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1/b86/nBnauM3X2cjN1EjN5QDO1MDN0MTM3ATO2MTMwADMwAjMxAzL0gzLwY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十番》有《粗十番》和《細十番》之分,流傳至今有千年歷史。主要是歌頌大禹治水的豐功偉績,表達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憧憬。
《細十番》明代出現於樓塔,有“望莊台”、“一條槍”、“八板”等多首曲牌,文革中曲譜一度被毀。上世紀八十年代,蕭山文化館李麟老師根據錄音資料以簡譜形式記錄下來。《細十番》曾作為對台廣播的晚間曲,在增進台灣同胞對中國文化的情感認同上,起到很大作用。
1998年,千年古鎮樓塔憑藉深厚的民俗文化底蘊,榮膺我省首批“民俗文化之鄉”。當年獲此稱號的,全省僅7個,蕭山獨此一家。樓塔能將榮譽攬入懷中,主要“功臣”是“細十番”。“細十番”屬江南絲竹系列。現在,每逢重大節日,由20多名當地農村民間老藝人組成的樂隊,便會義務為人們演奏“細十番”樂曲。如果哪次逢年過節趕上民間藝人外出演出,沒聽到“細十番”,人們就會覺得缺點什麼。“細十番”已成為樓塔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糧”。
據老藝人介紹:“細十番”演奏人員已經進入第5代了;第一代的老藝人已全部去世;第二代在上個世紀50年代參加過省會演,並獲得了一等獎,還曾做過浙江廣播電台的序曲,第二代的老藝人也幾乎全去世了;第三代的老藝人參加過杭州市匯演,現都已年屆不惑。目前,第四代成了“主力軍”,第五代有一些不到10歲的孩子加入其中,繼續發展著這門古老的民間藝術。尤其是近幾年來,藝人們還融入現代成分,創作出了新的“細十番”樂曲。
為繼承和弘揚民間文化藝術瑰寶,樓塔鎮黨委、政府高度重視,撥專款3萬多元,配備各種樂器,組織民間藝人成立了《細十番》俱樂部。同時,聘請區文化館的專家定期輔導,培養民間藝術傳人。目前,有20多位農民組成的民間樂隊,每周開展活動。每至夜晚,悠揚的音樂猶如天籟傳音,讓人心曠神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