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況
樊埝村位於山東省郯城縣港上鎮北端,北、西依於風光秀麗的沂河,東臨花馬公路,現有666戶,2656人,全村總面積3560畝,耕地面積1584畝。村民姓氏以樊姓為主,另有鄭、楊、葛姓,多數村民以傳統木旋加工業為主,現有加工工具機600餘台,從業人員達到2000餘台,是全國聞名的木旋加工專業村和生產基地,產品分為八大系列,200餘個品種,銷往全國各地及20多個國家和地區。
該村建於明成化年間,因樊姓於此沂河堰旁建村,故明樊堰,後演變為樊堰。
該村是縣級文明村,縣級經濟強村,村內有四縱四橫共八條主要街道。2002年4月,對村主要街道全部進行了硬化。
樊埝村的鄰村
北面:高大村(勝利鎮)
南面:劉橋村、前埝村、王橋村、付橋村
東面:顏湖村、停廟村
西面:王灘頭(新村銀杏產業開發區)、爐上村(新村銀杏產業開發區)。
村內企業
化工廠、農具廠、塑膠加工廠、玩具廠等。
主要農作物
小麥、大豆、高粱、玉米、花生、水稻等糧食作物及馬鈴薯、紅薯、山牛蒡、白菜、花菜等各色菜蔬。
民間工藝
郯城縣樊埝村,是山東木製玩具的發源地。樊埝木製玩具是一種具有獨特藝術風格的民間美術品,以其豐富的題材、精巧的設計、誇張的造型、艷麗的色彩而久負盛名,享譽海外。被譽為“木製玩具之鄉”。
樊埝木製玩具歷史悠久,相傳起源於元末明初,距今已有600多年歷史。當時樊氏祖先樊木從呂城逃荒至郯城,於城西30里的沂河東岸落戶。因迫於生計,便拜鄰村木匠徐某為師學藝。他很快精通了各種技藝,成為一名出色的木匠。他發明了簡易旋車。起初旋制一些刀把之類的日用生活品,後來{TodayHot}受民間小泥人、竹車等玩具的啟發,開始旋制嘩啦棒槌一類的構造簡單的木製玩具。那時樊木生有二子,長子樊坤又生九子。樊氏便有九房分支在這裡繁衍、發展。子子孫孫在其前輩的言傳身教又經過不斷研製創新,木製玩具的品種不斷增加,規模也不斷擴大。樊木當年落戶的地方逐漸發展成為大村莊,因樊姓居多,且又緊靠沂河東埝,故名“樊埝村”。如今樊埝村600多戶人家,幾乎“家家旋車響,戶戶彩繪忙”。
木製玩具的取材,一般選用木質鬆軟、柔韌、色白的楊柳木為原料。
近年來,樊埝木製玩具的製作使用了電動旋車。樊埝村30多名能工巧匠成立了“郯城縣樊埝木製玩具設計創製中心”,共同切磋技藝,花樣不斷翻新。在廣大農村,春節前後的集市上,都有一個展銷各種木製玩具的專市,產品不僅暢銷北京、南京、廣州、西安、青海等地,還遠銷美國、日本、香港、東南亞和西歐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
郯城木镟工藝源於明朝成化年間,主產地位於譽滿全國的木製玩具之鄉——港上鎮樊埝村,創始人為樊氏祖先樊木。迄今已有三百餘年的歷史。木镟工藝品以玩具為主,採用楊、柳、梧桐等軟質木材原料,以象徵吉祥如意為主題的手工繪圖,如棒棒人、老和尚、推花車、大龍刀、梅花槍、花籃、寶劍、壓水槍等。日常用品有:衣架、菸嘴、門帘、窗簾、筆筒、首飾盒、花瓶、畫軸等。各種木镟工藝品精巧別致,圖案新穎,形象逼真,色彩艷麗,生動傳奇,鄉土氣息濃郁。在圖案的設計上,集天地大自然之美,兼人間美好嚮往之勝。如“天女散花”、“八仙過海”抒發了人們對美好的追求和願望。飛禽走獸、花鳥魚蟲、呈現了大自然的生機勃發。既有兒童喜愛的花紋,又有成人視為吉祥如意的龍鳳圖案。其中的燕車,上乘一木人,兒童推動木車,木人受轉動車輪的牽引,而能手敲鑼,腳打鼓,富有生活情趣,頗能啟迪兒童心智。再如各種高低棒棒人造型簡練,身著花衣,面部為木質本色,用墨線開臉,頭可搖動,各具神態。胡椒碾子更是工藝精巧、設計科學,體現了民間藝人巧奪天工的藝術才華。這些民族風物濃厚、技術精湛,具有一定藝術價值的產品,暢銷全國各地,深受用戶和一些名人專家的讚賞,已故國家名譽主席宋慶齡的故居,存放了高低棒棒人。中央工藝美術展覽館存放有多種樣品。產品銷往美、日、韓、香港等國家和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