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橫板削球可以說是世界乒壇中最古老的一種打法,在中國桌球歷史上更是一支奇葩,中國隊培養的削球曾一度有“秘密武器”之稱,像我們熟悉的張燮林、梁戈亮、陸元盛、黃亮、陳新華、丁松等都曾在世界大賽上為中國隊立下汗馬功勞。
發展
由於進攻技術的日新月異,現代削球僅靠穩削死守已難以立足,而應堅持“轉、穩、低、變、攻”的技術風格——
·轉:以加轉為基礎,用轉與不轉的交替變化牽制和擾亂對方,從而爭取主動甚至直接得分;
·穩:特別是提高削接對方連續拉沖的弧圈的穩定性,減少削球中的無謂失誤,這是削球的基本功;
·低:只有儘量壓低削球的弧線,才能降低對方進攻的質量,減少被直接衝殺的可能;
·變:不僅有鏇轉變化,還要有落點、節奏等變化,以求變中取勝;
·攻:加強主動進攻尤其是反拉的能力,並使進攻與削球結合得更緊密,是現代削球的主要得分手段。
代表人物
根據進攻的比重,橫拍削球可以分為削中反攻和攻削結合兩大類,後者進攻的比例更高,代表人物有丁松、朱世赫(韓國)等,前者的代表人物如松下浩二(日本)。在近十年的世界乒壇上,丁松的削球可以說把橫拍削球帶到了一個新的高度:除去常規的削中求變外,丁松的側身正手發轉不轉搶攻的能力堪稱一絕;此外,傳統的削球都是以攻打為主要的反攻方式,而丁松卻有一手高質量的削中反拉,為削球的反攻手段注入了弧圈球時代的新鮮血液。朱世赫在反攻的手段上更進一步,不僅能夠削中反拉,還能連續反拉,甚至敢於同進攻型選手形成中遠台正手對拉,但他的發球搶攻不及丁松,反手也缺少相應的攻防轉換手段。因此,儘管他在2003年巴黎世乒賽中破天荒地闖進了男單決賽,但最終未能問鼎,而且在中國的桌球超級聯賽中屢次負於已過30歲的丁松,始終未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世界第一削球。遺憾的是,丁松之後,效仿他的青少年選手往往沒能處理好削與攻的結合關係,造成削球功底不紮實,進攻也失去了前提,以致橫拍削球後繼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