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速前進中國版[美國CBS電視台真人秀節目]

“極速前進(The Amazing Race,TAR)”是一個一群人環遊世界進行競速比賽的真人秀節目。CBS從2001年開始按季播出。節目記錄多對選手在一個月中進行的環球競賽。

整個比賽分為多個賽段進行,其中淘汰賽段的最後一名出局,最終冠軍可以獲得100萬美元的獎金。比賽起點與終點均在美國,中間經過世界多個國家。各隊必須按攝製組給出的路線資訊指引週遊世界,並在賽程中完成規定的任務。

自艾美獎2003年設立黃金時段艾美獎最佳競技類真人秀(Primetime Emmy Award for Outstanding Reality-Competition Program)以來,極速前進在該獎項評選中取得了“十中”的佳績(2003-2009,2011-2012,2014年)。

極速前進已有兩個不同的國內引進版本,分別是2010-12年上海外語頻道的《極速前進:衝刺中國》與2014-17年深圳衛視的《極速前進》。

劇情簡介

主持人Phil和製作人在艾美獎典禮 主持人Phil和製作人在艾美獎典禮

“極速前進”(The Amazing Race)是美國CBS電視台從2001年開始按季播出的真人秀節目,記錄多隊選手在一個月中進行的環球競賽。該節目的主持人是來自紐西蘭的菲爾·基歐漢(Phil Keoghan)。

每季比賽由11或12隊選手組成,每組兩人,可以是家人、情侶、同事或者好友。在這檔節目中,選手將開展一段終生難忘的環球旅行,在飽覽異國壯美風光、體驗獨特民俗風情的同時,完成考驗他們智慧和體力的各項挑戰。

選手們要進行11-13個賽段並逐漸被淘汰,直至剩下三支隊伍,其中最先衝過終點線的組合將贏得冠軍,並獲得100萬美元的獎金。

參賽隊伍

極速前進第3季隊伍 極速前進第3季隊伍

每季比賽的11支隊伍(第3、4、10、15季是12支)由2名有一定關係的隊員組成,有夫妻、情侶、朋友、兄弟姐妹、親子組、雙胞胎、同學、分居等等。其中第8季是由4人組成的10個家庭隊伍參賽。第26季首次引入了“相親速配”(Blind-Date)參賽隊伍,有10名此前並不相識的選手在出發前兩兩配對作為速配情侶,與其餘隊伍共同進行比賽。第29季,參賽選手則變成了22名素不相識的陌生人,他們將在完成起跑線任務後根據完成起跑線任務的順序挑選隊友,以組成11支比賽隊伍。

兩名隊員必須共同比賽(路障除外),如果有隊員受傷或其身體狀況無法繼續比賽,則他們被淘汰。兩名隊員必須同時到達中繼站才能簽到。隊員間關係的變化也是該節目的看點之一。

比賽金錢

極速前進(美國) 極速前進(美國)

在每段賽程的開始,每個隊伍一般會拿到一定金額的現金(有時不會分發金錢),通常是美元,用於比賽開支。每個賽段提供的金額不同,從1美元到700美元都有。每段賽程剩下的錢可以被用在以後的賽程中。

在第5季和第6季中在“非淘汰賽段”最後到達的隊伍會被沒收金錢,並且在下一個賽段也不會獲發比賽金錢,隊伍必須通過其他方式取得錢財(以物品交換或街頭乞討、向其他隊員乞討或者使用其他所在地法律允許的方式獲得錢財)。在第7-9季中,還要將除所穿衣物和旅行檔案以外的物品全部沒收。比賽也有一些關於乞討的規則,如從第7季起不允許在美國的機場乞討,在第10季第3賽段(越南河內)也不允許乞討。隊伍可以在比賽進程中獲得他人贈予的物品(如第17季的Nat & Kat)。

賽程標誌

賽程標誌 賽程標誌

賽程標誌是標示隊伍必須到達的旗幟。多出現於線索盒下方,也有一些標示在一些隊伍必須完成任務的地方。

在大多數過往季度中,比賽標誌為紅黃交織的旗幟。

第1季中全季基本使用一些由當地特色或與任務有關的物品裝線索。標誌起初是黃白相間,但後來變成黃紅相間的賽程標誌,以便更好的識別。

第10、15季在越南比賽時,因為紅黃兩色的旗幟酷似“南越”(越南共和國)的國旗,為避免不必要的麻煩,因此攝製組將紅黃兩色的旗幟換成了黃白相間的旗幟,離開越南後又換回紅黃兩色的旗幟。

第8季全季使用的是黃黑白相間的旗幟。

第19季開始使用一些由當地特色或與任務有關的物品裝線索而不用線索箱,但部分賽段保留線索箱。

比賽線索

比賽線索主要包括路線信息、繞道、路障、快進。

路線信息

線索信封 線索信封

路線信息(Route Info)是提示隊伍下一個目的地的線索。一般情況下路線資訊都會直接寫出地點名,但有的時候會給出圖片或者是一段提示性的文字,隊員需要自己尋找地名。有時資訊還指定了交通方式,如果不按指定的方式前進,會被罰時。有時也會直接在路線信息中要求選手完成任務,這種情況稱為額外任務(Additional Task)。

