榕城北滘

榕城北滘

北滘的西邊,即是從新街橋到石獅橋之間是打銅街頭。 因而北滘既有集市的繁榮,又有江南韻味的秀氣。 在北滘的西邊河岸,明代時有黃奇遇的宅第。

古時的榕城是水鄉澤國,河流眾多,河網密布,人們擇水而居,因水而繁榮。“水上人家半繫船”見證了古時市民以水路為交通要道,交通工具就有那形式多樣的舟揖。揭陽南宋置縣後,宋室微弱,發展遲慢,明黃宗天順三年(1459)建成內外護城河,環城交通改善,天順年間(1457-1461)開闢南北滘,特別是北滘形成集市,帶動一方經濟的發展。
榕城北滘

北滘通南滘,分界線是新溪橋,新溪橋的南面是南滘,北面是北滘,不長的一段溪流,是“一河兩街”。進滘門之內,東邊為柴街,古時的柴街東接草街,是柴草的集市,漲潮時從北河進入成板材,方便入滘時的裝卸,侯退潮時,卸於柴街商鋪。製成小木材,製造犁、耙、水車,是木具加工的集散地,如今留有多家小作坊店,以做木桌、木椅、木板,依稀可見當年的盛況。北滘的西邊,即是從新街橋到石獅橋之間是打銅街頭。打銅先舊製作銅器皿的作坊,家用的銅壺、銅鍋、銅牆鐵壁面盆以及銅牆鐵壁鏡,水煙筒、銅匙、鎖、銅牆鐵壁花頭飾等,應有盡有,是小五金商品的集散地。現在的打銅街仍保留當時的特色,是小商品的批發地。草街、柴街、打銅街統稱北市。北市是揭陽最早形成的市集,正是“水則帆墻立見,陸則車馬喧闐”。古時的北滘,是商貿雲集的地方,商人們順著濕漉漉的槳聲,穿梭於溪流之間,那貨物錢款成了經年不息的流水,伴著勤勞的揭陽人民生息與共。因而北滘既有集市的繁榮,又有江南韻味的秀氣。正是這樣,民國期間,捷和公司在北滘建戲院,文化一旦與經濟結合起來,就能帶動社會的發展。戲院後改為北滘糧倉。
水是古城的靈魂,有水便有靈性。北滘的靈性隱含於周邊的人文景觀中。水中的紐帶是橋,橋是水鄉人深深的情結,北滘的石獅橋是古城的名橋之一,建於明成化六年,至今有545年的歷史,橋寬7米、長29米。每年正月十一“行彩橋”的中心橋就是石獅橋。2008年的正月十一石獅橋吸引著10萬人“行頭橋”,盛況空前,影響海內外,平平凡凡的石獅橋,盛載著民間的種種傳說,見證揭陽滄海桑田,注入北滘的溪水,融匯榕江,成就大海。
大海淘盡千古風流人物,而留在史冊上卻寥若晨星。在北滘的西邊河岸,明代時有黃奇遇的宅第。黃奇遇是吸代的舉人,與郭之奇、宋喜公、辜朝薦並稱“戊辰四俊”,歷經明、清兩代,永曆帝晉他為禮部尚書。他的府第瀕臨溪邊。因為黃氏宅第的存在,市集往南移動,在石獅橋旁成市。而丁日昌的府第丁氏光祿公祠,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於光緒年間建成的,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整座丁府占地共有六千多平方米,大門前原有主人官階顯赫象片的照壁、月池和旗桿夾。丁府正廳三進。正廳的兩旁左右各有兩條直巷護衛,每條直巷之內,又各有小院落四座,每座院落的木雕各有特色,爭奇鬥勝。丁府的建築格局,按潮汕人的說法,叫“百鳥朝鳳”,共有九十九間半屋室之多,所謂半間,是指丁府內有一處地下室。丁府規模之磊,布局實用大方,在潮汕古建築群中,屬於佼佼者。沿著石獅橋往西直走的西馬路,即北門國小對面,就是許厝祠堂,如今是“揭陽先賢許班王學術研究會”。許班王名國佑,字欽翼,號班王,是明代詩人,譽為“潮汕後七賢”之一,出身於榕城西門北市。
榕城的北滘,既有著特殊的地理位置,又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深沉的文化底蘊,打造揭陽嶺南水城,應以天然水景為基礎,以人文景觀為補充,以南方特色的風情舒寫水鄉的韻律,讓嶺南水城既有江南水鄉小家碧玉,又有嶺南豪放的大家風範。這樣,家鄉的水城就別有一方風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