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旵國學講堂·易經的智慧:傳部

《殷旵國學講堂:易經的智慧·傳部(珍藏版)》講的是孔子的知幾知命的哲學思辨,通過對繫辭傳、說卦傳、序卦傳和雜卦傳的詳細說解並配有簡約明快的圖例,讓每一個讀者都可以從中獲得智慧並將之用於自己的生活。《易經》是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學與倫理實踐的根源,很多朋友對它抱有濃厚的興趣,但周易的文字艱澀,卦符複雜,讓人望而卻步。作者以平常人的心態啟迪讀者的悟性,用通俗化不神化的語言講解易經理論,讓人們在實踐中感之易經的智慧。淺顯易懂的文字使《殷旵國學講堂:易經的智慧·傳部(珍藏版)》的讀者對象不分年齡、職業、文化層次,更不分高低貴賤。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殷旵國學講堂:易經的智慧·傳部(珍藏版)》編輯推薦:奧妙之理信手拈來,清亮之音回味無窮。中國周易研究會首任會長、武漢大學博導唐明邦教授,中國人民大學博導楊慶中教授聯合推薦“《殷旵國學講堂:易經的智慧·傳部(珍藏版)》既追求知識的準確性,又深入淺出,讓大多數讀者看懂,是一種了不起的功夫。”“無愧為易學者的良師益友,足令其入《易經》門,事關功倍。”

作者簡介

殷旵,安徽太湖縣人,曾先後受聘於國家宗教局宗教文化出版社(責編)和國家民委《中國民族》期刊英文版“感受中國”欄目(專欄主持)。應邀在北大、清華、復旦、人大等高校,以及海內外知名企業演講三百多場。現為“國際易學聯合會”常務理事,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科學與易學專業委員會理事。《人民日報》海外版“學中文”專欄特約作者,主要著述有:《老子為道》、《在北大講易經》、《易經的智慧·經部》、《易經的智慧·傳部》、《幸福王》、《中華傳統文化經典叢書》。先生演講的理念:心量有多大,福報一定會有多大,心量是社會共修的心量,福報是社會共享的福報。

圖書目錄

引子/1
繫辭傳·上
第一章/19
頂天立地/19
天與地/20
尊與卑/22
定位/23
貴與賤/25
常與裳/29
認識論——常/30
方法論——斷/31
方與類/32
吉與凶/34
在天成象/35
在地成形/36
剛柔相摩/38
八卦相盪/39
鼓之潤之/40
動靜有常/41
變化規律/44
乾道與坤道/44
易知與簡能/46
易知與易從/48
文與紋/49
中和/51
第二章/52
三古三聖三易/52
失得之象/53
憂虞之象/54
進退之象/56
晝夜之象/56
三極之道/57
居心仁厚/58
“居而安”的評判標準/59
“玩”的心態/60
原始的占卜/61
第三章/65
補過與改過/65
爻位/66
中和正/67
相應與敵應/68
承與乘/68
簡單與神秘/69
小大與險易/69
與天地準/72
地上的天象/74
幽與明/75
報本反始/78
死與生/79
第四章/80
元精/80
遊魂為變/81
陰陽增益/82
如何做到“不違”?/84
如何做到“不過”?/84
樂天知命/85
早上栽樹晚上乘蔭/86
一陰一陽之謂道/87
百姓日用之道/88
第五章/90
易的套用/90
有為法與無為法/91
“無”中生有/95
何謂“神”?/96
何謂“易”?/97
讓正念做主/99
關閉雜念/99
怎么“配”?/100
何謂真善?/101
節約一滴水也是積德/102
井德與鼎德/103
智與禮/103
天地設位/104
何謂“存存”?/105
第六章/107
象其象/107
會而通/108
行其典禮/109
後言與後動/110
鳴鶴在陰/111
言應千里/112
君子的言行/113
號與笑/114
第七章/115
物薄而用重/115
內謙和外謙/116
“大人”與大眾/118
占卜是注重過程還是結果?/119
法身、報身、應身/120
貴而無為/121
出戶庭還是不出戶庭/121
慎言密語/122
誰之過?/123
《易經》的先進性/125
第八章/128
跳出文字易/128
占卜的準備/130
大衍之數為什麼是五十?/130
原始的占卜用具/131
占卜過程的演示/132
占卜中的平常心/134
《易經》中的數學/135
《易經》是解讀生活的/136
第九章/139
走進易的神話/139
易有“四道”/142
通變與極數/144
有所為與有所不為/145
根據變化成其事業/147
第十章/149
如何把握天下之道?/149
做人要徹底/151
退藏於密/153
真不二價/154
睿智是境界/155
吃齋與吃素/156
自然是教科書/157
生活中處處是機會/158
第十一章/160
八卦是怎么形成的?/160
感知吉凶/162
富貴從哪裡來?/163
天氣變化的影響/164
河圖、洛書的啟示/165
天佑還是自佑?/166
第十二章/169
悟能盡意/169
是杯子?不是杯子?/170
如何“盡神”?/172
易與乾坤/173
形而上與形而下/173
變與通/174
象與爻/175
無為/176
繫辭傳·下
第十三章/178
八卦螺旋/178
變與動/181
道從觀察中來/182
中國人的“天下”觀/184
剛與柔/186
卦卦都有用九、用六/187
內與外/187
大眾之情/189
守位/191
聚人/192
義是遊戲規則/193
第十四章/195
伏羲故里/196
《易經》的演變過程/198
八卦是如何演繹出來的?/198
八卦的卦德/200
生活中的易——離卦/202
生活中的易——益卦/203
生活中的易——噬嗑卦/203
生活中的易——乾、坤卦/204
生活中的易——渙卦/206
生活中的易——隨卦/206
生活中的易——豫卦/207
生活中的易——小過卦/207
生活中的易——睽卦
生活中的易——大壯卦
生活中的易——大過卦
生活中的易——夬卦
《易經》為什麼得以傳承?/210
第十五章/212
象思維/212
無所不包=萬能?/213
陰卦與陽卦/214
一君二民與二君一民/215
殊途而同歸/216
屈與伸/218
易以致用/219
易之盛德/220
第十六章/222
困與期待/223
易的主體/224
小懲大誡,小人之福也/226
積惡滅身,小人之禍也/227
安守自己的本位/228
居安不忘危/229
謀略與智慧/230
知幾者/231
誠其意,正其心/233
寬容/234
一人行與三人行/235
至誠才能持久/236
第十七章/239
古老的易,不老的學問/239
石器時期的第一大發明/240
……
說卦傳
序卦傳/327
雜卦傳/344
參考文獻/351

