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成主義(Construction)

構成主義(Construction) (亦稱構成派)前蘇聯“十月革命”以後,雕刻藝術家K·馬里維奇(Kasimir Malevich 1878~1933)和N賈波(Naum Gabo 1890~1977)、A·佩夫斯納(Antoine Pecsner)兩兄弟把未來主義與立體主義的機械藝術相結合,發展成為構成主義

構成主義(Construction) (亦稱構成派)前蘇聯“十月革命”以後,雕刻藝術家K·馬里維奇(Kasimir Malevich 1878~1933)和N賈波(Naum Gabo 1890~1977)、A·佩夫斯納(Antoine Pecsner)兩兄弟把未來主義與立體主義的機械藝術相結合,發展成為構成主義,其綱領為:謀求造型藝術成為純時空的構成體,使雕刻、繪畫均失其特性,用實體代替幻覺,構成既是雕刻、又是建築的造型,建築的形成必須反映出構築手段。代表作品是1920年踏特林設計的第三國際紀念碑模型、1924年維斯寧兄弟設計的“列寧格勒真理報分社”方案、1925年梅爾尼柯夫(Konstantin Menikov)設計的巴黎國際現代裝飾工業藝術博覽會蘇聯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