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氣虛

《素問刺法論》曰:“正氣存內,邪不可乾。”《素問評熱論》曰:“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素問百病始生》曰:“風雨寒熱,不得虛,邪不能獨傷人,卒然逢疾風暴雨而不病者,蓋無虛,故邪不能獨傷人,此必因虛邪之風,與其身形,兩虛相得,乃客相形。”《濟生方痹》指出:“皆因體靴,腠理空虛,受風寒濕氣而成痹 。”說明正氣不足是疾病發生的先決條件,風濕病也不例外,正氣虛是風濕病發生的內在因素,是本。風寒濕熱等邪氣是風濕病發生的外在因素,是標。只有正當氣虛時,外來風寒濕熱之邪才可乘虛侵襲肢體關節肌肉,使經脈閉阻不通而發病。所謂正氣,是指人體的抗病、防禦、調節、康復能力。這些能力是以人的氣、血、精、津液等物質以及臟腑經絡功能為基礎的。因此,正氣虛是人體氣、血、精、津液等物質不足,以及臟腑功能低下、失調的概括。現分以下幾個方面簡述之。

1、營衛失調:營氣與人體的防禦和調節功能密切相關,營衛失調是風濕病發生的重要內因之一。營行脈中,衛行脈外,陰陽相關,氣調血暢,溝通臟腑,運行不息,不但濡養四肢百骸、臟腑經絡,而且具有調節氣血及衛外防禦功能。《素問痹論》曰:“榮者,水谷之精氣也,和調於五臟,酒陳於六腑,乃能入於脈也,故循脈上下,貫五臟,絡六腑也。衛者,水谷之悍氣也,其氣不能入脈也,故循皮膚之中,分肉之間,熏與膏肓,散於胸膜,逆其則病,從氣則愈,不與風寒濕氣合,故不為痹。”上述強調了營衛之氣的逆調與否,與風濕病的發生有密切關係。逆其則病,從氣則愈,則會發生營氣不能附麗於血,循脈運營,衛氣不順脈外,衛外防禦,發生各種疾病。如經恰當調治,使其和順,疾病就可痊癒。若機體稟賦不足或素體虛弱,長期勞損,則營陰不足,衛起虛弱,腠理失密,衛外不固。此時起居稍有不慎,寒溫不適,則風寒濕熱 等外邪乘虛侵襲,凝滯氣血,於皮肉脈骨甚至臟腑,從而發為風濕病。故《類證制裁痹證》指出:“……良由營衛先虛,腠理不密,風寒乘虛內襲,正氣為邪所阻,不能宜行,因而留置,氣血凝滯,久而成痹。”

2、氣血虛弱:《金匱要略中風歷節病脈證治》曰:“少陰脈澤而弱,弱則血不足,浮則為風,風血相搏,疼痛如掣。”《醫學入門痹風》曰:“痹屬風寒濕三氣入侵而成,然外邪非氣血虛而不入。”《聖濟總錄歷節風》曰:“歷節風者,由血氣衰弱,為風寒所侵……。”上述論述說明氣血虛弱是風濕病發生的一個重要因素,發病起到一定的重要作用。氣血為人體生命活動的重要物質基礎。氣血虧虛,則“氣主煦之血主濡之”等功能不足,機體失於氣血濡養,則抗邪、防禦、適應外界環境的能力必然低下,因而外邪侵襲而發病。氣血虛弱導致機理與營衛失調分不開的。《醫林繩墨》曰:“大率由氣血虛弱,營衛不能和通,導致三氣成於腠理之間……。”中醫學歷來把營衛與氣血並稱,二者在生理上相互依賴,在病理上常互為因果。《醫宗金鑒》曰:“衛即是氣中膘悍,營即血中精粹也。以其定位之體而言,發揮濡養、調節、抑鬱的功能,氣血虛弱必然營衛不足,衛外不固,腠理疏鬆,抗病能力低下。此時飲食起居稍忽調節,則風寒濕熱等邪易於乘虛侵襲,留著肌膚,或阻滯經絡,流注關節,閉阻血脈而導致風濕病發生。”

