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伊凡·謝爾蓋耶維奇·屠格涅夫(俄語:Иван Сергеевич Тургенев;英語:Ivan Sergeevich Turgenev,公曆1818年11月9日-1883年9月3日,合儒略曆1818年10月28日-1883年8月22日)俄國現實主義小說家、詩人和劇作家。他的作品多而精,適合廣大人群的喜愛。
代表作:
長篇小說
《獵人日記》(1847—1852)
《羅亭》(1856)
《阿霞》(1858)
《貴族之家》(1859)
《前夜》(1860)
《父與子》(1862)
《煙》(1867)
中短篇小說
《初戀》(1860)
《春潮》〔1872〕
《普寧和巴布林》(1874)
課文內容
在秋天,早晨嚴寒而白天明朗微寒的日子裡,那時候白樺樹仿佛神話里的樹木一般全部做金黃色,優美地顯出在淡藍色的天空中;那時候低斜的太陽照在身上不再感到溫暖,但是比夏天的太陽更加光輝燦爛;小小的白楊樹林全部光明透徹,仿佛它認為光禿禿地站著是愉快而輕鬆的;霜花還在山谷底上發白,清風徐徐地吹動,追趕著捲曲的落葉;那時候河裡歡騰地奔流著青色的波浪,一起一伏地載送著逍遙自在的鵝和鴨;遠處有一座半掩著柳樹的磨坊軋軋地響著,鴿子在它的上空迅速地盤著圈子,在明亮的空氣中斑斑駁駁地閃耀著。
夏天的煙霧瀰漫的日子也很美好,雖然獵人不喜歡這種日子。在這些日子裡不能打槍,因為鳥兒從你的腳邊拍翅飛起,立刻消失在白茫茫的凝滯的煙霧中了。然而四周多么靜寂,靜寂得難於形容!一切都覺醒了,然而一切都默不作聲。你經過一棵樹旁邊,它一動也不動,正在悠然自得。通過均勻地散布在空氣中的薄霧,在你前面顯出一片長長的黑影。你以為這是近處的樹林;你走過去,這樹林就變成了長在田界上的一排高高的苦艾。在你的上空,在你的四周,到處都是霧。可是這時候風輕輕地吹出了,一塊淡藍色的天空通過了稀薄如煙的霧氣而顯現出來,金黃色的陽光突然侵入,照射成一條長長的光帶,落到田野上,鑽進樹林裡,——接著,一切又都被遮蔽起來。這鬥爭繼續了很久;但是光明終於勝利,被太陽照暖了的最後一陣陣煙霧時而凝集起來,鋪展得平平的,時而盤旋繚繞,消失在發著柔和的光輝的蔚藍色的高空中,這一天就變成壯麗無比的晴明天氣了。
現在你要出發到遠離莊園的草原上去行獵了。你的車子在鄉間土道上行駛了大約十俄里,終於來到了大道上。你經過無數的貨車旁邊,經過幾家大門敞開的旅店旁邊,望見裡面有一口井,屋檐下還有茶炊吱吱地沸騰著;你的車子從一個村莊開到另一個村莊,穿過一望無際的原野,沿著綠色的大麻田,長久地行駛著。喜鵲從一棵柳樹飛到另一棵柳樹;農婦們手裡拿著長長的草耙,正在田野里慢慢地走;一個行路人穿著一件破舊的土布外套,肩上背著一隻行囊,拖著疲勞的步子行走著;地主家的笨重的轎形馬車上套著六匹高大而疲乏的馬,向你迎面而來。車窗里露出墊子的角;一個穿大衣的侍僕扶著繩子,橫著身子,坐在馬車後面的腳蹬上的一隻蒲包上,泥污一直濺到眉毛上。現在你來到了一個小縣城裡,這裡有木造的歪斜的小屋子、無窮盡的柵欄、不住人的石造商店、深谷上的古老的橋。再走遠去,再走遠去!來到了草原地帶。你從山上眺望,風景多么好!一個個全部耕種過的圓圓低低的丘陵,像巨浪一般起伏著;長滿灌木叢的溪谷蜿蜒在丘陵中間;一片片小小的叢林像橢圓形的島嶼一般散布著;狹窄的小徑從一個村莊通到另一個村莊;各處有白色的禮拜堂;柳叢中間透出一條亮閃閃的小河,有四個地方築著堤壩;遠處原野中有一行野雁並列地站著;在一個小池塘上,有一所古老的地主邸宅,附有一些雜用房屋、一個果園和一個打穀場。然而你的車子繼續向前行駛。丘陵越來越小了,樹木幾乎看不見了。終於,你來到了一片茫無際涯的草原上!