序言

自2002年登台演講《易經》以來,一直受邀在北大、清華、復旦等高校,以及移動、上氣、美國埃森哲等企業專題演講《易經》。錄音整理成書稿後,又先後在甘肅文化出版社和當代世界出版社出版了《易經的智慧·經部》、《易經的智慧·傳部》(初出版名《易經大傳新解》)、《在北大講易經》和《老子為道》等。每次發行都是由暢銷轉常銷,近年來又一度脫銷。今年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經過市場調研,決定再版。再版之際,又是一次與讀者直接對話的機會。說些什麼呢?還是說說老生常談的《易經》預測吧。
《易經》,以原創的符號(爻)和圖形(卦)為正本,以文字(卦辭、爻辭和傳辭)為副本,是一套完整的符號系統,承載了中華民族原創的思維體系。預測,則是這一思維體系的特色。
如何預測?是運用《易經》原理進行多維度立體預測,還是借用一些占、卜、筮等技法做些平面預測?
其實,世俗流傳的占卜技法,都源於《易經》原創思維體系,原本也是多維度、立體的。但是,一旦偏離了《易經》原理,就只剩下扁窄的平面維度了。這裡,我想以“奇門遁甲”為例,談談我對《易經》預測思維體系的初步理解。
“奇門遁甲”初創時的理論依據,或日原創的靈感,顯然是源於乾卦“用九,見群龍無首”。
何謂群龍?乾卦的“六爻之動”顯示的是“六龍”:潛龍、見龍(或日田龍)、乾龍(或日勤龍)、或龍、飛龍(或日天龍,與田龍對應)、亢龍等。奇門遁甲,則以十天干為群龍,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條龍。然而,十條龍只設計了九個龍宮:乙、丙、丁三宮為“三奇”,戊、己、庚、辛、壬、癸六宮為“六儀”。甲,本為十天干之首,卻無同定的宮,只能藉助於九宮隱遁其形。《說文解字》日:“龍,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或躍、或淵,故無固定之宮。
更巧的是,九個龍宮,只有八個門,這八門即代表人事的開門、休門、生門、傷門、杜門、景門、死門、驚門等。這叫十龍、九宮、八門。“甲”在九宮中遁來遁去,時遇奇門,也常遇無門。這種“無門”,又像禪宗中的“無門關”,找不到門時,像銅牆鐵壁;找到了門時,悄然進了門、過了關,卻全然不覺。比如,學生解一道數學難題,無解時茫然無門;突然間恍然大悟,有解了,難題解開了。思路人了門,進了關,回頭再看,又似乎仍是無門、無關。門在哪裡?在悟中,在恍然大悟之間,故日“奇門”。
“見群龍無首。”見,有可見之義,又有顯示之義。恍然大悟之間即為一“見”之間。善遁者能悟,能悟者才能“見”。用目見嗎?用主觀之“目”,觀察客觀之“木”,木、目為“相”。這只是事物表象,外部形象,初步印象——此時見木只是木,見相只是相;再觀、多觀,便能從複雜的“相”中抽象出某種理來。此時見木不是木,見相不是相;如果再給“相”裝一個“心”字軟體呢?奇了,心中有相便能“想”。於是可以想像、思辨、推理——此時,見木還是木,見相還是相。恍然大悟了,“見群龍無首”了。
喔!原來要用“心”觀。《心經》開篇日:“觀自在。”觀照自己的心在不在,自主的心在,清淨自然;自主的心不在,茫然了,浮躁了,甚至失落、失望了。失掉的是什麼?是自主的我。能在日常生活“觀自在”者是菩薩,菩薩是覺者,名覺有情(菩提薩陲)。覺者時時都在預中,不用測。因為世俗之人畏果,而菩薩畏因。
《說文解字》曰:“覺(覺),寤也。從兄,學省聲。一日發也。”寤,悟也。一覺醒寤,眼睛睜開便能見,見而能發現、發覺。門在哪裡?找到首了嗎?《易》日:“百姓日用而不知。”日常生活中,瞑目而睡叫睡覺,醒時叫覺寤、覺醒,睜眼發覺了才能覺悟。覺從何處來?從遁中來。人睡時在遁,醒來也在遁。機遇良緣時得一奇門——左右逢“緣”,人生得意;遇到困惑、困難時,又覺無門——處處碰壁,甚至失望、絕望。殊不知,無門之處有奇門,只要人生信念中時時主動,積極地“遁”,就能“覺”和“悟”,只要自主、自尊、自信的“我”在做主,人生處處有“奇門”。有門、無門、奇門,都在日常生活中,只是“百姓日用而不知”而已。
