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大學西南研究院

2015年6月4日,學校研究決定,武漢大學西南聯絡處正式更名為“武漢大學西南研究院”。武大西南研究院落戶成都,植根大西南,對於武漢大學進一步推進政產學研合作具有重要意義,是學校最佳化校地合作戰略布局的重要舉措。

單位簡介

武漢大學是教育部直屬的重點綜合性大學,是國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點建設高校。

傳承“自強、弘毅、求是、拓新”的大學精神,武漢大學這一“中國最美麗的大學”非常令人嚮往!武漢大學名師薈萃,英才雲集,科研實力雄厚,成就卓著。2000年合校以來,學校綜合實力和核心競爭力不斷提高。在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最近一次學科評估中,武漢大學4個一級學科排名全國第一,9個學科排名全國前三位、14個一級學科排名全國前五位、23個一級學科排名全國前十位。2014年,武漢大學同時進入三大世界大學排行榜400強,躋身中國大學世界排名“G9集團”。

武漢大學學科門類齊全、綜合性強、特色明顯,涵蓋了哲、經、法、教育、文、史、理、工、農、醫、管理、藝術等12個學科門類。學校現有124個本科專業,有43個一級學科具有博士學位授予權,235個二級學科專業具有博士學位授予權,342個學科專業具有碩士學位授予權,博士後科研流動站38個,博士生導師1200餘人,碩士生導師2400餘人。

求知在武大,成才在珞珈。武漢大學率先提出“創造、創新、創業”教育的新理念,積極探索適應經濟與社會發展的人才培養模式。建校以來,學校共培養了40多萬名各類高級專門人才,僅兩院院士就有100餘人,為國家建設和社會進步做出了重要貢獻。

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落實學校“頂天立地”發展戰略,發揚大學在人類進步、社會發展中的擔當精神,武漢大學2013年設立西南聯絡處,以便在經濟、社會、文化、生態系統領域更好地服務雲、貴、川、渝等西南地區。

兩年來,武大西南聯絡處先後與貴州省委簽署了共建“孔學堂”協定,設立“國學研究院”;和成都市人民政府簽署了《成都市人民政府 武漢大學全面合作框架協定》共建武漢大學西南研究院,並籌建“成都武大科技園”。

2015年6月4日,學校研究決定,武漢大學西南聯絡處正式更名為“武漢大學西南研究院”。武大西南研究院落戶成都,植根大西南,對於武漢大學進一步推進政產學研合作具有重要意義,是學校最佳化校地合作戰略布局的重要舉措。

武漢大學西南研究院總的指導思想是:堅持全面依託武漢大學,積極爭取地方政府支持,藉助多方社會力量把武漢大學西南研究院打造成中國中西部地區具有廣泛影響力的高水平研究院。

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熱潮中,武大西南研究院將以成都武大科技園為產學研基地,積極推動武漢大學科研、人才、學科優勢與西南地區產業發展相結合,深化校院地協同創新,努力開展創新科研、成果轉化、創新創業實踐和人才培等工作,為西南地區的蓬勃發展提供科技、人才和智庫支撐,助推校地合作共贏,在“一帶一路”國家戰略發展中再創武大輝煌!

部門設定

目前,武漢大學西南研究院下設綜合辦公室(財務部、校友聯絡部)、教育培訓部、幹部教育中心、科技合作部等機構,分別分別實施武漢大學服務地方的各項戰略舉措,包括行政職能、校地合作、校友聯絡、學歷教育與幹部教育培訓等工作。具體職能分工如下:

綜合辦公室

負責本單位的綜合人、財、物資源管理和武漢大學在西部地區各項政策落地、校友聯絡協調與服務工作。

負責人:項英

教育培訓部

負責武漢大學在西部地區的學歷教育人才培養工作,目前主要是在職碩士項目,包括圖書情報管理、公共管理(MPA)、社會工作、工程管理等專業。

負責人:何利軍(兼)

幹部教育中心

負責本院面向全國各黨政機關和企事業單位各個系統的黨員幹部培訓工作,目前已涵蓋廣東、江蘇、浙江、山東、河南、四川、貴州等全國十多個省份的40多個行業系統。

負責人:唐小兵

科技合作部

負責武漢大學在西部地區的校地合作與產業園區規劃及建設等工作。目前主要包括武漢大學成都珞珈科技園、貴州孔學堂以及與樂山、南充、自貢、重慶等地的產學研合作及科技創新工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