在冬天的日子里,你在高高的雪堆上追逐兔子,呼吸嚴寒刺骨的空氣,柔軟的雪的耀目而細碎的閃光,使你的眼睛不由自主地要眯攏來,你欣賞著紅橙橙的樹林上面的青天,這一切多么可愛啊!在早春的日子裡,當四周一切都發出閃光而逐漸崩裂的時候,通過融解的雪的濃重的水氣,已經聞得出溫暖的土地的氣息;在雪融化了的地方,在斜射的太陽光底下,雲雀天真爛漫地歌唱著,急流發出愉快的喧譁聲和咆哮聲,從一個溪谷奔向另一個溪谷。
但是現在應該結束了。我正好又講到了春天:在春天容易別離,在春天,幸福的人也會被吸引到遠方去。再見了,我的讀者,祝您永遠如意稱心。
教學構想
語文版七年級上的《樹林和草原》是俄國作家屠格涅夫《獵人筆記》的最後一篇。作家以極富表現力的語言,生動地描繪了俄羅斯草原獨特的夏日風光。屠格涅夫擅長描寫自然風景,他筆下的景物總是在樸實的描寫中散發出濃郁的詩意,給人無窮的遐想和美的享受!托爾斯泰稱讚說:“兩三筆一句,大自然就發出芬芳的氣息。”教學本文,可設計幾個開放性的問題引導學生帶著原有的知識和體驗與文本親密接觸,與作者對話,通過反覆閱讀、對話,來品味賞析文章的語言;從而體會作者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熱愛自由的思想感情;最後組織學生共同探討作家是如何使筆下的景物鮮活起來的。讓學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根據此思路,我設計了“初識文本,談原初體驗——再識文本,談個性體驗——深入文本,凸現作者——透過文本,直面作者——拓展延伸,讀寫結合”的教學思路。
教學嘗試
一、初識文本,談原初體驗。
師 :作家楊朔說過:“好的散文就是一首詩。”優美的散文會讓我們心動,令我們陶醉。請大家自由朗讀課文,用心品味美麗的語言,說說:初讀此文,你讀出了什麼?
(學生自由朗讀五分鐘後,思維開始活躍起來。)
生1:我只想說一個字“美”!
生2:我覺得俄羅斯草原的景物實在太神奇了!
生3:讀了這篇文章,我覺得作者筆下的灌木叢非常奇特。
生4:這篇文章,作者用了第二人稱來寫。我覺得這很棒!作者仿佛是一個導遊,我們讀者仿佛是一群遊客。在他的帶領,解說下,我們走進俄羅斯草原,領略到了俄羅斯草原獨特的美妙風光!讀完全文,我們好象真的到了俄羅斯草原,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非常親切!
生5:我覺得作者筆下的俄羅斯草原有一種神秘的美感。因為在那裡一會兒是火辣辣的天氣,一會兒就雷電交加,風雨迷茫!讓人措手不及。
師 :這種時晴時雨的夏季天氣,你能用一句詩來形容嗎?
生6: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情(晴)卻有情(晴)。
生7:我覺得也可以用一句民諺來形容:六月的天,娃娃的臉——說變就變。
…… ……
這是學生與文本的第一次親密接觸,要給足學生閱讀體驗的時間。讓學生接近文本,充分自由地去接近作者的心靈,和文本進行直接對話。學生的初步感知和理解會出現參差不齊的情況:有的比較到位,有的可能不著邊際。但最主要的是讓學生邁出第一步做到敢說會說。學生有了邁出第一步的勇氣,他們便有了一種參與的趨向,並使之在後面的活動中始終處於一種積極狀態。
二、再識文本,談個性體驗
師 :剛才我們新認識了一位朋友《樹林和草原》,大家都談了對她的初步印象,大家願意再走近看看她嗎?