《易經》預測的目的就是為了變“不知”為能知、可知、已知。知,才能明白。人生要明明白白,不要糊裡糊塗。明白人是命的主人,叫慧命。孔子日:“不知命,無以為君子。”又說自己“五十而知天命”。何為天命?孔子為乾卦寫的象辭日:“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這一句又是詮釋“九三”爻的“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
何謂君子?“自強不息”者為君子。如何做到自強不息?效法天,“天行健”。何謂天行健?古詩十九首中有《擊壤歌》云:“日出而作,日人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換一個角度來讀:“日日鑿耕,出人井田,作息飲食。”每天日出日人,這叫“天行健”;“日日鑿耕,出入井田”,這叫“君子以自強不息”,也叫“君子終日乾乾”。“天行健”是天命,“自強不息”是人命。不知天命,無以知人命;不知人命,無以為君子。為人君子,則能自強不息,自強不息者,醒時能發覺、覺悟,睡時也叫睡覺,也能覺寤、覺醒。時時在覺中,時時在遁中,時時居龍宮,時時有奇門。在哪一宮、哪一門,其實並不重要,“見群龍無首”者吉,何為吉?“時乘六龍以御天”,何為“時乘”?“君子終日乾乾,與時偕行。”
時者,時候——根據物候判斷時機;時事——根據事態把握時機。機者,幾也。“幾”的本義為几案。古人坐與臥都在床榻之上,榻上擺一几案。長者憑几而坐,謹慎議事。晚輩遠遠地立於榻下,總覺得長輩們神神秘秘,一定有很多機密。《易·繫辭傳》日:“唯幾也,故能成天下之務。”“知幾其神乎!……幾者,動之微,吉之先見(現)者也。君子見幾而作……”幾在時中,時在日出日人中。根據日出日人適時作息,生生不息之謂易,息息相關,息息都有“幾”,几几都是門,門門見群龍,自己就是群龍中的一條龍。“奇門遁甲”的九宮格局中,宮宮有龍。龍是誰?龍是自己,又是眾人。占卜、預測,不能做局外人,而要做局內的龍,要隨時定位,明白自己此時此刻是哪條龍。
《繫辭傳》開篇日:“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此十六字講的是“定位”二字。天地,是自然中的天地;乾坤,寓意人之天地:以人身而言,首為天,腹為地。故乾卦以首為象,坤卦以腹為象;從人倫上講,父為天,母為地。故乾卦代表父,坤卦代表母。知天命者,就能找到天地間的人生定位。知幾者,就能找到群龍中“自我”這條龍,並能明白自己何時為何龍——這叫“時乘六龍以御天”。天,指天地。天地為時空,人生各個階段的時空定位就是知幾、知命。既知己命,又知天命。何為奇門?如何遁甲?“見群龍無首”,“時乘六龍”。“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讀到這裡,如有所感悟,請再讀《易經的智慧》,《經部》講的是原始符號的思維原理;《傳部》講的是孔子“知幾”“知命”的哲學思辨;《在北大講易經》描述了“自強不息”之“幾”,自主管理之“幾”;《老子為道》,則圍繞“日益”“日損”和“無為而無不為”講述“百姓日用”的“幾”。
“奇門遁甲”的玩法易學,可預測卻是智者見智,仁者見仁。預測的依據是《易經》的原理。《易經》的原理還告訴我們一件事——陰陽平衡(奇門遁甲分陽遁和陰遁)。陽是對生活、社會、家人、眾人的滿腔熱情(熱情即熱能);陰是理性、理智和謹慎。這也是預測的基本素質。《易》為道德者預、為君子預。這也是我幾十年來最刻骨銘心的體驗。
謹以此序言,與廣大熱心於《易經》的讀者共同體驗,共同討論,懇望指正!藉此,再次向這幾本書的老讀者敬致謝忱!
殷品
2012年9月於北京中軸線的後花園循禮府雲本書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