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的記憶:紀念中國共產黨建黨90周年暨辛亥革命100周年

歷史的記憶:紀念中國共產黨建黨90周年暨辛亥革命100周年

淺析中國共產黨在西安事變中的作用 芻議中國共產黨思想政治教育的歷史經驗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的反腐倡廉建設

內容簡介

“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歷史的記憶:紀念中國共產黨建黨90周

歷史的記憶歷史的記憶
年暨辛亥革命100周年》所收錄的論文圍繞黨史、黨建和辛亥革命,展開了多角度的研究,具有思想性、理論性、學術性和可讀性的特點。站在新的歷史起點,回顧和總結建黨90年來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進行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的光輝歷程、偉大功績和基本經驗,深切緬懷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和孫中山先生等民主革命先驅,大力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將使我們從中獲得諸多感悟和啟示,可為研究中共黨史和辛亥革命提供較具參考價值的史料和佐證,對推進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加強和改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義。

目錄

八七會議歷史局限與共產國際關係研究
共產國際對第一次國共合作指導失誤研究
試論毛澤東廉政思想
馬克思關於東方落後國家發展道路的思考
近代中國先進分子選擇馬克思主義的原因探析
試論中國共產黨對四川抗戰運動的推動
新中國成立前毛澤東執政能力建設思想探析
多黨合作形成的歷史原因探究
毛澤東青年教育思想及其當代價值
論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對外資政策的形成與發展
重溫《反對本本主義》
淺析中國共產黨在西安事變中的作用
從《實踐論》談實踐
論計畫與市場視閾下鄧小平與史達林的社會主義經濟思想
南充市衛生事業區域中心地位的形成與發展張玲凌保東
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共產黨對農業發展理論的創新
芻議中國共產黨思想政治教育的歷史經驗
黨的思想理論建設及其創新性研究
當代中國特色政黨制度與現代化發展
從五次巨觀調控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複雜性
淺議黨對反腐敗工作統一領導的實現形式
略論鄧小平和諧執政觀
試論新中國政治制度建設
對加強大學生黨建工作的思考
論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新生代農民工黨建工作的問題及對策探析
中國共產黨先進性建設的歷史經驗——從思想建設的角度論述
論落實科學發展觀與提高黨的執政能力
全球化視野中的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及其實現路徑
高校黨建工作在大學生“三觀”教育活動中的作用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的反腐倡廉建設
科學發展觀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
當代青少年個性化發展的哲學思考
高校黨建工作在大學校園文化建設主旋律中的作用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內民主建設的實踐及經驗
新中國成立後中國共產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歷史進程研究
新疆辛亥革命與新疆近代化
“首動”與“首應”:論湖南與辛亥革命
簡析清末“預備立憲”運動的歷程
辛亥革命與“中山式”教育觀
南京國民政府監察院制度探究
孫中山對近代中國人思想的影響
辛亥革命與中國政治現代化
辛亥革命的前奏——四川保路運動
對黎元洪在武昌首義前後的再認識
淺析清末民初思想文化的嬗變
孫中山的民族主義思想對兩岸關係的影響及啟示
辛亥革命時期的日本華僑
辛亥革命與近代中國工業化進程
當代城市社區黨建工作研究
建黨90周年以來黨的理論創新與啟示
淺談實踐教學在“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教學中的運用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高校愛國主義教育的優勢課程
構建“課堂·網路·社團”綜合教學平台的研究與實踐——以“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教學為例
後記

精彩書摘

近年來,大學生黨員的比例逐步提高,為充分發揮大學生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大部分申請入黨的學生是懷著對黨的嚮往,對共產主義理想的追求的,但是隨著世界政治格局多極化、經濟全球化以及高校教育體制的改革、社會就業形勢的日益嚴峻等一系列問題的凸顯,一些大學生的思想產生了混亂,在入黨動機上也呈現出了多元化的傾向。其主要表現為以下幾種:一是盲目從重型,有的學生入黨只是因為自己的盲目從重心理,本來就沒有認識到入黨的真正意義,只是受周圍同學的影響,看到別人提交入黨申請書,怕別人說自己不上進,為了滿足虛榮心,給自己樹立要求上進的形象,就“隨大流”地遞交一份入黨申請書。二是壓力被迫型,有的學生持順其自然的態度,自己並沒有把入黨看得很重要,可是父母和親戚朋友都勸說入黨可以為在校期間和以後找工作時增加競爭力等,所以無論如何要入黨,這些學生即使自己還沒認識到這些,也會迫於父母和親戚朋友的不停規勸或壓力,被動地寫了入黨申請書。三是利益驅動型,有的學生認為入黨既可以更好地為黨和國家作貢獻,又可以增加自己在評優和就業競爭中的砝碼,可謂一舉兩得;有的大學生乾脆把入黨當成日後找工作的跳板,入黨只是為了撈取個人利益。這些學生認為入黨是撈取政治資本的手段和實現個人利益的途徑,是找到好工作和優先就業的“砝碼”和有效手段。這種多元化的不端正的入黨動機,嚴重地制約著大學生黨建工作的整體水平的提高。
(三)忽視學生黨員的後續教育管理
目前有些高校黨組織在黨建工作中,普遍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入黨前培養,輕入黨後教育”的現象,使培養發展與繼續教育兩個環節相脫離。有相當一部分學生黨支部把黨建工作的重點單一的放在了發展黨員上,而忽視了學生入黨之後的後續教育管理。在學生入黨之前,黨組織對入黨積極分子要求非常嚴格,對發展對象進行重重考察和層層教育,如通過黨課培訓學習黨章,了解當前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聽形勢與政策報告會等等對入黨積極分子進行教育和管理。而一旦大學生加入黨組織後,學校就認為完成了對他們的任務,繼續把工作重心放在準備發展入黨的學生身上,黨組織就開始放鬆對學生黨員的要求。一是對他們沒有嚴格的教育管理制度,組織生活的主要內容是組織發展,而較少對他們進行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在很多情況下,都只是按照規章制度走走形式和過場,不再重視對他們的繼續教育管理;二是缺乏必要的監督機制,使新入黨的學生黨員不能夠經受鍛鍊和考驗,一部分大學生黨員在入黨前後判若兩人,出現了“入黨前拚命乾,入黨後松一半,轉正後就不乾”的現象。這樣,一些已經入黨的學生在思想上有所懈怠,沒有繼續保持入黨前積極進取的精神,有些學生黨員甚至出現驕傲自滿、不接受民眾批評的現象,未能體現大學生黨員的先進性、發揮大學生黨員在學生中的先鋒模範作用,還嚴重地影響了黨和學生黨員在學生心目中的形象。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