3、臟腑內傷:五臟以寧靜為本,藏神為用,六腑以傳化為主,通則為用。若七情妄動,飲食不節,起居無常,將息失常,臟腑過用越性,勢必造成功能損傷,正氣內虛,抗病能力低下,使風寒濕熱之邪有機可乘。《素問,痹論》曰:“陽氣者,靜則神藏,燥則消亡。飲食自倍,腸胃乃傷。淫氣喘息,痹聚在肺,淫氣憂思,痹聚在心,淫氣遺溺,痹聚在腎,淫氣乏竭,痹聚在肝,淫氣機絕,痹聚在肺,諸痹不已,亦以內也。”帝曰:“其客於六腑者,何也?為其本病也。”名帶醫家朱轢說:“肝臟腎三經氣虛,為風寒暑濕相搏,流注經絡,竭日曠歲,衛外不固,肌肉不豐,四肢懈怠,骨髓失充,骨質不密,從內而外,抗病御邪能力低下,從而成為各種風濕病發病的內在因素。”

在臟腑內傷中,以肝、腎、脾三髒虧損最為重要。因肝藏血,主筋,腎藏精,主骨,脾為氣血生化之源,水谷布散之軀,主肌肉、四肢。若肝臟腎虛損,使氣血營衛功能虛弱,肌肉筋骨失養,防禦能力低下,風寒濕熱之邪乘虛入侵,閉阻經絡氣血,變生本病。《諸病源侯論風濕腰痛候》曰:“勞傷腎氣,經絡即虛,或因臥濕當風,而風濕乘虛搏於腎經,與血氣相擊而腰痛,故云風濕腰痛。”《幼科金針》曰:“痹者,內因肝血不足,外被寒濕所中,蓋肝筋,通一身之血脈也,……久則臥床癱瘓。”《中藏經》曰:“脾者肉之外,脾氣已失則肉不榮,肉不榮則肌膚不滑澤,肌肉不滑澤則腠理疏,則風寒暑濕之邪侵入,故久不治則肉不肝筋。”根據“至虛之處,便為受邪之處”的理論,其發病往往直接深入其所主的筋骨肌肉,由表及里的傳變,深襲其所汗之臟腑,或直接犯及臟腑,相互影響,共虛為痹。如《金匱要略》中風歷節病脈證治曰:“寸口脈沉而弱,沉即主骨,弱即主筋,沉即為腎,弱即為肝……”的肝腎俱虛所致的歷節病。

4、陰陽失調:《素問陰陽象大論》曰:“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平陽秘是人體健康的象徵,陰陽失調是臟腑、氣血、營衛等相互失調的概括。《聖濟總錄》曰:“……陽為氣,陰為血,氣為衛,血為榮,氣衛血榮通貫一身,周而復會,如環無端,豈鬱悶而不流哉。夫動靜居處失其常,邪氣乘問,曾不知覺,此風寒濕三氣,所以雜至合為痹。”一旦因久病大病之後或稟賦不足等因素引起陰陽失調,必然會引起臟腑、氣血失調,使正氣虛衰,防禦和抗邪能力下降,外邪乘虛入侵,變本生病。風寒濕熱侵襲人體後,由於人體稟賦素質有所差異。陰陽偏盛偏衰的情況不同,使本病有不同的轉歸。《素問痹論》曰:“痹……或寒,或熱,或燥,或濕,其故何也?……其寒者,陽氣少,陰氣多,與病陽氣偏盛,寒自內生,感受風寒濕邪,從陽化寒而成為寒痹或寒濕痹。可見人體陰陽失調,稟賦素質的陰陽偏盛偏衰與風濕病的發生和寒熱轉歸有密切關係。”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