生(異口同聲、興致勃勃地):願意
師 :《樹林和草原》這篇散文描寫了俄羅斯草原上從黎明到夜幕降臨之後的美麗的景色,可以說在屠格涅夫的筆下,每個時間段都是那么地吸引人。當然“一千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那么就請大家說說,你最喜歡哪個時間段的景色吧?
生1:我最喜歡夜幕降臨的時候。因為那時“月亮正在升起”,村子裡燈火閃爍,景色一定非常迷人!作者寫道:“隔著窗子你可以看到鋪著白桌布的餐桌、燃燒著的蠟燭、晚餐……”讀到這裡,我仿佛回到了自己的家,感到十分溫馨!夜幕降臨,給人一種寧靜、安詳、和平的感覺。
生2:我最喜歡黎明時候的景色。因為那時的空氣最清新,而且孕育著勃勃生機。俗話說得好:“一年之計在於春,一日之計在於晨”。
生3:我最喜歡太陽越升越高之後。因為這段時間是最富有夏天的個性的。我們都知道,夏天是非常炎熱的。在作者的筆下,就充分渲染了這種炎熱。如:“靜止的空氣中發散出火辣辣的熱氣”;“你對面的叢林曬得火辣辣的,在陽光底下仿佛顏色發黃了”。我們知道:夏天的炎熱之後必定跟隨著雷陣雨。這就是夏天的另一個個性。雷陣雨過後,一掃先前的酷暑,使人感到清爽!作者寫道:“暴風雨過去了;你走出來。我的天啊,四周一切多么愉快地閃耀著亮光,空氣多么新鮮、清爽,草莓和蘑菇多么芬芳!……”。看到這裡,我仿佛置身其中,呼吸著夏日雨後清新芬芳的空氣!
生4:我最喜歡黃昏來臨了的時候。因為每天的這個時候,勞作了一天的人們踏著落日的餘輝,紛紛走在回家的路上,使人感受到了勞作一天后的充實!而且這個時候的景色是非常迷人的:先是“晚霞像火焰一樣燃燒”,“空氣似乎特別清澈,像玻璃一樣”。接著“鮮紅的光輝”在各種景物上投下的影子越拉越長,直至終於消失,然後星星在“落日的火海里發出顫抖的閃光來”……最後,“夜幕降臨了”。這個時間段持續的時間比較短,而景色的變換卻非常快,我覺得作者筆下的大自然實在是神奇了!讀了這段文字,不禁使我想起了“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的詩句。
生5:是的,“最美不過夕陽紅。”夕陽很美,卻一如曇花一現。
師 :“最美不過夕陽紅。”這好像是一首歌的歌詞,是嗎?
生6:是的,是中央電視台《夕陽紅》節目的主題歌。
師 :你能唱唱嗎?
生7:(不好意思地)我唱得不好。
眾生:唱吧,唱吧。
生8唱:最美不過夕陽紅,溫馨又從容。夕陽是晚開的花,夕陽是陳年的酒。夕陽是遲到的愛,夕陽是未了的愛。多少情愛化作一片夕陽紅……
師生鼓掌!
讓學生帶著他們原有的知識和生活體驗,再次和文本進行對話,形成自己個性化的審美體驗和獨特感受。
師 :剛才大家都根據自己的體驗,說了自己喜歡的時間段的景色。說得都很精彩!從黎明到夜幕降臨,俄羅斯草原景色變化萬千,各有情趣!可謂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
那么如果要給文章配樂,你會選取怎樣的一段音樂呢?
