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北

溫州地區稱甌,括蒼山山脈民族。春秋屬越。越滅屬楚。楚亡屬秦。秦亡,先後建閩越國、東甌國,屬漢。東甌國4萬人遷江淮。閩越國分族建東越國。東越亡。閩越國與東越國大部分居民遷淮河。 留居甌地者繁衍,以東甌鄉屬回浦縣,揚州會稽郡,東甌鄉包括今麗水、溫州、台州。治在黃岩。 人口增加,鄉發展為永寧縣(原始永嘉),治在永嘉,會稽郡分出臨海郡。 永寧縣即今溫州以及台州玉環和麗水部分,當永寧縣分出羅陽(原始瑞安),瑞安(稱安固)又分出橫陽(原始平陽),之後加上松陽(今麗水)組合用臨海郡分離,稱永嘉郡。治在永嘉。

歷史

古代部分

夏朝、商朝及周朝,稱甌(漚、歐)地。越滅隸楚,楚為秦滅。

秦朝(前221—206),稱閩中郡地。

漢初高祖時,為閩越地。前192年,在閩越地東部建東甌國。

西漢惠帝三年(前192),稱東甌國。地域相當於今溫、麗、台三地範圍的整個浙南。助漢滅秦擊楚,騶搖為東甌王,建都今今永嘉縣甌北鎮江北,是溫州歷史上第一次明確見之記載的行政建置。

閩越國(前202年建國)圍戰東甌國,東甌求救於漢,漢發兵解甌之圍。

西漢建元三年(前138),因懼閩越國復攻4萬人北移,東甌國除。建元六年(前135),閩越王的弟弟在東甌地建國,稱東越國地。

西漢元封元年(前110),東越國討南越叛亂敗大羅山,東越王被殺,東越國除。漢武帝下詔遷東越、閩越居民到江淮流域,閩越國除,大批遷移甌地荒35年後,西漢始元二年(前85),稱東甌鄉,東甌鄉含今溫州、麗水等地,歸回浦縣地,縣治在今黃岩,隸屬揚州會稽郡。

東漢建武六年(30),稱鄞縣東甌鄉地。東漢建武六年,回浦縣併入鄞縣後稱鄞縣回浦鄉。

東漢章和元年(87),析出回浦地,建章安縣,稱章安縣東甌鄉地。

東漢永和三年(138),析章安縣東甌鄉置永寧縣,遂為永寧縣地,隸屬會稽郡。東漢順帝時建永寧縣,是溫州歷史上單獨建縣的開始。縣治設甌江北岸的賢宰鄉(今永嘉縣羅浮境內)。

三國赤烏二年(239)至太平二年(257),劃分永寧縣疆土,設定羅陽縣(今瑞安)。太平二年析會稽郡東部章安、臨海、始平、永寧、松陽、羅陽等六縣另設臨海郡,隸屬揚州。寶鼎三年(268),改羅陽縣為安陽縣。西晉太康元年(280),改安陽縣為安固縣。

晉武帝太康四年(283),析安固南橫嶼船屯地置始陽縣(今為平陽、蒼南縣及泰順縣一部),這是平陽單獨建縣的開始。不久,“取橫嶼及橫江之義”,改名橫陽。

東晉太寧元年(323),析臨海郡溫橋嶺南的永寧(今永嘉、溫州市、樂清)、安固(今瑞安)、松陽(今麗水)、橫陽等四縣始置永嘉郡,屬揚州,郡治永寧縣(甌江北岸的賢宰鄉一帶),後徙甌江南岸,坐落在華蓋、松台兩山之間(即譙樓大街,今公安路正北)。公元374年,樂清從永寧縣分出為樂成縣,永嘉郡轄五縣。

隋朝開皇九年(589),廢永嘉郡,設立處州,改永寧縣為永嘉縣(永嘉意為水長而美),縣沿郡名,將橫陽併入安固縣,析松陽縣東鄉置括蒼縣,州治設在括蒼縣(今麗水)。隋朝文帝開皇12年,樂成縣、安固縣併入永嘉縣。改處州為括州。

隋朝大業三年(607),復稱永嘉郡,郡治仍在括蒼縣(今麗水)。

唐朝武德四年(621),又改永嘉郡為括州。武德五年(622),析括州置東嘉州,析永嘉縣復置樂成等四縣(析永嘉縣之楠溪、西溪兩鄉置永寧縣),自此與括(處)州分開,自成一州(隸屬括州總管府),領永嘉、安固、樂成、橫陽四縣。武德七年(624),樂成縣又併入永嘉縣。

