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生於20世紀70年代的權衡理論認為:企業存在一個最優資本結構點,且資本結構最優點即為企業價值最大化點。制約企業無限追求免稅優惠或負債最大值的關鍵因素是由債務上升而形成的企業風險和費用。企業債務的增加使企業陷入財務危機,甚至破產的可能性也增加,隨著企業債務的增加而提高的風險和各種費用會增加企業的額外成本,從而降低市場價值。因此,企業最佳融資結構應當是在負債價值最大化和債務上升帶來的財務危機成本及代理成本之間選擇最適點。如圖2.1所示:
企業價值
無負債時企業價值
負債比率
D1 D2
圖2.1企業價值與資本結構圖
據上圖分析:當負債比率未超過D1點時,破產成本不明顯;當負債比率達到 D1點時,破產成本開始變得重要,負債利息抵稅利益開始被破產成本所抵消;當負債比率達到D2點時,邊際利息抵稅利益恰好與邊際破產成本相等,企業價值最大,達到最佳資本結構;當負債比率超過D2點後,破產成本大於負債利息抵稅利益,導致企業價值下降 。一個獨立的企業存在著達到企業價值最大的最優資本結構,該資本結構存在於負債的節稅利益與破產成本和代理成本相互平衡的點上。換言之,正是這些約束條件 (其中最重要的是破產機制)致使企業不可能實現10095的債權融資結構,理想的債務與股權比率就是稅前付息的好處與破產和代理成本之間的平衡。這一理論也可以說是對MM理論的再修正,從而更接近實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