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以和同

作品目錄

第1章導言1.1 東周之前的樂:關於本書的研究意義 1.1.1 關於“禮壞樂崩”與“禮崩樂壞”之說 1.1.2 “樂崩”:宗法秩序的解體與人文精神的弘揚 1.1.3 東周之前的樂:諸子樂思想的文化資源1.2 有關東周之前的材料:本書資料的選擇1.3 “雙重證據法”:本書研究之主要方法1.4 關於本書的結構第2章“通神明”:從巫術性到人文性2.1 “八音克諧,神人以和”:通神的工具 2.1.1 來自文字學家的考察 2.1.2 原始社會生活與思維方式的分析 2.1.3 文獻記載與考古發現 2.1.4 “神人以和”:原始樂作為通神工具的終極目標及思想意義2.2 《桑林》:由祭祀求雨樂舞所見殷人的“帝”觀念 2.2.1 雩舞:甲骨文中的祭祀求雨樂舞 2.2.2 由祭祀求雨樂舞所見殷人的“帝”觀念2.3 以德配天:祭祀詩樂中周人與帝相通的現實路徑 2.3.1 分樂而序之:周人祀神的禮制化 2.3.2 以德配天:祭祀詩樂中周人與帝相通的 現實路徑2.4 小結第3章“心和欲得則樂”:縱情與節樂3.1 原始樂:個體情感的宣洩與提升 3.1.1 生理快感的宣洩 3.1.2 個性情感的表達 3.1.3 情感的提升3.2 樂者、樂也:個體精神愉悅的追求 3.2.1 個體精神情感的表達 3.2.2 個體追求精神愉悅的客體 3.2.3 個體追求精神愉悅的陷阱3.3 樂者,所以道(導)樂也:西周禮制下的節樂3.4 小結第4章“廣博易良”:樂之教4.1 歌《南風》之詩:舜時代的樂教4.2萬舞:夏商樂教對樂舞的理解4.3 由“藝”而“道”:西周禮的傳承與傳播 4.3.1 “數”教與樂教 4.3.2 “藝”教:理解“樂”之符號意義的基礎 4.3.3 由“藝”而“道”:“禮”的傳承與傳播4.4 小結第5章“物度軌則,壹稟於六律”:樂律與法5.1 吹律:戰時的占卜 5.1.1 由先秦卜筮之風及甲骨文、《周易》之共同特徵來分析 5.1.2 由“師”之義及“樂師”之功能來分析 5.1.3 歷史上思想家的分析5.2 從“律”到“法” 5.2.1 戰爭中的“律法” 5.2.2 樂律與度、量、衡 5.2.3 樂律與曆法5.3 小結第6章“政教平而樂音和”:音樂與政治6.1 “盡美”與“盡善”:樂舞與政治 6.1.1 “盡美”與“盡善”:樂舞的政治詮釋 6.1.2 由文獻中的《韶》樂看舜的治國之道及孔子的政治理想 6.1.3 《大武》樂:政治權力的象徵6.2 樂官與政治 6.2.1 樂官機構:作為政治制度的存在 6.2.2 樂官的政治職能6.3 樂的禮制化 6.3.1 樂禮制化的背景分析 6.3.2 樂禮制化的制度表現 6.3.3 樂禮制化的物化表現6.4 小結第7章“禮壞樂崩”:樂在東周的傳承與反省7.1 個體愉悅情感追求的再度興起7.2 非樂:對縱樂的否定7.3 《成池》:莊子對天樂的描述7.4 “鬱郁乎文哉!吾從周”:儒家樂的現實歸旨 7.4.1 情與教:儒家樂教的理論詮釋 7.4.2 樂和:樂治的理論基礎 7.4.3 樂治:樂的現實歸旨參考文獻後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