生1:歡快的,活潑的。
生2:舒緩的優美的輕音樂。
生3:我覺得所配的這段音樂應該和天氣的變化相應和。比如“黎明的時候”應該舒緩一些,優美一些,使人感覺身心舒暢!“太陽越升越高”以後,音樂要隨著天氣的逐漸炎熱而加快節奏,給人一種“火辣辣”的感覺。酷暑難當的時候,音樂也應該表現一種煩躁、難耐的情緒!而當暴風雨來臨這一段應該是整段音樂的高潮:先是“風突然吹來,又急馳而去”;雷聲轟鳴;烏雲翻滾。這是暴風雨的前奏。接著,滂沱大雨從天而降,痛快淋漓地敲打在人的身上。人們飛速地奔跑,躲雨!……我覺得音樂都應有所表現。暴風雨過後的音樂,應該是舒緩的,優美的,可愛的,溫馨的……
生(情不自禁):鼓掌
師 :我聽得都快入迷了!你對語言文字,對音樂都有著強烈的感覺。實在太精彩了!
讓我們抓住這些感覺,選擇自己喜歡的段落,讀一讀!
三:深入文本,凸現作者
師:托爾斯泰稱屠格涅夫說:“兩三筆一句,大自然就發出芬芳的氣息。”請你找出你最有感受,或認為最精彩的句子?並說說理由。請從語言的角度加以品味賞析!
我們男女生來比一比,看看誰對語言的感受能力更棒!好不好?
生(興奮,躍躍欲試):好!
生1:我覺得“過多的芬芳之氣使得你頭暈目眩”一句中“頭暈目眩”,這個詞非常精彩。它形象地寫出了早起散步的人們沉浸並陶醉於濃郁的芳香之中。從而誇張地寫出了“蕎麥和三葉草的甘香”之濃烈,沁人心脾!
生2:我喜歡“晚霞像火焰一般燃燒,遮掩了半個天空。”這句話中的“燃燒”“遮掩”這兩個詞富有動感。整句話運用擬人和比喻的修辭方法,為我們描繪了一幅美麗的富有動感的黃昏夕陽圖。
生3:我喜歡這句:“它的前沿像衣袖一般伸展開來,像穹隆似的籠罩著。”這裡作者用了比喻的修辭方法,形象地寫出了烏雲在不斷擴大的情景。
生4:我覺得:“泉水上面,一棵橡樹貪婪地伸開它那掌形的枝葉;銀色的大水泡搖搖擺擺地從長滿細緻柔滑的青苔的水底升起。”這句話中的“貪婪”“搖搖擺擺”這兩個詞,用得很精彩!“貪婪”本是一個貶義詞,似乎是講一個人貪得無厭,不知滿足。在這裡,作者用了擬人的修辭方法,用“貪婪”修飾“伸開”形象地寫出了橡樹貪得無厭,不知滿足地生長,即寫出了這棵橡樹長得非常茂盛;同時也寫出了這棵橡樹所處的絕佳位置,它是在泉水的上面。這也是它能夠這般“貪婪”,長得如此茂盛的原因!“搖搖擺擺”一詞,則十分生動地寫出了大水泡從泉眼裡湧出來的情景。讀到這裡,我們似乎看到了可愛至極的大水泡。
…… ……
師 :想不到大家的品讀都這么精彩,男生女生真是難分高下,可謂旗鼓相當!我想屠格涅夫聽到這些一定很高興,因為他在中國竟然會遇到這么多的活潑可愛少年知音!
生(開心地):笑
在課堂對話教學中,注意發揮學生的創造性潛能,採取競爭性體制,讓學生享受成功體驗,使整個對話教學過程在學生自我推進意識中得到完善,促使他們主動參與教學過程。
四、透過文本,直面作者
師 :不知大家有沒有這樣的經歷:有時覺得眼前的景很美,就比如說我們的校園吧,但當我們把它寫下來,卻連自己都感覺不到美。那為什麼屠格涅夫卻能寫得如此逼真,引人入勝呢?讓我們大家一起來探討一下吧!
