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秦漢時期盛行神仙方士之說,根據 仙人好樓居 的說法,統治階層追求仙居生活的建築環境,因此樓閣式住宅應運而生。漢人對大自然充滿著崇拜與嚮往,憑高遠眺也是一種特有的審美趣好,加上居住的需要,安全的需要,軍事的需要等,高層樓閣建築形成熱潮。
兩漢樣式
西漢的樓閣一般採用井榦式,即主要是用大木實疊而成。《漢書·郊祀志》說: 立神明台井榦樓高五十丈。 顏註: 井榦樓積木而高,為樓若井榦之形也。井榦者井上木欄也,其形或四角或八角。張衡《西京賦》云:' 井榦疊而百層。' 即為此樓也。 東漢的樓閣一般採用構架式,斗拱的使用也比較普遍化和多樣化。高層木構樓閣上的平坐和出檐皆由起懸挑作用的斗拱支承,斗拱已經是整座建築物的有機組成部分。特別是在四川三台郪江崖墓中發現的一種斗拱頗具特色,它的拱從櫨斗的前後左右四個方向伸出(只雕了前左右三方,後部因不在視覺範圍內,所以省略未刻,實際上應是四面相同),其上托斗子,斗子上再承梁枋。這種斗拱宋人稱之為 斗口跳 ,它是目前發現的漢代斗拱中僅有的一例。值得注意的是,在該斗拱的櫨斗之上刻有一圓柱的形象,說明該墓所摹仿的木構建築應是內立中柱的多層樓閣,上層的柱子應插在下層立柱的櫨斗之上。這種建樓立柱的方式在宋人《營造法式》中稱之為“叉柱造” 。而在東漢陶樓上表現出來的逐層施柱、逐層收小減低、逐層或隔層出檐或裝平坐等手法,使樓閣外觀穩中含變,虛實相生,成為我國古代木構樓閣此後長期遵循的建築形式。
東漢時樓閣式住宅的種類繁多。《水經注·泚水條》引《續漢書》:南陽樊氏 起廬舍,高樓連閣。 《後漢書·黃昌傳》:陳人彭氏 造起大舍,高樓臨道.《後漢書·宦者列傳》:外戚宦官所造館舍 凡有萬數,樓閣連線,丹青素堊 。《後漢書·橋玄傳》: 有三人持仗劫執之,入舍登樓,就玄求貨。《後漢書》的《鄭玄傳》、《侯覽傳》、《劉表傳》及石刻中也有類似記載。 ,
考古發掘
漢墓中出土的塔式陶樓,低的為兩三層,高的達五層。其中一種在腰檐上置平坐,平坐上施勾欄。這樣不僅可滿足憑欄眺望的功能要求,而且由於各層腰檐與平坐搭配方式的不同,或挑出,或收進,明暗虛實錯綜起伏,形成抑揚變化的節奏感,從而使建築物的外觀神采奕奕。
另一種自頂層以下,各層只修腰檐而無平坐,如河南靈寶五號、遼寧旅大甘井子等東漢墓所出者。特別是河南洛寧故縣四號東漢墓出土的一座異型陶樓,平面方形,五層。底層正面與前院相連,以上各層面積遞減,最上一層結廡殿頂,正脊頗短,上立一鳥,初看好像攢尖,整個陶樓的造型與北魏石窟中的塔柱及浮雕和壁畫中的佛塔很相像。
就建築物的輪廓而言,洛寧陶樓比起佛塔來只不過缺少頂上的相輪而已。有些陶樓的房間分割得很周密,如廣州東山象欄崗4016號東漢墓出土的陶樓,其平面呈 H 形,主樓很高,分上下兩層,屋頂是重檐四阿式。展附於兩側的抱廈為較高的單層平房。前後廂房對稱於兩側。門樓位於中軸線上。後面左邊的廂房作為廁所,右邊是禽舍。後院也是飼養牲畜的圈欄。這種布局具有明顯的中軸線,是依循著均衡對稱的原則處理的。在構架上已普遍使用柱、梁、斗拱的方法,在整體建築的組合上,高低參錯,主次分明,配合得井然有序。
廣州紅花崗出土的一座陶樓的前排是較高的單層建築,其明間與右次間作縱橫組合。前後兩排建築之間是一個進深極小的天井。後排是主體部分,作上下二層,兩層的平面布置相同,當中系一個長方形的小房,四周成迴廊圍繞,上層復以四阿式屋頂。四周牆壁開窗,窗槅是由三角形和圓形複合成的幾何圖案,頗為新穎。
