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室簡介
武漢大學水資源與水電工程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於2003年12月經國家科技部批准立項建設。目前,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劉昌明院士,實驗室主任夏軍教授。
實驗室以水利水電科學為基礎,開展以套用基礎研究為主體的國家基地建設。主要從自然條件變化和人類活動對水資源的循環過程與演化規律的影響研究出發,堅持興利(灌溉、供水、發電等綜合利用)研究與除害(防洪、除澇、治污、治鹼等)研究並重,注重多學科交叉融合和高新技術的研究與開發,致力開展水資源時空變化規律、高效節水灌溉機理和非充分灌溉理論、水資源最佳化配置、洪澇災害形成。學科上以“水利水電工程”和“水文學及水資源”兩個國家重點學科、“水力學及河流動力學”、“水工結構工程”兩個部級重點學科,水利工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水利工程博士後流動站為依託,主要進行基礎理論和套用基礎理論研究。目前開展的主要研究方向為:(1) 水資源時空變化規律方向;(2) 水資源高效利用與最佳化配置;(3) 洪水災害形成機理與減災方法;(4) 水電工程結構與施工過程仿真;(5) 水電站過渡過程與控制。
研究隊伍
實驗室現有研究人員76人,其中固定人員35人,流動人員41人。研究人員中有:中國工程院院士3人,分別是張蔚榛、謝鑒衡、茆智;國家“973”項目首席科學家1人,在崗長江學者特聘教授1人;中國科學院“百人計畫”1人;國家級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2人;中國青年科技獎獲得者3人。固定研究人員中,包括:教授27人,博士生導師22人,副教授5人,講師3人;獲博士學位的占97%,其中有4人為博士後出站人員。還有25人在國際學術機構中任職,其中1人為國際水資源協會、國際水文科學協會副主席。研究隊伍基本素質高,年富力強、結構合理,有從事科技創新套用基礎研究的潛力和優勢。
在開放合作與交流方面,實驗室每年舉辦/承辦1-2次高水平國際學術會議,每年派20餘批研究人員到國外講學、進修、參加學術會議、項目合作等,國外專家、學者來實驗室講學、訪問40餘批,150餘人次,與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法國、荷蘭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長期的交流與合作關係。對實驗室人才的培養和招聘都有很大的好處,也大大拓展了實驗室的知名度。
硬體設施
實驗室由水資源時空變化規律研究室、 水資源高效利用與最佳化配置研究室、 洪水災害形成機理與減災方法研究室、水電工程結構與施工過程仿真研究室、水電站過渡過程與控制研究室等五個研究室、兩個實驗中心和水文水資源數字仿真中心、地下水土壤水資源實驗大廳、灌溉排水綜合實驗場、泥沙與防洪實驗大廳、水工結構實驗中心、水工模型實驗大廳和水電站過渡過程與控制實驗大廳等五個實驗大廳(場)組成。總建築面積達23,000平方米,儀器設備資產12,000萬元,引進、開發了一批大、中型設備儀器,可以開展水資源與水電工程科學領域各種複雜、綜合性的研究實驗,實驗室的規模化、先進性及綜合性均位居國內外前列。
研究貢獻
在非線性水文系統、水資源可持續管理、節水灌溉、地下水土壤水運動,除澇排水、跨流域調水、河流泥沙、水電能源開發利用、水電站結構設計最佳化、水電工程施工過程最佳化、水電站過渡過程等方面取得了一些高水平成果,其中有些成果處於國內領先水平並在國際上產生了重要影響,並培養了大批高層次高素質人才,為水資源與水利水電科學的發展和重大水利水電工程建設做出了貢獻。
在科研項目方面,目前承擔國家重大基礎研究計畫項目(973)、國家“863”計畫項目、國家重大工程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際合作等科研項目250餘項,年到款科研經費達3000萬元以上。其中,在研國家“973”項目8項(首席項目1項,課題2項);國家“863” “十一五”等國家科技攻關項目11項(主持課題4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60餘項。
在研究成果方面,2004年以來實驗室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省部級科技進步獎與自然科學獎23項,其中一等獎7項;出版學術著作21部;在國內外重要學術會議上作特邀報告33次。發表高水平學術論文480多篇,其中三大檢索論文218篇。
聯繫方式
水資源與水電工程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武漢大學)
地址:中國.湖北.武漢市東湖南路8號
郵編:430072
Tel:86-27-68772275
Fax:86-27-68772275
E-mail: [email protected]
網址:http://www.waterlab.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