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之舞[李斯特所作鋼琴曲]

死之舞[李斯特所作鋼琴曲]
死之舞[李斯特所作鋼琴曲]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李斯特為鋼琴和樂隊所作的《死之舞》,樂章原稿寫於1838年,在1849年完成,在1853年和1859年做了兩次修訂 ,題獻給自己的女婿漢斯·吉多·馮·彪羅。

此曲作於李斯特在義大利旅行期間。據說是他在比薩的寺院墓地“聖潔之野”看到奧卡納的壁畫《死的勝利》所得的靈感。此畫描述代表死神的老婦人想把一群狩獵歸途的盛裝男女踩於腳下,而天使把一部分得救的運到天國,另一部分無法拯救的則由惡魔運到火山上,送入熊熊烈火。此曲是中世紀古老聖歌《末日經》的變奏曲。《末日經》長久一直在羅馬教會的彌撒中使用。共5個變奏,第一變奏為中庸的快板;第二變奏鋼琴左手進行主題,右手奏六連音符;第三變奏活潑地,諧謔曲風格;第四變奏慢板,鋼琴以卡農的方式開始,接著有一段華彩,後速度加快至急板;第五變奏鋼琴以賦格方式開始,接著有長大的華彩,然後變成諧謔的稍快板,鋼琴在快速表達中形成華麗的結尾。

基本信息

1李斯特(Liszt)《死之舞/Totentanz》

♣作曲背景

♣李斯特(Liszt)

"鋼琴之王"李斯特在鋼琴上的絕藝,就猶如小提琴的帕格尼尼。李斯特以他卓越的技巧,一度君臨十九世紀的歐洲樂壇,同是在作曲方面,他創立了具有標題性的單樂章交響曲-交響詩,而在鋼琴曲方面,更是竭盡神技妙想,作也不少傑作。李斯特共作有兩首鋼琴協奏曲。

創作背景

李斯特1849年完成了一首鋼琴與樂隊的單樂章作品《死之舞》(Totentanz),在樂曲中李斯特運用了著名的《震怒之日》來點睛,收到相當好的效果。1838年李斯特曾在義大利的比薩見過一幅教堂的壁畫,上邊是一個背後長出蝙蝠翅膀的醜老婆子,代表著死神,正揮起大刀,向那些毫無防備,正憂哉全然不知死神臨頭的人們砍去。作曲家由此得來靈感,又將這恐怖荒誕的動機同中世紀的一首詠唱“末日審判”的教會歌曲《震怒之日》(即《安魂曲》格式中的第三樂章《末日經》的由來)聯繫起來,作成這首極富幻想色彩的傑作。樂曲從鋼琴彈出的強有力的“震怒”開始,此後的五組變奏,都是想像力無比豐富,音響上色彩絢麗而效果奇佳的。這支樂曲一開始就是古代羅馬教皇格利高利“最後審判日”的聖歌曲調,沉重有力,象徵著死神降臨的腳步。此後,作曲家用這個曲調變奏出 26個迥異的音樂形象,有的輕快、活潑;有的莊嚴、穩重;有的輝煌、燦爛;有的幽默、有趣;有的優雅、小巧;有的粗魯、笨拙……以此表達各種不同的人,他們無一例外都在走向死亡。作者的主題十分明確:在死亡面前人人平等;不論貧富;不論美醜;不論雅俗、不論信仰、不論等級和社會地位,人人或遲或早總有一死。

歌詞

切切嚓嚓,死神用他的踝骨

在幕石上敲打拍子

半夜裡,死神在小提琴上

切切嚓嚓,奏出一首舞曲

寒風怒號,長夜淒淒

椴樹的枯枝在呻吟嘆息

白骨嶙峋出現在陰影里

奔著,跳著,穿著寬大的屍衣

切切嚓嚓,各自狂舞亂跳

聽得見跳著舞的骨頭在格格地響

突然舞陣大亂

金雞報曉,各自四散逃竄

作品特色

聖桑的交響詩《骷髏之舞》又名《死之舞》,

作品完成於1874年,1875年在巴黎首次上演,是作者所作的四部交響詩中最負盛名的作品。樂曲是根據法國詩人亨利·扎里斯的一首奇怪的詩寫成。

樂曲旋律採用了中世紀末日審判的聖詠《憤怒的日子》的曲調,給人以陰陽怪氣的感覺。起初音很弱,逐漸發展到全奏,好象聚集到墓場上的骷髏越來越多,舞跳得越來越熱烈。木琴的乾枯音色,描寫了骷髏在跳舞中的互相碰撞聲。樂曲根據詩的內容,從半夜的鐘響開始,先用豎琴在D音上反覆了十二次,表明半夜零點的到來。突然,獨奏小提琴奏出圓舞曲的節奏,描寫死神的骷髏互相擊碰著出現了。作品要求小提琴用特殊的調弦,形象地刻畫出骸骨的擊碰聲。接著由長笛以弱音奏出富有特徵的主題,小提琴奏出墳墓的主題,也就是第二主題,描繪出深夜墓地寂靜和恐怖的氣氛。整部作品具有神秘、恐怖的特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