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中國畫論通解

歷代中國畫論通解

《歷代中國畫論通解》,作者是了廬,凌利忠 ,由 上海畫報出版社於 2006 年出版。描述的是本書是畫家了廬從對當代中國畫日益失落的文化精神和筆墨法讀上批評性思考,繼而探本尋源地深入到對中國畫理論上建設性思考的又一成果。

基本信息

內容提要

歷代中國畫論通解歷代中國畫論通解

本書是畫家了廬從對當代中國畫日益失落的文化精神和筆墨法讀上批評性思考,繼而探本尋源地深入到對中國畫理論上建設性思考的又一成果。在書中,他首先從文藝創作的理論結構上對歷代有影響的畫論以予別類分述。然後又將藝術家散記於作品題跋和筆記中的藝術行為和感受以予高度的概括,提出了具有指導意義的主論,以彌補中國畫理論在這一方面的重大缺陷。

《歷代中國畫論通解》一書便集中了許多最具學術價值且最有影響但往往令人費解的理論詞目進行詞義解釋。按內容分為“歷代畫論篇”、“氣息篇”、“筆性篇”及“論文篇”4大部分。每一部分各收錄若干詞目,如“歷代畫論篇”收有東晉顧愷之的“遷想妙得論”,六朝謝赫的“六法論”中的“氣韻生動論”與“骨法用筆論”,唐代張璪的“外師造化,中得心源論”,宋代黃休復的“畫分四品論”,元代倪瓚的“聊寫胸中逸氣論”,明代董其昌的“南北宗論”等18則。其中,這些詞目又按文藝創作之創作思想、創作思維、創作心態、創作行為和創造精神5大要素,以中國畫“文化性大於繪畫性的特性”的主線作為綱領,分而述之,並佐以相應的歷代傳世名作予以互證互解。這種形式,不是一種簡單意義上的泛泛的詞義解釋,而是內涵著作者對中國畫的深刻領悟與認識之後的精華濃縮,這種解詞方式,無疑具有開拓性。

在“氣息篇”中,歸納了“出神入化”、“平淡天真”、“沖淡”、“典雅”、“空靈”、“腴潤”等32則的詞條解釋,同樣配以歷代相應的符合該詞條審美特徵的傳世名作予以互證。“筆性篇”規納有“遒勁”、“勁健”、“凝重”、“洗鍊”、“簡駭”等詞條12則,亦輔以相應的近現代優秀藝術家的作品予以印證。最後,將一些互有關聯的理論如“氣韻生動與骨法用筆”、“氣息與筆性”等重要問題,以論文形式詳述於“論文篇”中,以期達到由點及面、前後貫通之目的。

《歷代中國畫論通解》是第一部對中國畫理論作詳盡解釋、富有學術新意的著作。

作者簡介

了廬,1944年1月15日 生於上海。 1956年秋 有幸得近鄰著名學者孫大雨先生的啟蒙,教以熟讀和背誦古詩。故自小養成對中國古典文學的學習興趣及對審美境界的初步認識。 1959年中秋夜 在家附近的九曲橋畔背誦詩文時,有緣為畫僧若瓢所識,引以為游,以後得其幫助,拜識諸多前輩先賢。 1960年中秋 詩《夢遊峨嵋山》。 1961年10月 詩《題畫山水》1962年1月15日 詩《十八周歲生臼敘懷》。 7月 詩《夏夜乘涼》。 不久,因詩作為人所賞,得以引薦,參加1948年由黃賓虹等先生髮趕成立的“樂天詩社”,從前輩先賢進一步學研詩文、書法。 1963年中秋 詩《名了廬》。 1967年春節 詩《讀李泌傳》。 3月 詩《赴長江寫生,路經三峽時見動亂感懷》。 1972年除夕夜 與張大壯先生徹夜縱談詩文、聆聽其當年在古書畫收藏大家龐萊臣先生“虛齋”的工作與學習生活。得先生關愛,贈以《虛齋名畫集》,

目錄

藝術手記

四韻詩

序/鍾銀蘭

潘公凱致了廬信

歷代畫論篇

歷代畫論十八則

氣息篇

氣息三十二則

筆性篇

筆性十四則

論文篇

氣韻生動與骨法用筆

氣息、筆性與養生

畫品新論

南北宗論(節錄)

振作民族精神,弘揚民族文化

中國畫理論上的歷史性缺陷

前輩中國畫理論家留下的誤導

附錄

鍾銀蘭先生評《文人畫史新論》

鍾銀蘭先生評《對前輩中國畫家的評論》

後記

了廬藝術簡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