樅陽縣周潭鎮施灣村

樅陽縣周潭鎮施灣村

施灣村隸屬樅陽縣周潭鎮,位於樅陽縣的東北部,東南隔楓沙湖與銅陵普濟圩農場、陳瑤湖鎮相望,東北與無為縣牛埠鎮、崑山鄉接壤,西南與國營將軍廟林場和楓林村相鄰。境內轄30個村民組,總戶數1860戶,總人口6135人,耕地面積5470畝,山場面積1.2萬畝,水面1.1萬餘畝。施灣村面朝湖、背靠山,風景秀麗,湖光優美,俗話說得好:施灣,施灣,一面臨水,三方環山,寥寥數語,道出了施灣所在的地理環境特徵。

地理環境

施灣村是四個行政村的總稱,是於2005年3月份由原施灣、聯合、周界、燕山四個行政村合併成施灣村。自古至今施灣是人傑地靈,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報效祖國。清代周大璋考取了第五十八名進士,曾任宰相張廷玉之師,被封為理學學師,亦為桐城學派作出了很大的貢獻,乾隆皇帝南巡時召見周大璋,談及施灣風景時,周大璋口占一絕:“西山牧笛,花園大石,三環山,瀑布潭,三步兩孔橋,一連古樹,前湖晚眺,彎彎溜溜入東海”。周大璋之墓即座落在施灣山中,施灣近代亦有五十餘人為解放新中國建設國家獻出了自己的寶貴的生命。

建國前後人們只要踏入施灣這塊肥沃的土地,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罩形山張網以待,捕魚捉蟹以迎賓客,回頭龍山澗戲水,鑽山風振翅欲飛,形態逼真栩栩如生。人們在讚嘆之餘,心生嫉妒,為何大自然對施灣情有獨鍾,造就如此如詩如畫般的山川地貌。

為施灣這美好的地理環境優勢,我們必須要拓開思路,發展是硬道理,發展是施灣人民今後唯一的出路,發展更是我們支村兩委的重要職責和首要任務。為此我們施灣村兩委在鎮黨委政府的堅強領導和支持下,於2010年初開了一個很好的討論會,理出了思路,作出了計畫:一是施灣大圩返水溝周院江莊段塊石砌牆加固和大澗護村壩建設;二是江莊機站固基或五項技術改造新建;三是施灣大圩中心閘改建;四是四院圩中心閘改建;五是四院圩電排站改建;六是基本農田圩田改造,七是村部辦公樓新建等等,到目前為止,江莊機站改建已竣工正式通水投入使用;大圩返水溝塊石加固完成;村部建設已封頂很快竣工;大澗護村壩圖紙已設計正在籌建。這些項目工程需投入資金貳佰萬元,現在我們兩委正在向政府各級領導報告申請,請求幫助解決項目資金困難問題。

村名來源

燕山村大多農戶為避歷史戰亂移民而至,居住分散,是個現不足400人口的行政村,這周圍四面環山,山裡有一個天然石窟,石窟前地勢平坦,常有大量燕子到石窟里築巢孵幼,人們叫它“燕窟窿”,“燕山”由此而得名。1981年6月,縣政府決定在施灣人民公社增設一個大隊,就定名為燕山大隊(村)至今。

聯合村座落在施灣與周界村之間,是原施灣鄉政府駐地。施灣中學在其境內。聯合村是由施村與西流自然莊組合,施村是施姓集中居地。聯合村組建於1973年,縣政府將施灣大隊從原周潭鄉劃出成立施灣人民公社。下設勝利、聯合、周界3個大隊,聯合村自此一直延續至今。

周界村地處樅陽縣周潭鎮最東部邊陲,直接與無為縣牛埠鎮接壤,東南與銅陵市普濟圩相鄰,歷史上與無為交界有個界牌石。周界村由周院、東莊、團結、江莊、新建、界牌等自然莊組成,解放後一直歸屬施灣大隊。1973年經縣批准施灣大隊從原周潭鄉劃出成立施灣人民公社,設立3個大隊,原勝利大隊就是現在施灣村前身,聯合大隊就是現在的聯合村,團結大隊就是現在的周界村。周界村的命名是取“周院”、“界牌”兩個自然莊的首字而得名。

施灣村施灣這個地名在周潭境內習慣是指過了楓林村王家咀就是到了施灣,直至東與無為交界的界牌石共有10幾個自然莊都是施家灣總稱。因為它三面環山、南面臨水。歷史上人們習慣上說“養女要把施家灣、面朝河來背靠山”,是漁米之鄉、環境優美的好居處。至於地名來源說法不一,因施家灣境內居住了不少施姓農戶,一說是施姓祖先定名為施家灣;另一說是施灣歷史上是禮儀之地、魚米之鄉、民風淳樸,齋僧布施傾其所有,從老桐城到無為過往客商翻山越嶺村民們每每施以茶水一伙食,相傳有雲遊的高僧路過此地,據以民情和施家灣的地形地貌,遂以稱為施家灣,施字實乃施之意爾。1973年經縣政府批准將原來屬於周潭公社的施灣大隊劃出增設施灣人民公社,分設勝利大隊(即現在施灣村)、聯合大隊(即現在聯合村)、團結大隊(即現在周界村)、燕山茶坊(增設燕山村)。82年,勝利大隊更名就以“施家灣”首尾兩字定名為施灣。

如今發展

2005年合併村,將燕山、周界、聯合、施灣合併為現施灣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