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山殿

橫山殿,即靈源積慶侯廟,位於蘭谿市蘭江街道蘭陰山東麓,是為紀念先賢徐燦而建,迄今已有1500餘年歷史。

人物簡歷

徐燦,建州刺史,為官清正廉明,為人剛正不阿,平生盡做善事,頗得民眾愛戴。據《光緒蘭溪縣誌》記載,南朝劉宋泰始二年(466年),徐燦攜夫人宓氏在赴任途中,在橫山潭遇風覆舟而亡。

歷史沿革

民眾念其恩情和官德,將其安葬於橫山東麓,是歲時和年豐,民眾為其建廟,塑像供奉,香火鼎盛。宋徽宗宣和辛丑年(1121年),朝廷敕封徐燦為“積慶侯”,重新建廟,因所建之處有靈源玄泉井,便定名為“靈源積慶侯廟”。明太祖時,稔聞靈跡丕著,敕封為“目在大帝”。其間,橫山殿屢廢屢修,至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橫山殿再次擴建,石木結構,廟貌威雄。

橫山殿現存正殿建築系清同治六年(1867年)重建,背山面江,占地面積185平方米。歇山頂,翼角起翹。面闊三開間。通面闊15.9米,通進深10.9米。明次間梁架皆為五架梁帶前後雙步廊,匾尺梁造。用青石訛角方柱, 形柱礎。明間後金柱間上置一橫匾“我澤如春”。前檐柱嵌有楹聯“日有千舟競發,夜照萬戶明燈”。明正德年間,南京禮部右侍郎、國子監祭酒章懋曾在橫山殿主持編纂蘭溪第一部縣誌明正德《蘭溪縣誌》。1927年縣農民協會曾在此集會。1940年,中共金衢特委在此秘密舉辦青年婦女培訓班。蘭谿市政府於1985年6月公布其為蘭溪第一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並劃定保護範圍:以橫山殿正殿牆界為準,東至台階腳前5米,南至衢江邊山腳,西至殿後30米,北向外延伸30米。劃定建設控制地帶:東至蘭江邊,南至衢江邊,西至後山頂,北再向外延伸100米。
解放後,橫山殿一度冷落衰敗。改革開放後,宗教政策得到了落實。1985年,蘭谿市人大常委會、蘭谿市政協常委會視察橫山殿,一致認為橫山殿是蘭溪歷史名殿,有較高的歷史與文物價值,建議進行恢復保護。同年,市財政撥款6.5萬元,由蘭谿市文物管理委員會負責“恢復歷史原貌”的修繕。1992年春,在賢達善信隨緣樂助下,塑了橫山大帝徐燦像及四員文武將,1993年秋,舉行了開光大典。
之後,又陸續立塑了武曲星關聖帝、送子娘娘宓氏金身;復建了觀音閣,供奉慈航普渡觀音菩薩、滴水觀音和彌勒菩薩;建造了廂房、廚房。
1997年,在蘭溪舉辦中國首屆彩船節期間,橫山殿現有的五社賢達信士在殿里共商善事,決定自1998年元宵節起,恢復由各社輪流值大年,開展祭祀“橫山大帝”的傳統佛事活動。
2000年,在眾賢達和信士捐助下,復鑄造了一口佛鐘和一隻神鼓,並舉辦了喜迎“千禧祝福”撞鐘擊鼓活動,108響渾厚的鐘聲,響徹雲霄,仿佛在告慰先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