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地理學

歷史地理學

《歷史地理》是中國地理學會歷史地理專業委員會編輯出版的歷史地理學集刊,供歷史地理學及相關學科的研究者參考。中國歷史地理學以中國歷史時期地理環境變化和發展的學科。近現代學者有顧頡剛、嚴耕望、譚其驤、侯仁之、史念海、陳橋驛、石泉、鄒逸麟、張修桂、葛劍雄、周振鶴、李孝聰、唐曉峰、辛德勇、韓茂莉、吳松弟等。

基本信息

著作權

書 名: 歷史地理

作 者:中國地理學會歷史地理專業委員會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10年4月1日

ISBN: 9787208091795

開本: 16開

定價: 60.00元

內容

《歷史地理(第24輯)》主要收錄了《論清一代關於疆土版圖觀念的嬗變》、《行政區域整理過程中的邊界與插花地——以民國時期潼關劃界為例》、《清末至民國時期江南地區廟產興學的時空分析》、《青州城市歷史地理初步研究》、《“山結”、“水結”、“路結”——對於蘭州在絲綢路上重要地位的新認識》、《遼代州制研究》、《清代南澳廳考》、《元代河南行省的站道研究》等文章,供歷史、地理愛好者參考。

附錄

中國歷史地理學

是研究歷史時期人類地理環境變化,以及環境與人類人類社會發展的關係的學科。歷史地理學是一門古老的傳統學科,又是一門十分年輕的學科(《中國歷史地理學》藍勇編著)

學科的性質而言,歷史地理學並不屬於歷史學,而是地理學的一個分文。中國歷史地理卻一直是中國歷史研究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並且它的研究成果始終是其他各個分支所不可或缺的。由於這門學科的特殊性,因為儘管它的研究對象是地理現象,卻都是發生在過去的,所以離不開歷史文獻資料和對歷史本身的認識。而歷史研究也同樣不能缺少對當時的自然和人文的地理條件——歷史本身賴以存在和發展的舞台——的了解。中國悠久的歷史和歷史地理的傳統,極其豐富的歷史文獻這樣的條件所決定的,因之與世界上其他國家相比,中國的歷史地理學能為歷史研究提供更多的利用成果,同時又能從歷史文獻中吸取豐富的、無法替代的泉源。

在中國漫長的歷史時期內,皇朝的更迭、政權的興衰、疆域的盈縮、政區的分合和地名的更改不斷發生;黃河下游的頻繁決口改道經常引起有關地區地貌及水系的變遷,給人們社會生活也帶來相當大的影響。中國古代發達的文化使這些變化大多得到了及時的記載,但出於在如此巨大的空間和時間中所發生的變化是如此的複雜.已不是一般學者所能隨意涉足,因而產生了一門專門學問——沿革地理。到清代,沿革地理學的成就達到了高峰,是乾嘉學派的重要組成部分。

屬性

沿革地理是歷史地理學的一個分支,因此我們可以說中國的歷史地理研究發源於1900年前的《漢書·地理志》,並可以追溯更長的歷史。但是沿革地理不等於是歷史地理學,兩者不僅有量的不同,而且有質的區別。就研究的內容而言,前者主要是政區和疆域、地名、水道的變遷,後者卻包括地理學的各個分支。

就研究的性質而言,前者一般只是現象的描述和復原,很少涉及變化的原因;後者則不僅要復原各種以往的地理現象,而且要探求它們變化發展的原因,掌握它們的規律。中國的沿革地理雖然是一門專門的學問,卻一直沒材形成一門學科,所以數百年來除了有少數幾位專治沿革地理的學者之外,大多只是歷史學家、經學家、訓訪學家、文學家、金石家的副業,它的成果主要也是作為歷史學和其他學科的注釋檢索之用。歷史地理學則有自己獨立的學科體系和理論,是現代地理學的一部分,一般說來需要有專門的研究人員,它的研究成果既可用於解釋自然發展規津,也可用於解釋人類活動與自然的關係以及在特定條件下的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

