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保羅·歐立希(Paul Ehrlich,1854年3月14日-1915年8月20日),德國科學家,較為著名的研究包括血液學、免疫學與化學治療。他預測了自體免疫的存在,並稱之為“恐怖的自體毒性”(horrorautotoxicus)
歐立希出生於德國 西里西亞的一個猶太家庭,1883年結婚。1910年歐立希與他的日本助手秦佐八郎從上萬隻老鼠上實驗,一共做了606次實驗,發明灑爾佛散(第六零六號化合物,即二氨基二氧偶砷苯),被稱為“魔彈”和“神奇子彈”。1908年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1915年病逝。
發明“606”
19世紀,各種傳染病的細菌陸續被發現。可是,如何防治、消滅這些可惡的小東西,卻仍然困擾著科學家們。1909年,德國科學家歐立希成功地發明了一種名叫“606”的藥劑,為醫學界開闢了一條用化學藥物殺死病菌的嶄新道路。
保羅·歐立希是一位年輕的德國醫生,他對細菌學極其感興趣。在醫院裡,他常常看到許多受各種細菌折磨的病人,尤其是那些苦不堪言的梅毒患者。歐立希心想,如果有一種藥物,既能有效地殺死人體內的病菌,同時又對人體安全無害,那么細菌也就不再那么令人生畏了。
歐立希的老師科赫是著名的細菌學家,他首創的“細菌染色法”——即用染料使細菌著色的辦法,為細菌學的研究提供了一種重要而有效的方法。這種方法給歐立希以極大的啟發:“既然染料能滲入細菌內部,使細菌著色而死亡,那么借用染料能不能在生物體內殺死病菌呢?”歐立希決定試試看。
歐立希和助手選擇了錐體蟲作試驗,這種錐體蟲進入小白鼠的血液後會不斷繁殖,最後使小白鼠得病死亡。他們把含有錐體蟲的血液注射到健康的小白鼠身上,再給小白鼠注射染料。
一種染料試過了,再換另一種。歐立希和助手們一絲不苟地重複著實驗,認真地觀察、記錄,希望能夠發現某種染料能挽救小白鼠的生命。可是,用在小白鼠身上的染料已經達到500種了,仍不見效,千百隻小白鼠都成了錐體蟲的犧牲品。
“如果在染料中加入一些硫化物呢?”歐立希提出了新的看法,助手表示贊同。
這一次,歐立希往染料中加入一些硫化物,再把這種加入硫化物的染料注入害錐體蟲病的小白鼠身上。
幾天后,歐立希從病鼠身上抽出少量血液,放在顯微鏡下觀察。
“啊!血液里的錐體蟲已經少了很多!”歐立希興奮地大叫起來。無數次的實驗終於取得了一些進展。
又過了幾天,歐立希再次從病鼠身上抽取少量的血液進行觀察,發現血液中的錐體蟲比上次又減少了許多。但是,當歐立希發現血液中錐體蟲完全消失時,小白鼠也死了。
助手不解地說:“錐體蟲的消失,說明它們是被含有硫化物的染料殺死的。可是,為什麼小白鼠還是死了呢?”
歐立希解釋道:“這並不矛盾。小白鼠的死,是因為我們加入的硫化物太多了。”
正當歐立希的研究進展順利時,有一天,他偶然從一本化學雜誌上了解到,在非洲流行著一種可怕的昏睡病,患者陷入無休無止的睡眠之中,最後在昏睡中死去。這種昏睡病是由於某種錐體蟲進入人體血液所引發的。
“錐體蟲?莫非和我正在研究的錐體蟲是一回事?”歐立希的注意力一下子被這篇文章吸引了,他連忙放下手頭工作,認真閱讀起來。
文章還說,有一種化學藥品名叫“阿托西”,它能夠殺死人體內的錐體蟲,使病人免於死亡,但眼睛卻因視覺神經受到損害而失明。
“這和我用摻有硫化物的染料殺死錐體蟲的實驗是多么的相似!”歐立希一陣激動,“能不能把這種‘阿托西’的化學結構和成分改變一下,使它既能殺死錐體蟲,又不影響人的健康呢?”
歐立希的實驗有了新的方向,他迅速找到了改變“阿托西”結構的各種方法,並一次又一次地注射到病鼠身上,但一次又一次地失敗了。歐立希沒有灰心喪氣,他堅信自己的方向是對的,最終一定會到達成功的彼岸。
果然,1909年的春天,歐立希研製的“阿托西”第606號藥劑取得了驚人的成功。歐立希小心地將一小撮淡黃色粉末稀釋後.注射到患病的小白鼠身上。結果,小白鼠體內的錐體蟲不斷減少,並漸漸地完全消失了,而小白鼠卻越來越活潑,充滿了活力。
後來,歐立希把這種神奇的藥劑稱作“606”,它成為醫學上治療梅毒等病菌感染的有效藥物,被人們譽為“梅毒的剋星”。但是,歐立希在成功面前沒有陶醉,更沒有駐足不前。1912年,他又成功地製成一種比“606”更安全有效的治梅毒新藥——“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