湖北雲夢瘌痢墩一號墓所出陶樓,其主樓也分兩層,下層並列三室,上層並列四室,都是作起居用的。炊間、廁所、望樓、豬圈等則設在主樓後面。這組陶樓結構謹嚴,布局合理,樓層高低相間,錯落有致。至於四川新津、河南靈寶等地漢墓出土的陶樓,下層均無飼養禽畜的處所。
大體說來,北方所出土的漢代陶樓,一般均不在樓內安排畜欄等設施。
在江蘇徐州漢畫中反映出的亭台樓閣充分展現了當時的建築風貌,如雙溝出土的建築圖的右側為雜技表演,左側為一建築群,刻有樓閣殿宇,崢嶸起伏,鱗次櫛比,顯得深遠壯觀,立柱、斗拱、欄桿縱橫交錯,表現了漢代樓閣建築的高超水平。樓為四阿式頂,牆以斜方格紋為飾。此與徐州十里堡漢墓出土的重檐陶樓十分近似。
銅山縣茅村墓中的建築圖上有一處龐大的磚木結構建築群。右側有門,雙闕之中夾一門庭,闕門用一斗二升的斗拱承托,旁有衛士執戈肅立。從畫面形象看,門庭雙闕渾然一體,前後布局合理勻稱,主次分明,顯得格外宏偉壯觀,自右向左樓宇相連,逶迤交錯,氣勢雄渾,給人以回味無窮的意趣。屋頂用筒瓦覆蓋,其中一樓的正脊上設有火焰尖裝置,樓上有人宴飲會見,樓下有登梯、飼馬、庖廚、謁見,旁有侍從,恭謹待命,隨時供主人使役呼喚。
在四川金堂縣東漢墓出土一座陶樓房高達105厘米,共分三層。最高一層屋頂為廡殿五脊頂,並用一斗三升的斗拱相托,顯得莊嚴、壯觀。底層台基左右各立粗大角柱,兩角柱各有側腳,柱上施一大斗承托橫額。正中的坎牆上立豎拱,將開間分為左右兩間,左邊是樓梯,右邊隱刻成穀倉。豎拱之上托一斗三升斗拱,上留、下出、平殺,橫眼清晰可見。斗之上托橫額,橫額上有出檐瓦隴。垂脊尖端有束瓦當作裝飾。二樓平座的立柱上各施一大斗,左右暗窗均為鏤空菱形格眼。三樓平座上隱刻桿柵式欄桿,角柱的頂上施一斗三升斗拱,拱為曲狀(與彭山、樂山東漢崖墓石刻斗拱相似)。正中的一斗三升承托鏤空菱形格眼暗窗,欄桿三面空曠,可憑欄遠眺。屋頂正脊兩端各有一束瓦當(後來的鴟尾乃沿此發展)。另四垂脊平伸,成廡殿頂形狀。
屋頂四角微微翹起,筒瓦、板瓦、勾頭都完整無缺。它充分顯示了當時的木構建築水平。漢詩《西北有高樓》: 西北有高樓,上與浮雲齊。交疏結綺窗,阿閣三重階。 描寫的正是這類高樓。
在四川郫縣漢墓出土的石刻畫像《宴飲樂舞》,樓閣之前(右邊)有車載客而來,車後侍婢相隨。右上一間硬山式廚房,釜灶齊備,庖者正為宴餉作膳。正廳之側有歇山式樓閣一座,樓上一婦女憑窗眺望。正廳是一座高大寬敞的建築,其上有樓,頂作重檐四阿式;樓上有欄桿、迴廊,樓下大廳兩側各立一柱,柱端有一斗三升斗拱。廳內設席,賓主五人並坐,酒宴正酣。
庭院裡舞樂百戲,以助酒宴。有疊案、旋盤及蹋鼓之舞,樂人撫瑟歌唱,舞者長袖折腰。如張衡《觀舞賦》所說: 搦纖腰兮互折,媴傾倚兮低昂 , 連翩絡繹,乍續乍絕;裙似飛鸞,袖如回雪。 在四川遂寧縣東漢墓出土的一座反映地主生活的陶樓房,重檐歇山式,下檐正中檐柱上施一斗三升斗拱,上檐有平台,其左右立柱上仍施一斗三升斗拱,平台上有撫琴俑和歌唱俑,底層右邊室內一上身袒裸的俳優正擊鼓說笑,形象極為生動。
樓閣式住宅也有的與庭院式住宅合而為一,如陝西勉縣老道寺一號東漢墓所出陶院落,其主體四合院的北、西兩面皆為二層樓房。北樓為廡殿頂,有兩重腰檐,當是主人起居活動的主要場所。此院東面為寬三間、高二層的倉樓,正面裝扶手樓梯,在通向二層之進糧口處設小平台。底層之出糧口處設活動扶梯。東跨院中有畜圈、雞塒等。最東端的一棟平房,則估計是庖廚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