生1:我覺得是因為屠格涅夫能抓住景物的特徵進行描寫,而且還抓住了不同時間段不同景色的特點。
生2:我想是因為屠格涅夫善於觀察吧。他有一雙善於發現的眼睛,因此他才有獨特的視角和感受。
生3:在觀察的時候,可以說他是全身心地投入的。因為從文章中可以看出他觀察的時候可以說是動用了所有的感官:觸覺、視覺、味覺、聽覺、還有嗅覺。
師:有道理,只有認真仔細地觀察事物,才能準確生動地反映事物。
生4:我覺得屠格涅夫之所以能寫出如此優美的散文,還因為他善於錘鍊語言,擅長描寫。比如剛才同學提到的“貪婪”,“搖搖擺擺”等詞語都用得非常準確!
生5:在這篇文章中,作者運用了多種修辭方法:比喻、擬人、誇張、排比、設問、反問等等,從而使文章的語言生動形象,引人入勝。
…… ……
師:老師把剛才大家說的概括起來就是:認真觀察,善於發現,長於描寫。大家再想想,要把景物寫美寫活,光靠這些夠了嗎?
生5:我想是不是因為作者在寫作中投入了自己的感情?也就是寓情於景。從字裡行間我們發現,作者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熱愛自由的思想感情,可說是無處不在。景物是死的,只有投入人的思想感情,它才是活的。
師 :我同意。我們說:屠格涅夫對自然景色的描寫不是冷漠的,純客觀的,而是融入了主觀的情感。“情”可以說是這篇散文的“神”和“魂”。可見,一切景語皆情語!“楊柳岸曉風殘月”使人感到寧靜;“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則激人豪放;“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層層楚天闊”則引人感傷;“山舞銀蛇,原弛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則促人奮起!千姿百態的自然美,給人以多方面的感染與薰陶。我們只有用心去體會,才會賦予自然景物鮮活的生命與無窮的魅力!比如說同是“花”這種景物:杜甫就曾寫下了“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黃四娘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思想感情截然不同的詩句。由於作者的心境不同,所寄寓的思想感情也就不同,於是同一種景物也就有了不同的情素!因此,我們在寫作時,僅僅做到認真觀察、善於發現、長於描寫是不夠的,最重要的是要用心去體會,用心去寫作!
這一環節在品味文章精彩的語言之後,意在讓學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讓他們透過文本,直接和作者對話。讀寫結合,了解寫景抒情類散文的一般寫法。
五、拓展延伸,讀寫結合
出示《烈日暴雨下的祥子》第二自然段,作比較閱讀。
1、比較兩文修辭方法,描寫角度,蘊涵的感情有何不同。
2、如果配樂應該選取怎樣的樂曲?為什麼?
1、選取生活中的景物,寫一段寓情於景的文字。要求用上幾種修辭方法,從不同角度(感官)進行描寫。
2、課外選讀有關寫景的散文,要求其中一篇是俄國作家的作品。
教後有感:
課上,學生思維的火花不斷閃現,可謂神思飛揚。精彩富有個性的回答比比皆是,氣氛相當活躍。細細品味,我認為這都應歸功於“對話”。
首先,“對話”讓文本和作者從幕後走到台前。縱觀這節課,我們不難發現課堂上除了學生和教師外,還有第三者的存在。這個第三者就是文本《樹林和草原》以及隱藏在文本內的作者屠格涅夫。而且這第三者不止一個,而是33個。因為課堂上共有33個人(包括32個學生和一個教師)而每個人閱讀文本《樹林和草原》的體驗和感受都不盡相同。正所謂:“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譬如第二個問題:談談自己最喜歡文本中哪個時間段的景色。同學們有的說喜歡黎明時的景色,有的說喜歡黃昏時的景色,有的說喜歡太陽越升越高時,也有的說喜歡夜幕降臨時的景色……他們根據自己獨特的生活體驗和閱讀審美體驗,說出自己眼中、心中《樹林和草原》最美的景色。而且闡述喜歡的理由,也各不相同,極富個性。經過同學們與文本心與心的充分交流,《樹林和草原》煥發出全新的生命力,使原本“躺著”的,“死”的,平面的文字變成“站著”的,“跳著”的,甚至是“跑著”的“活”的立體的文字。正是學生與文本的“對話”,使文本和作者從幕後走到台前,成為一個獨立的活生生的“人”。在這堂課上,33個文本,和33個人形成了教師、學生、文本之間三維立體式的對話,並構成持續互動作用的動態的、生長性的“生態系統”。
