樟村[浙江省松陽縣樟溪鄉轄村]

樟村位於樟溪鄉政府駐地東南0.7公里處。此村附近原來樟樹多多,樟蔭匝地,故取樟起名樟村。民國二十三年為樟溪鄉公所駐地。村中有141戶,532人,李姓居多,還有周、盧、吳、葉等姓。據村中李姓、盧姓、吳姓宗譜載:李標昌一支祖籍福建永定湖坑,清康熙年間遷居樟村;盧增友一支祖籍福建永定,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經商樟村而居,其弟盧友朝後隨兄居於此;吳朝養一支祖籍江西石城,清康熙初年攜四子遷居樟村、崗頭坑。

歷史沿革

樟村一帶現在還保存著祖傳下來的古老的“居家拳”、“南拳”,活躍著一支擁有50餘人的民間拳術表演隊。據村中老人說,上世紀五十年代村中還保存著一把重93公斤、長1.9米的大刀,平時搬運需要兩個壯漢。出現了廖永達、周金厚等著名拳師。廖永達80多歲時曾回憶,他年輕時玩大刀無人能及,在一次表演時,他站在凳子上,將93公斤重的大刀玩得跟扁擔一般,自此名聲大振。廖永達說,舞大刀主要有四個動作:開四門、盤腰、大背花和手托雙花,厲害得人能站在3張板凳搭的台上將刀舞得滴水不漏。村裡的長者告訴大家,原先的拳術隊一是為了健身強體,二是為了自衛,防止土匪強盜的搶掠。如今樟村這支民間拳術隊,一方面滿足村民自娛自樂健身活動的需求,另一方面為了保護和弘揚傳統文化。

樟村東南面有個稱“大墳前”的地方,原是一片古樟群落。這裡流傳著一個美麗而神奇的故事,說的是大墳前墳主的後裔認為此地太濕,想給先祖撮骨遷移,誰料動工後剛挖開墓穴,只見洞內全是蝦兵鱉將,還有兩隻鴿子,躍躍欲飛,苗胤裔孫們認為這是個瑞祥好兆,是極好的風水寶地,便攔住洞口,同時立馬派人回家取來糯飯封住墓門,恢復祖墳原樣。後來此地果真蔭了一批人才,傳頌著“樟村兩根大樟樹,三件長握袖(長衫)”的諺語。三件長握袖指:蘭琛,黃埔軍校第2期畢業生,曾在國民黨中央調查統計局供職,後由省下派任松陽、遂昌、宣平三縣監察員;吳寶,當地大財主;周強,國民黨樟村鄉鄉長。兩根大樟樹指:鍾松,抗戰時第十三編練司令官及西安警備司令;李秀,1924年與鍾松赴廣州考入黃埔軍校,畢業後參加北伐。任上尉連長、少校營長、中校團副。轉戰湘、鄂,參加汀泗橋戰鬥,戰績突出。抗戰期間,歷任浙江省保全司令部上校參謀長,保全一團、六團上校團長,第一縱隊少將參謀長、金華警備司令部少將參謀長,諸暨縣縣長。任諸暨縣長期間,為人耿直,與三位地下黨鄉長,金肖支隊常有聯繫。抗戰勝利後,任杭州軍官總隊少將大隊長、南京中央軍校少將附員、七十四師少將附員等職。如今大墳前僅留的兩棵古樟,人們傳說鍾松、李秀是它的化身,或是墓中兩隻鴿子的化身。樟村出大名人、大拳師,在全樟溪鄉頗具名聲。舊時有人問:“你何方人士?”被問者明明不是樟村人,卻也炫耀地回答:“家住樟村”,令人刮目。因此,古市一帶有過了筏鋪便都是樟村之說。可見當時樟村面之廣,村之大,名之遠。

名人事跡

現時的樟村,也可謂人才輩出。李養達,1951年在復旦大學政治系讀二年級時參加中國人民海軍,曾任海軍機械學院政治教研室助教,繼後歷任政治部宣傳處幹事,二系202教研室協理員,二系蒸汽動力教研室副主任,政治部政治教研室副師級幹部。他編寫的《新學員入伍入學政治教育材料》和《軍隊政治工作概要》獲學院優秀教材獎。李良標,松陽縣人民醫院副主任醫師。其妻周金女,現為松陽縣人民醫院副主任醫師。其子李論研究生畢業,碩士學位,現在國家體育總局工作。周火明,在北京開服裝店,年收入達20餘萬元。吳慶華,做石英鐘批發,周傳信,開辦茶廠,他們年收入均達10萬元以上,是該村享有盛名的經濟能人。

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該村開發了一大批茶園,實施了一系列基礎設施建設。2005年,全體村民在村黨支部書記盧孫偉、村民主任李金利的帶領下,在村的西、南、北三面建了寬4.5米,長1000多米的水泥路,與東面的江南大道連成一體,形成了“口”字形的環村康莊路,大大地改善了村民的生活生產條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