些糾結在神經症、精神分裂症的個體,那些在社會的齒輪中毫無抵抗的悲劇人格。諮詢中,我努力秉持著愛和嚴謹。因為愛,才願意站在人類堅強和脆弱共生的這一邊;因為嚴謹,才能夠一直站在這一邊。不輕言放棄。
應手機報的冬冬所邀,給他們的專題‘‘I心靈瑜伽”做了半年多的簡訊諮詢。又因手機報落地紙媒的戰略,給本地某報寫了一段時間的心理師手記。本書中許多篇章,便和這個欄目有關。我原來構想,要是堅持個兩三年,這些專欄是可以單獨匯成一本諮詢手記的。只可惜,這個欄目後來半途而廢了。
其實,對於“半途而廢”這種事情,我經歷得也不少。常常有無數次的寫作計畫,卻因忙碌終歸於放棄。基於這種自我覺察,我對任何講座的邀請都謝絕不敏,那倒不是生怕讓人看出腦袋中的“小”來,而是覺得自己的精力太過於游離,沒能聚焦到哪怕是很細小的一點上面。便是這個原因,使我對大庭廣眾之下的表述和傳播常生恐慌之感。
和恐慌相伴的,是埃里克森所說的中年期的那種“停滯感”。比如,我不是一個優秀的諮詢師,也沒能成為一個牛逼的編輯,這樣的話讓老大不小的70後說出來,終歸算一件殘忍的事情。不過,為了呈現某種出版的原生態,我還得狠心把這件殘忍以至絕望的事記下。
記下,內心便算是找到了安寧。

前言

談吳波兄的書,首先要談他這個人;談他這個人,首先要談他喝酒。我素有一個偏見:以酒品,論人品,酒品佳者,人品未必好。然而酒品差者,人品必定不好。吳波的酒品及其酒量,都是當世。蘇東坡說,百年里,渾教是醉,三萬六千場。假如吳波只活一百歲,只喝三萬六千場酒,以他的,最多醉十場。他若喝醉,大都屬於自殘,而且必然有美女在一側勸酒,道:“過老師,你若有意,便飲了這半杯殘酒!”——這裡便要解釋一句,在寧波,男人見他,大都尊稱一聲“吳主任”,女人見她,則多嬌滴滴喊一嗓子“過老師”,因其網名為“老過”故也。
若以古語作評,吳波的酒品,謂“他強由他強,清風拂山崗;他橫由他橫。明月照大江”;可與他一決高下的義烏豪傑陳沛寶兄的酒品,謂“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七哥的酒品,謂“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八爺的酒品,謂“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我的酒品,則介於這些人之間,謂“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也”。
只需和吳波喝一場酒,你便能發現,他身上有一種極為貴重——在這座港通天下的商業城市尤其稀罕——的品性:忠厚,平和,謙謙君子,溫潤如玉。與他談天,他從不會搶話:向他求教,哪怕他的答案不能令你滿意,但是他臉上真摯的微笑足以令你溫暖。他有出了名的好脾氣,相識經年,我從未見他對誰發過火。他的人緣比他的脾氣還要好呢,在“二樓飯局”吃飯,當他走進正堂,至少會有三分之一的顧客起身致意:許多女青年遇到難解的心事,第一時間便想起善解人意的過老師。
據我閱世的經驗,真正有大修為的人,面上往往十分祥和。馬舸《洪光寺》通過洪轉和尚之口,對比石孝忱父子:“你快三十了罷?與你父親一般軒昂!只一樣你不如他了:當年他每次來時,我都覺他修為日高,可態度卻愈發平和;尚不到五十歲的人,已是慈眉善目,通達無礙,那是能耐大得沒邊兒了!你雖昂霄聳壑,卻有凜然不可侵犯之勢,照他總還差了許多。”——這是至論。安詳、平和不僅是一種氣質,更是一種修為:心中通達。面目才能通達;心中看透了是非,或不存是非,面目才能淡然。吳波雖然尚未到“通達無礙”這一步,卻庶幾近之,所以在迷濛的燈影之下,他給求助者把脈問心,便愈發慈眉善目。
通達的背後,卻是百轉千回的身世。2012年初,我與他同去南昌,回他的母校江西師範大學,方知山高水深。他本科學化學,碩士學心理學,學兼文理。他的師承可上溯自中國心理學界的大佬張厚粲先生(張之洞的孫女),其導師亦是這一領域的之一,而吳正是後者的開門弟子,可惜,碩士畢業,他未遵師命去南開深造。反而從事了一份遠離了專業的工作,導師一直引以為憾。
幸好他在忙碌的出版之餘,重拾專業,做起了心理諮詢師,成為兩家公益心理熱線的“知心哥哥”。而他讀書閱世,皆以心理學為據。這本《每個人的心裡都有一座圍城》,最後一編便是心理諮詢手記,其分量,未必輕於談出版的第一編。左手出版,右手心理,有時還玩一把左右互搏,倒也無愧其師門。
此書除了談出版、心理,還囊括了讀書、觀影、知人、論世等。說起他的文章,可參獨孤求敗的劍道。竊以為他的功夫,已經達到了“重劍無鋒,大巧不工”的妙境。獨孤求敗四十歲前恃玄鐵重劍橫行天下,吳波未及不惑,其文則波瀾老成,大氣而質樸;其立論,不求標新立異,但為言說常識——在一個常識缺席的時代,這種努力毋寧更為可貴。金庸寫玄鐵重劍:“原來那劍黑黝黝的毫無異狀,卻是沉重之極,三尺多長的一把劍,重量竟自不下七八十斤,比之戰陣上最沉重的金刀大戟尤重數倍……”按我的理解,常識話語就該是這副形狀。吳波手執常識之重劍,泛舟三江,縱橫鼓樓,白衣飄飄,如子在川上,曰“歲月如江河浩蕩”,或如立於旭日之側的東方不敗,嘆“江山如此多嬌”,此情此景,引多少女文青競折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