其次,“對話”改變以往重知識的傳授為知識的生成。學生成為了真正意義上的學習者。他們帶著原有的知識和生活的體驗直接與文本進行對話,充分自由地去接近作者的心靈,觸摸作者的思想和情感世界。從而獲得對文本的個性化理解和解構。然後把自己個性化的感受和體驗和其他同學、老師交流。在與老師、其他同學的對話的過程中,來自他人的信息為自己所吸收,自己既有的知識被他人的視點所喚醒和激活,各自生成自己的認識與知識。整個對話過程充滿創造色彩。
我還發現,“對話”改變了師生在課堂上的地位。在這節課上,我——教師不再是一個說一不二的絕對權威,學生也不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唯師獨尊的沒什麼個性的學生了。我從傳統意義上的“授道、傳業”者變成了一個組織者,把課堂真正地還給了學生。學生在課堂上成了一個有主見的人,一個有自尊的人,一個有個性的人,一個大寫的人。
那么在實際教學中,應怎樣有效地組織對話教學呢?通過這次教學嘗試,我認為“對話教學”的核心是問題,沒有問題就沒有對話。
對話式教學的問題不應是簡單的認知性或其他思維含量或智力價值不高的是非問題,而是能啟發和促進學生積極思考,給學生以廣闊的思維空間的有很大的自由度的開放性問題。案例中的四個問題都是自由度很大的話題式的問題。學生完全可以根據自己的閱讀體驗自由開放地回答。譬如案例中的第一個問題是讓學生談談讀了文本後的原初體驗。可以說這個問題的設定是沒有任何限制的,它的回答完全是全自由,全開放的。學生初讀文本後,可以談感受到的東西,欣賞到的東西,聯想到的東西,甚至是有疑問的地方;也可以從語言上,結構上,內容上,寫法上等不同方面不同角度談;談的時候可以是一個字,一句話,也可以是整段的話……可以說這是一個全自由開放的問題。學生怎么回答,從哪個角度,哪個方面回答?完全取決於學生原有的知識和生活體驗與文本的對話後,生成的新的個性化的閱讀體驗。
除此以外,問題的設計要有一定的層次。案例中的四個問題由表及里,層層深入地引導學生與文本進行了一次又一次的親密接觸,形成螺旋形的對話。第一次與文本對話,就好比初到一個地方,談的是對它的初步印象(個性化的原初體驗);第二次與文本對話,就好比你選擇了這個地方的一個最吸引你的景點,欣賞它美麗的景色(個性化的感受文本內容);第三次與文本對話,就好比你流連於青山綠水之間,品評令你心動的圖景(個性化地品味語言);第四次與文本對話,就好比你和其他遊客一起討論為什麼這裡的景色會如此美麗(帶著個性化的思考,共同探討景觀美,語言美,情感美的原因)?
另外,在問題提出以後,一定要留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和文本進行對話。否則,黑色的精靈(文本)和她的締造者(作者)是不會從幕後走到台前來和我們對話的。只有學生和老師熱情地不遺餘力地“千呼萬喚”,她才會“始出來”。當她那神秘的面紗被撩開後,我們會發現一個嶄新的世界,會帶給我們意想不到的驚喜!讓我們記住:對話首先是學生與文本的對話,然後才是師與生,生與生之間的充分交流。
同名詩歌
漸漸地牽引他向後方:
回到幽暗的花園裡,回到村子裡,
那裡的菩提樹高大而陰涼,
鈴蘭花發出貞潔的芬芳,
那裡有團團的楊柳成行,
從堤畔垂垂地掛在水上,
那裡有繁茂的橡樹生在在膏腴的田地上,
那裡的大麻和蕁麻發出馨香……
到那地方,到那地方,到那遼闊的原野上,
那裡的土地黑沉沉的像天鵝絨一樣,
那裡的黑麥到處在望,
靜靜地泛著柔軟的波浪。
從一團團明淨的白雲中央,
照射出沉重的、金黃色的陽光。
那是個好地方……
――節自待焚的詩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