唐朝貞觀元年(627)起,廢東嘉州,省橫陽入安固,以永嘉、安固二縣重隸括州。

唐朝上元二年(675),又將括州的永嘉、安固二縣分出,置溫州,州治永嘉。這就是“溫州”得名的開始。從此溫州與縉雲等括(處)州地分開,交界地青田反覆溫州處州。

唐武后載初元年(689),析永嘉縣復置樂成縣;大足元年(701),復析安固縣置橫陽縣。唐天復二年(902,一作天復三年),安固縣改瑞安縣。此瑞安市名由來。

五代天福四年(939),置溫州為靜海軍節度,屬吳越國。五代十國時,吳越王統轄全浙,橫陽既平,改名平陽,此今平陽縣名由來。後梁開平二年(908年),改樂成縣為樂清縣。此今樂清市名由來

北宋太平興國三年(978),稱溫州軍事州。

北宋政和七年(1117),溫州軍事州升為應道軍節度州。隸屬兩浙路應道軍。

南宋建炎三年(1129),稱溫州,州治設在今公安路(原市公安局所在地)。

南宋鹹淳元年(1265),改稱溫州府為瑞安府。元朝至元十三年(1276),兩浙東路改江淮行省,改瑞安府為溫州路。元貞元年(1295),以瑞安縣超五萬戶昇州。明洪武二年,降瑞安州為縣。

明朝洪武二年(1369)起,改溫州路為溫州府。府治仍在永嘉,府署移至宋推官廳舊址(今人民廣場)。明景泰三年(1452年)置泰順縣,割瑞安義翔鄉5都12里屬之。景泰帝以“國泰民安、人心歸順”之意賜名泰順,立治羅陽,隸浙江布政使司溫州府。成化12年(1476年),析樂清縣山門、玉環兩鄉6都地隸太平縣(今溫嶺市),屬台州府(今台州市),今洞頭縣當時屬玉環,隨歸台州府。

入清,仍稱溫州府,轄永嘉、樂清、瑞安、平陽、泰順五縣。

清朝雍正六年(1728),溫州府,增置玉環廳,屬浙江布政使司。浙江省設杭嘉湖、寧紹台、金溜嚴、溫處四道。省與府之間又有道。溫州府與處州府合置溫處道。

清朝宣統三年(1911),稱溫州軍政分府。機構設在今廣場路大院。

民國時期

民國元年(1912),廢軍政分府。隸浙江軍政府

民國三年(1914),稱甌海道。浙江省設錢塘、會稽、金華、甌海四道,甌海道轄溫州、處州二府,道尹公署駐永嘉縣。

民國十六年(1927),廢道,省轄縣。

民國二十一年(1932),稱第十縣政督察區,後改為第四特區。督察專員辦事處駐永嘉縣。

民國二十二年(1933),稱第三特區,後改為永嘉行政督察區。

民國二十三年(1934)起,稱第八行政督察區。

民國廿七年(1938),福建壽寧縣第一區轄地葛藤(繩)嶺、張家洋、卓家坑、東溪頭、雙港渡等村劃歸泰順,並分別在李家山上村橋頭、東溪頭、雙港渡三地樹立界碑,此後兩縣以東溪(今名壽泰溪)為界。

民國三十五年(1946)12月始逐步析瑞安、泰順、青田三縣邊區建縣,以明劉基諡號文成作為縣名。先1946年12月析瑞安西部大嶨、龍鳳、金樟、嶨口等10鄉置文成縣。1948年1月,泰順縣百丈區匯溪、兩岸兩鄉及翁山(舊榮城鄉)、白雲(舊新川鄉)兩鄉部分轄地劃歸新設定的文成縣,面積計180.5平方公里,今為文成縣匯溪、雙溪、稽洋、東龍、仰山、桂山鄉地。1948年7月1日,青田縣南田區的南田、西境.三陽、黃壇、岙里5鄉和萬源鄉一一部分劃給新建立的文成縣。

民國三十七年(1948),稱第五行政督察區。同年8月1日,永嘉縣的溫溪、貴岙、黃坦、霞師4個鄉和林福、界坑2鄉的一部分劃歸青田縣(也可說溫溪、石染、西岙3鄉劃給青田縣,後石染、西岙重歸永嘉,溫溪未還)。當時青田縣的面積為2779平方公里,劃入第五區。

