欒城戲曲

絲弦旦角張二德,乳名二完德,欒城縣永安村人,絲弦舊劇班的著名旦角,藝名“唱不夠”。 他在舊絲弦戲班專攻旦角,在老藝人“黃霓旦”的傳導下,經過幾年的苦學,練就了一身嫻熟的技藝。 觀眾看張二德的戲如痴如迷,給他起了個藝名叫“唱不夠”。

欒城縣民間戲曲藝術有秧歌劇、羅羅腔、亂彈和絲弦等劇種。秧歌劇以欒城鎮白家不落營村白假子領班的戲班最為出名,羅羅腔以欒城鎮西董鋪、八里莊的班子較好。
舊社會農村文化落後,農民看不懂語句深奧、唱腔多變的劇種。秧歌、羅羅腔、亂彈等劇種的道白是方言、土語,唱腔單調,民眾聽得懂,看得清。再者秧歌、羅羅腔、亂彈劇演員人數少舞台簡單,也可就地演出,適合在農村演出。這些劇種為活躍舊中國的文化生活起了一定的作用,其功績不可低估。
新中國成立後,隨著經濟的發展、教育的普及,人們生活和文化水平的提高,廣播電視電影的普及,秧歌、羅羅腔、亂彈劇種已被淘汰了。而絲弦劇在上級文化部門領導和培育下,經過改進,仍是人們喜愛的劇種,在民間廣為流傳。演出過程中,也產生了一些著名的戲曲演員,其中絲弦丑角劉訓,原史劉振邦,藝名“嘮叨人”,欒城縣段家營人。他生在農家,長在農村,生活在人民民眾之中,有生活實踐,所以他在戲劇表演中帶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很受農民觀眾的歡迎。
劉訓自幼身小體弱。父親就把他送到絲弦舊戲班學唱戲。由於他身段苗條瘦小,著名老藝人“三拔調”教他唱旦角,後改為丑角。劉訓聰明好學,有扮演丑角的天才,在師傅的指教下進步很快。他以不懈的努力塑造觀眾所喜愛的丑角人物形象,常常宴思苦想,徹夜不眠,集眾家名醜的表演技藝於自身。他的表演隨意、自然、技巧嫻熟、起伏跌宕;他的嗓聲宏亮,音域寬厚,吐字,發間清晰真切;他的唱、白、幽默、詼諧,妙語連珠。總之,他在舞台上的一舉一動、一哭一笑、一打一鬧、一抬腿、一哈腰、一咧嘴、一扭臉、一轉身、一個手勢、一個鬼臉,都滑稽得引人發笑,常常使觀眾笑得前仰後合,眼淚鼻剃都笑了出來。
劉訓平常日子也愛與人們開玩笑、說笑話,逗得大夥合不上嘴,可他卻一本正經地一板一眼地說個沒完沒了。因此,大夥給他起了個號“嘮叨人”。
劉訓所在的絲弦戲經常在欒城、獲鹿、藁城、元氏、趙縣等農村中演出,所以“嘮叨人”劉訓是鄰近縣農村中婦孺皆知的演員。他所扮演的戲劇丑角有老有少,有男有女,個個都刻畫得入木三分,如他在《丁僧掃雪》一劇中扮演候氏,把個陰險毒辣、嘴刁手狠、愛財如命的刁婆子表現得淋離盡致,惟妙惟肖,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劉訓於1980年與世長辭,但他的戲劇藝術形象仍然活在人民民眾之中。
絲弦旦角張二德,乳名二完德,欒城縣永安村人,絲弦舊劇班的著名旦角,藝名“唱不夠”。
張二德九歲時到舊絲弦戲學戲。他在舊絲弦戲班專攻旦角,在老藝人“黃霓旦”的傳導下,經過幾年的苦學,練就了一身嫻熟的技藝。他的表演聲情俱佳,十六剛出師登台,就在附近各縣小有名氣。他的《小二姐做夢》、《拉相公》、《跑沙灘》等劇目是拿手好戲,在欒城和鄰縣農村中流傳很廣,久盛不衰,百看不厭。當時許多地方流傳著:
“拆了房子賣掉木料賣了磚,也得看看張二德的《跑沙灘》。”“為了看《小二姐做夢》,高梁、穀子忘了種”等說法。他在元氏、獲鹿等縣山區的演出時,有的民眾晚上爬山越嶺跑十多里路,也要去看他的演出。還有的戲迷背著乾糧跟著張二德戲班打轉轉。甲村唱三天、他們看三天,乙村唱五日,他們看五日。張二德發現這樣的觀眾,有時只好管吃管喝,再三勸他們回去。
張二德二十五、六歲上,除扮演花旦、彩旦的角色外,還扮演青衣,三十歲後又兼演老旦。這時的張二德在表演藝術上已經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他在喜劇《西瓜會》中飾程夫人,一邊唱著花腔做著“倒推車”的表演,一邊做切瓜、吃瓜、吐瓜籽的動作。真是聲、情、作、唱,生活與藝術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妙趣橫生,恰到好處,博得觀眾陣陣喝彩和掌聲。觀眾看張二德的戲如痴如迷,給他起了個藝名叫“唱不夠”。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