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嬰少女

殺嬰少女

《殺嬰少女》是由希拉蕊·布洛芙導演、蒂莫西·哈頓主演的一部影視作品。

基本信息

劇情介紹

只有女人,才最懂得女人的悲傷與無奈……也許,這算得上是法律心理學家琳迪·克萊恩受法院所託,接下的最讓人難掩惋惜之情的一個案例:一名新生兒,還沒來得及睜開眼睛看看這個花花世界,就永遠地離開了--只因為他有一個不知道責任為何物的16歲的年輕母親。而史蒂芬妮·達麗也難逃罪責,她被控謀殺了自己的孩子,等待她的,除了道德上的譴責,還有法律上的制裁。
法庭上,史蒂芬妮為自己辯解,聲稱自己從來都不知道已經懷有身孕,孩子生下來的時候就已經自然死亡,無知者無罪……琳迪的工作,就是開啟史蒂芬妮的心門,看看她對罪名直接否認的背後,是否還隱藏了什麼不為人知的真相。
琳迪自己也即將成為一位母親,可是她也有著生活 上的苦惱,幾近破碎的婚姻讓她心力交瘁,在動盪中奮力掙扎。而且,她憑著作為一個母親的天性預知到,她那未出生的嬰兒身上正發生著什麼事情。在與史蒂芬妮面對面的接觸、談話之後,琳迪慢慢相信,解開這個少女一直隱藏的秘密,對於自己未來的命運也是一件至關緊要的事情,兩個女人生活中平行發生的一切,將會導致她們進入一個承諾和實現自我的再循環過程中...

影片相關

有關《史蒂芬妮·達麗》的靈感出處,編劇兼導演希拉蕊·布洛芙(Hilary Brougher)的回答可謂言簡意賅:“在拍攝完《偷偷摸摸的日子》(The Sticky Fingers of Time)之後,我就一直想寫一個由角色駕馭故事的電影本子,可以說,《史蒂芬妮·達麗》就是一個影響與改變的集中體現,代表著我們所認識的自我與我們突然發現的自我的衝撞與矛盾。我一直在思考‘拒絕承認’到底應該有一個什麼樣的具體概念,尤其是在文化與法律出現了某些相悖的情感理論時。有人將青少年稱為人生中‘最完美的時期’,但是我對這種表相下隱藏的秘密要更加感興趣一些,所以在我的意識形態中,史蒂芬妮這個角色就應該有著16歲少女的外形,可是生活對於她來說,並不美好,而是粗暴且殘酷的。在我剛開始寫這個劇本的時候,報紙上連續出現那種‘學習成績優異的乖乖女向家人隱瞞了自己已經懷孕’的新聞頭條……我當時就想,這是一個非常值得探索的社會問題。”
確實,如果你從報紙上看到類似的新聞,肯定能感受得到希拉蕊·布洛芙心中的悲哀,但是,這些發人深省的案例,在近幾年來卻呈持續上升的趨勢。當布洛芙描寫史蒂芬妮在拒絕承認、隱瞞事實、自我失控中的努力與掙扎時,卻發現這些問題並不只出現在未成年的少女身上,也可以讓一位成年的女性筋疲力盡:“於是,琳迪就捲入到史蒂芬妮的案件中來,這個角色的原型糅合了我眾多好友的特點,他們惟一的共性就是,都已為人父母,正在經歷著身體、情感與精神上的深層挑戰。”女人在懷孕的時候,本來就是一個自我迷失和再發現的過程。同時,還要克服一些生理上的問題,作為一位未來的母親,你希望每一件事都能夠做正確,結果還是受到了自然與命運的力量的支配。另外,布洛芙也讓自己生小孩的經歷,成為影片的一個組成部分:“我發現,劇本一旦交插了兩個女人的命運,故事的發展就變得迅速起來,但是為了給這兩個角色之間找到一個相應的平衡點,卻也著實花了我不少的時間。在劇本完成後不久,我也懷孕了,並且在隨後的兩年時間裡一直忙於隨之出生的一對雙胞胎……我只能在孩子們睡著之後的零星時間裡精煉和修改我的劇本,所以這個過程才會異常地緩慢。”
因此,我們可以將整部影片抽離出來兩個單獨的故事:其一屬於史蒂芬妮,她的故事主要展現在記憶的閃回畫面中,那裡明白地表現了是什麼導致她拒絕承認自己的懷孕,至於現在,她只是一個失去了孩子的可憐母親;另一個屬於琳迪,她對現實的否定,更多是來自於她的過去所失去的一切--由於她們都被生活奪走了一些東西,所以兩人的命運是殊途同歸,那就是讓自己重新“完整”。能夠在影片的結局處找到答案,不僅對史蒂芬妮和琳迪來說意義非凡,還包括正在觀看影片的人。
最終,史蒂芬妮願意對所發生的事情負起相應的責任,這是一個與“信仰”有關的過程,信仰可以幫助她找對生活之路,即使是在沒有人幫助她的情況下。這也是為什麼影片將會結束於它開始的地方,而不是什麼一個星期或一年之後。史蒂芬妮的信仰是否與所謂的“真相”相匹配?對於這個問題我們可能永遠都得不到正確的答案,希拉蕊·布洛芙表示:“在我調查研究過的幾個真實案例中,很多東西本來就是模稜兩可的,相似的情況也會發生在琳迪身上--她承認自己背負了巨大的精神壓力,必須用自己的信仰和感覺表達出來,也是時候重新做一些選擇了。史蒂芬妮和琳迪的故事,顯示出我們的生活本來就是不確定和未知的,但這就是生命的本質。”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