民國三十八年(1949),5月7日,永嘉縣(含今溫州三區與永嘉縣)全境解放,建立溫州市軍事管制委員會。8月26日成立第五專區(機構設在今廣場路大院),並將永嘉城區從永嘉縣析出,以甌江為界,南置省轄溫州市(市級機構設在墨池坊),江北置雙溪縣(治岩頭鎮)。9月21日,雙溪縣復稱永嘉縣,移治楓林鎮,翌年6月遷治羅浮龍橋,12月21日遷治溫州市區九山,1950年5月,將原屬溫州市屬的梧埏、永強、三溪、藤橋4個鄉劃歸永嘉縣。1958年該4個鄉重歸溫州市,永嘉縣治遷至上塘鎮[58年永嘉縣遷治會議,初擬遷羅浮(今歐北),考慮到里溫州機構過近,而離北部山區遠,後選永嘉縣的中部上塘300畝地建縣治]。1961年,青田縣西岙、石染、上橫3鄉劃歸永嘉縣。

建國後

1952年起,溫州地區改第五專員公署為溫州區專員公署,後稱溫州專員公署,並有省直轄溫州市。玉環原三盤區(今洞頭)重獲解放(由溫州解放軍從國民軍手中解放),原鄉、鎮建制亦恢復。1953年5月,洞頭、大門兩個區19個鄉、鎮從玉環縣析出,建立洞頭縣。

1958年起,稱溫州專區。洞頭縣建制撤銷,歸入溫州玉環縣。1958年10月14日,文成縣併入瑞安縣。同年開始人民公社化,鄉區稱人民公社,村改建立生產大隊。1959年4月,玉環縣建制撤銷。原洞頭縣地劃歸溫州市,余皆併入溫嶺縣(今溫嶺市),從此玉環歸台州。青田縣自唐睿宗景雲二年(公元711年)置縣,原來隸屬處州,後屬溫州專區,1961年10月,青田縣的西岙、上橫2個公社劃給永嘉縣。1963年5月改屬麗水地區,從此青田歸麗水。1961年8月10日(檔案時間),文成縣從瑞安縣內析出。

1967年,稱溫州區軍事管制委員會。

1968年起,稱溫州地區革命委員會。

1978年,稱溫州地區。9月,溫州地區革命委員會改為行政公署。

1980年,稱溫州地區溫州市。4月,恢復溫州市為省轄市。

1981年起,稱溫州市。6月18日,經國務院批准,析平陽礬山鎮及靈溪、礬山、馬站、宜山、錢庫、金鄉、橋墩七區置蒼南縣,此今蒼南縣名由來。9月,經國務院批准,將溫州地區和溫州市合併,建立溫州市,實行市管縣體制,機構設在今廣場路大院。

1984年5月,溫州市被列為全國進一步對外開放14個港口城市之一。溫州市轄鹿城、龍灣、甌海3區,瑞安、樂清2市(縣級)和永嘉、洞頭、平陽、蒼南、文成、泰順6縣。

經國務院批准(國務院2001年7月7日國函〔2001〕84號批准)(2001年8月20日浙政發〔2001〕51號通知),溫州市從2001年8月21日起調整市轄區行政區劃:一、1.將甌海區的藤橋鎮、上戍鄉、臨江鎮、雙潮鄉、岙底鄉和梧埏鎮的劃龍橋村、上田村、魚鱗浹村、前網村劃歸鹿城區管轄;2.將龍灣區蒲州鎮的蒲州村和上蒲州村劃歸鹿城區管轄;3.將永嘉縣的七都鎮和橋下鎮的中央塗居委會劃歸鹿城區管轄。二、1.將甌海區的永中鎮、靈崑鎮、天河鎮、沙城鎮劃歸龍灣區管轄;2.將瑞安市塘下鎮的上塗、西一、中星、東門、埭頭、石坦、嶼門、邱宅、東溪、東成10個村委會和前岡、後岡2個居委會劃歸龍灣區管轄;3.龍灣區人民政府駐地由狀元鎮遷至永中鎮。三、1.將瑞安市的仙岩鎮、麗岙鎮劃歸甌海區管轄;2.甌海區人民政府駐地由景山街道遷至婁橋鎮。四、行政區劃調整後: 溫州市區的總面積由1082平方千米增至1187.9平方千米,總人口由119.23萬增至129.64萬。 鹿城區面積從104平方千米增到294.38平方千米,人口從51.68萬增到60.03萬。 龍灣區面積從61平方千米增到279.02平方千米,人口從8.93增到29.77萬。 甌海區面積從917平方千米減到614.5平方千米,人口從58.62萬減到37.84萬。