很顯然,歷史地理學形成和發展的一個決定因素是現代地理學的建立,這在中國是本世紀中才具備的條件,所以中國沿革地理向歷史地理學的發展是30年代以後才開始的。成立於1934年的學術團體禹貢學會及其主辦的《禹貢》半月刊還是以研究和發展沿革地理為宗旨的。1935年,《禹貢》開始正式使用“中國歷史地理”這個名詞,這說明禹貢學會的學者們已經受到現代地理學的影響,產生了將傳統的沿革地理向現代的歷史地理學轉化的願望。但從此後《禹貢》的內容和學者們的研究方面、方法來看,還是側重於沿革方面的。面且,不久爆發的抗日戰爭和隨之進行的內戰使禹貢學會的活動不得不停頓,學者們的願望無從實現。直到新中國成立之初,當時的教育部所列出的大學歷史系課程中還只有“沿革地理”。對學科發展滿懷熱情的學者及時指出了沿革地理的局限性,其中北京大學侯仁之教授的意見最為有力。1952年院系調整以後,一些大學的歷史系以歷史地理學取代了沿革地理。不久,北京大學率先在地理系中招收了歷史地理專業的研究生,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成立了歷史地理研究室。此後復旦大學、陝西師範大學和中國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等單位也先後設立了專門的研究室、教研室,有的還招收了專業本科生。到60年代初,有關學者對歷史地理的學科性質以及它與沿革地理的關係進行了廣泛的討論,取得了基本一致的意見,僅個別人還認為歷史地理學是歷史學與地理學之間的邊緣學科。到60年代中期,中國歷史地理的研究機構和專業人員已經粗具規模,作為一門學科已經得到了學術界的承認。儘管由於文化大革命的破壞,出現了多年的停頓,集中反映歷史地理研究成果的《中國歷史地圖集》和《中國自然地理、歷史自然地理》還是在70年代末大體完成了。

中國歷史地理學取得長足進步的時期。一種全國性的大型叢刊《歷史地理》已經出版了十六輯,並以其學術價值引起了國內外的廣泛重視。在中國地理學會歷史地理專業委員會的組織協調下,召開了四次全國性的學術討論會和不少地區性的和專題性的討論會。數十名專業研究生完成學業,取得了博士、碩士學位,並陸續成為各研究機構的中堅力量和分支學科帶頭人,開拓了不少新的研究領域;他們的數量已經超過了原有的研究人員。一批總結性的論文集、概論和開拓性的專著先後問世,大批新的研究項目正在進行。儘管以一門完整的學科的要求來衡量,還存在不少空白的分文和地區,尤其是在人文地理方面和邊疆地區;還缺乏系統的學科理論和現代化的研究手段;與我國悠久的歷史和遼闊的幅員相比,專業研究人員尤其顯得太小,但我們還是可以這樣斷言:經過近40年的努力,中國歷史地理學這門學科已經基本形成了,從30年代的《禹貢》開始的、從沿革地理向歷史地理的轉變發展過程已經基本完成了。

中國歷史地理學學科奠基者:顧頡剛

近代歷史地理三大家:侯仁之、史念海、譚其驤。

現當代著名的歷史地理學家有:陳橋驛、石泉、鄒逸麟、張修桂、葛劍雄、周振鶴、李孝聰、唐曉峰、辛德勇、韓茂莉等。

研究原則

1、如同歷史學一樣,歷史地理學探討的是有關往日的問題。

2、如同歷史學的資料與理論一樣,歷史地理學的資料與理論是未定的。

3、辯論是歷史地理學實踐的中心。

4、歷史地理學本質上關注時間過程中的地理變化。

5、歷史地理學在總體上是地理學的核心,不是地理學的邊緣。

6、歷史地理學主要關注地點綜合體,而不是關注空間分析。

7、歷史地理學特別突出特定地點的歷史特性。

研究方法

歷史文獻研究法

野外考察法

地圖與現代技術手段的套用

1、航空照片、彩紅外遙感的判識

2、田野考古與環境考古

3、孢粉分析與古植被和古地理環境

研究內容

對歷史學的意義

對地理學的意義

現實功能:歷史邊界、中外關係、行政區劃、地區差異、經濟開發、社會變遷、文化區域、旅遊資源、人口與移民、民族分布與遷移、城市規劃、生態保護、減災防災、國土整治等很多方面都能夠提供決策諮詢。

發展歷程

傳統沿革地理

《禹貢》雜誌與現代歷史地理學的創立

幾大歷史地理學家和研究機構:

顧頡剛

譚其驤與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所

史念海與陝西師範大學歷史地理研究所

侯仁之與北京歷史地理研究

陳橋驛的《水經注》研究

4種刊物

《歷史地理論叢》,陝西師範大學主辦(1981年創刊)

《歷史地理》,復旦大學主辦,(1981年創刊)

《歷史自然地理》(1982年創刊)

《環境變遷研究》,北京大學主辦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