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注音
【拼音】guī níng
【注音】ㄍㄨㄟ ㄋㄧㄥˊ
基本概念
1、[(of married women) go back to paternal home for a visit, (rarely of men) visit with one's parents] 回家省親。多指已嫁女子回娘家看望父母。
害浣害否?歸寧父母。——《詩經·周南·葛覃》
凡諸侯之女,歸寧曰來,出曰來歸。——《左傳·莊公二十七年》
寧,問父母安否。——《左傳·莊公二十七年》杜預注
吾妻歸寧,述諸小妹語曰:“聞姊家有閣子,且何謂閣子也?”——明· 歸有光《項脊軒志》
2、歸寧,古時流傳下來的禮俗,又可稱為做客、返外家(閩南語用法)或三朝回門,是指新婚夫妻在結婚的第三日,攜禮前往女方家裡省親、探訪,女方家人此時亦須準備宴客(通常於中午,稱做歸寧宴或請女婿),歸寧結束後,媒人的工作才算告了一個段落,男方須送禮給媒人表示謝意。
也就是現在所說的回門,一般是婚後的第三,第六、七、八、九,或者滿月時女婿攜禮品,隨新娘返回娘家,拜謁妻子的父母及親屬。自親迎始的成婿之禮,至此完成。此俗起於上古,泛稱“歸寧”,為婚後回家探視父母之意。後世各地名稱不一,宋代稱“拜門”,清代北方稱“雙回門”南方稱“會親”,河北某些地區稱“喚姑爺”,杭州稱“回郎”。近代通常在婚後第三天,又稱“三朝回門”。此為婚事的最後一項儀式,有女兒不忘父母養育之恩賜,女婿感謝岳父母及新婚夫婦恩愛和美等意義,一般,女家皆設宴款待,新女婿入席上座,由女族尊長陪飲。新婚夫婦或當日返回,或留住數日,若留住時,則不同宿一室。
禁忌:在日落前就要回到男方家裡 (一說是如此比較容易生男孩 ),如有不得已之原因得留宿的話,夫妻需分房睡,以免對娘家的人造成衝撞。
引證解釋
亦作“歸寍”。
1、已嫁女子 回娘家 看望父母。
《詩·周南·葛覃》:“害浣害否,歸寧父母。” 朱熹 集傳:“寧,安也。謂問安也。”
《後漢書·列女傳·劉長卿妻》:“妻防遠嫌疑,不肯歸寧。”
明 王鐸《太子少保兵部尚書節寰袁公神道碑》:“公(袁可立)授弟子於張氏,夫人歸寧,問車於張,弗之予夫人不義。”
《東周列國志》第八回:“忽一日魏氏歸寧,隨外家出郊省墓。”
清 趙翼 《蟂磯靈澤夫人廟》詩:“歸寍手自抱阿斗,亦見異母恩勤厚。”
豐子愷 《緣緣堂隨筆·晨夢》:“我妻到故鄉去作長期的歸寧,把兩個小孩子留剩在這裡,交託我管。”
補註:歸寧一詞,現代雖多為【已嫁女子回娘家看望父母】之意,但是在對詩經的研究中,《葛覃》中主人公的女子,並不一定是已經出嫁,也有可能是待嫁之身。因此,歸寧一詞是有“回家慰安父母”或者“出嫁以安父母之心”的兩個不同解釋。
2、指大歸。謂婦人被夫家遺棄,永歸母家。
三國 魏 曹植《棄婦篇》:“拊心常嘆息,無子當歸寧。”參見“七出”。
3、男子歸省父母。
晉 陸機 《思歸賦》:“冀王事之暇豫,庶歸寧之有時。”
五代 齊己 《送休師歸長沙寧覲》詩:“吾子此歸寧,風煙是舊經。”
清 俞樾 《茶香室叢鈔》卷五:“ 宋 趙湘 《南陽集》有《送周湜下第歸寧序》……是男子亦可言歸寧也。”
4、諸侯朝覲後返回國安邦。
《儀禮·覲禮》:“天子辭於侯氏曰:‘伯父無事,歸寧乃邦。’”
《後漢書·東平憲王蒼傳》:“﹝《禮》雲﹞伯父歸寧乃國,《詩》雲叔父建爾元子,敬之至也。”
5、回家治喪。
《後漢書·獨行傳·陳重》:“又同舍郎有告歸寧者,誤持隣舍郎絝以去……後寧喪者歸,以絝還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