現狀

簡述:

溫州地區稱甌,括蒼山山脈民族。春秋屬越。越滅屬楚。楚亡屬秦。秦亡,先後建閩越國、東甌國,屬漢。東甌國4萬人遷江淮。閩越國分族建東越國。東越亡。閩越國與東越國大部分居民遷淮河。

留居甌地者繁衍,以東甌鄉屬回浦縣,揚州會稽郡,東甌鄉包扣今麗水、溫州、台州。治在黃岩。

人口增加,鄉發展為永寧縣(原始永嘉),治在永嘉,會稽郡分出臨海郡。

永寧縣即今溫州以及台州玉環和麗水部分,當永寧縣分出羅陽(原始瑞安),瑞安(稱安固)又分出橫陽(原始平陽),之後加上松陽(今麗水)組合用臨海郡分離,稱永嘉郡。治在永嘉。

永寧縣再分出樂成(原始樂清)

永嘉郡改為處州,治在麗水。

處州改為括州,治在麗水。把平陽併入瑞安,又把樂清和瑞安併入永嘉。

括州又改為永嘉郡,治在麗水。

把永嘉郡又改為括州,分出東嘉州。把麗水丟掉了。但東嘉州歸括州管。東嘉州治在永嘉,分出的永嘉郡再分為永嘉(永寧)、瑞安(安固)、平陽(橫陽)和樂清(樂成)。永嘉設了州府,分出兩個鄉稱永寧縣。

廢東嘉州,樂清又併入永嘉,平陽又平入瑞安,永嘉和瑞安歸屬括州。

永嘉和瑞安又從括州出來,成了溫州,又一次把麗水(括州)丟了。永嘉再分出樂清,瑞安再分出平陽。治在永嘉。後來治轉瑞安。

瑞安變州,和溫州平起。後從瑞安割出泰順,瑞安又變回溫州的縣。溫州府治在永嘉。樂清的玉環割給台州。溫州這時有永嘉、瑞安、平陽、樂清、泰順五縣。

玉環回到溫州,溫州與處州(麗水)合稱溫處道。治永嘉。

溫處道改稱甌海道,包括溫州和處州。治永嘉

廢道稱縣。組合縣建督察區。福建的幾個村歸入泰順。

割瑞安、泰順、青田三縣邊界成立文成縣。割永嘉溫溪、石染、西岙給青田。青田與溫州各縣同屬區。

永嘉解放,以甌江為界分永嘉為南北兩部。南建溫州市,北建雙溪縣,雙溪又改為永嘉。這裡溫州專署中有溫州市、永嘉、瑞安、平陽、樂清、泰順、文成、青田。

洞頭從玉環分出建縣,後又廢縣併入玉環一起割給台州。再洞頭又建縣從玉環分離出來歸入溫州。把玉環丟了。期間溫州把永強梧埏、永強、三溪、藤橋4鄉在永嘉放了8年。

後青田的石染、西岙、上橫歸永嘉,溫溪沒能回永嘉。2年後青田歸麗水,把青田丟了。期間文成縣併入瑞安又重新分出來。

平陽縣分出蒼南縣,溫州地區包括溫州市、永嘉縣、瑞安縣、樂清縣、平陽縣、泰順縣、文成縣、洞頭縣、蒼南縣(8縣一市)。

溫州地區和溫州市合併建溫州市。溫州市轄鹿城、龍灣、甌海3區,瑞安、樂清2市(原為縣,後先後建縣級市)和永嘉、洞頭、平陽、蒼南、文成、泰順6縣。(8縣3區)

溫州市區擴大,重新規劃,溫州三區都有變動,市政府區政府紛紛遷移。.將永嘉縣的七都鎮和橋下鎮的中央塗居委會劃歸鹿城區管轄;將瑞安市塘下鎮的上塗、西一、中星、東門、埭頭、石坦、嶼門、邱宅、東溪、東成10個村委會和前岡、後岡2個居委會劃歸龍灣區管轄;將瑞安市的仙岩鎮、麗岙鎮劃歸甌海區管轄。

未來規劃

未來規劃中,溫州市區繼續擴張。將永嘉、樂清、瑞安、洞頭四縣規劃併入溫州市區規劃中,將永嘉上甌區、樂清樂柳區、瑞安瑞雲區、洞頭島變半島成洞頭區,共同組建溫州大都市;龍螯區建中級城市;再建一系列小城市。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