繞道

繞道(Detour)是要求參賽隊伍從提供的兩件任務中選擇一件完成 (通常會有一個耗時長、簡單的任務和耗時短、相對較難的任務供選擇)。如果選手選擇了一件任務以後發現難以完成,可以更換去做另一個。但有些繞道任務的場地有開放時間或隊伍數量的限制。

從第14季起,第一賽段與最後賽段往往沒有繞道任務。在第26-29季,第一賽段又開始出現繞道任務。

第25、26、30季出現了“盲選”繞道(Blind Detour),即線索卡上除了兩個任務的名稱外,沒有其他提示,選手需要前往任務地點後才知道任務的具體內容。

第26季,出現了輪盤賭繞道(Roulette Detour),即由輪盤來決定選手 必須完成哪一個繞道。

路障

路障(Roadblock)規定該任務只能由該隊的其中一名隊員完成(第八季部分路障需兩 名選手完成)。兩名隊員可以先閱讀任務的大概描述(一般是一句問話,如:“誰喜歡指手畫腳?”),然後決定誰參加任務後才可以看到詳細的任務細節、該怎樣做的描述。一旦選定誰完成路障,便不可更改。

但任務描述有時會對一些隊伍造成欺騙。例如,在第20季第一賽段的路障,線索中只透露“誰的方向感更強”,結果卻是決定去完成路障的人開車去找從上萬米高空跳傘的選擇不去完成路障的隊友,但Kerri & Stacy以及Art & JJ這兩隊組合都選擇了有恐高症的隊員不去做路障。各隊也可以根據任務地點或觀察其他隊伍進行挑戰來猜測任務的內容。

一般情況下,一名選手在完成路障的過程中,另一名選手須在指定的區域內等待,但可以給搭檔鼓勵和建議,而非提示,否則會被罰時(第27季第3賽段,第30季第1賽段等);選手可以向其他做該路障的選手或當地人尋求幫助或合作。

從第六季開始,規定每一位選手在一季中不得完成多過6次路障。有時會在路障線索卡上直接寫明各隊需要哪名選手完成路障以不超規定的數目(如第19、21、26季第11賽段,第20季第9賽段等)。之後規則又有數次修改,每人的路障限制規則隨該季賽段的路障數量等原因而變化。例如第24季,進入第10賽段之前每名選手不能完成多於6次路障,但最後兩個賽段不再受此限制。第26季,由於前11個賽段只設有9個路障,所以每位選手在第11賽段之前不得完成多於5次路障。

早期季度中在一個賽段只會出現一個路障,但從第16季第10賽段起開始出現包含有兩個路障的正常賽段,這時通常兩名隊員必須各自完成一個路障。

快進

極速前進中國版[美國CBS電視台真人秀節目] 極速前進中國版[美國CBS電視台真人秀節目]

快進(Fast Forward)可讓第一個完成快進任務的隊伍直接前往中繼站。快進任務的信息和普通任務的信息會出現於同一個線索信封內。爭奪快進失敗的隊伍必須回去再執行普通任務,因此隊伍要慎重考慮是否爭奪快進。

每隊在整個比賽中只能使用一次快進(聯合快進除外)。

完成快進的隊伍通常第一個到達中繼站,但也有例外。在中早期季度,不少快進任務往往會讓一些有某種觀念的人認為不可能完成——如紋身、剃髮、吃大量的肉、喝噁心的汁水等。

前四季除了最終賽段都有快進,而從第5季起快進減少為每季兩次,第14季起減少為每季一次,其中第8和12季由於剪輯原因(無隊伍選擇時即被剪輯)也只有一次。而從第18季起部分季度已不再設有快進。第20季出現三次快進,是前四季之後快進次數最多的季度。

任務重溫

任務重溫(Switchback)從第15季開始出現,它是一個於過往季度該國賽段曾經亮相併再次出現的任務。

第15季瑞典賽段的重溫路障為在186個草垛中找出7面旗子,這是史上最令人難忘的第6季瑞典賽段路障“推草垛”。在那一季中Lena & Kristy第三個到達農場,但選擇去完成這項任務(270個草垛中找出20張線索卡)的Lena卻在農場上用了9小時14分鐘(準確時間)艱難地推動一百多個草垛,仍不能找到任何線索,而最後一組已在2個多小時前到達了中繼站,最後她們因未能完成該任務而慘遭淘汰。

第20季印度賽段出現了重溫快進,它是第7季中的一個快進任務——剃光自己所有的頭髮,在第7季中使用該快進的Uchenna & Joyce最終贏得了冠軍(實際上這一快進在第5季就已出現,但第7季製作時尚未引入Switchback任務的概念。第5季中Brandon & Nicole同樣放棄了這一快進)。

第21季的荷蘭阿姆斯特丹賽段出現的任務重溫是第12季的撐桿跳路障。

第22季的瑞士賽段出現的任務重溫是第14季的從山坡上搬運乳酪下山的任務。而在決賽賽段中,也重溫了第8季的一個經典路障任務。

第25季的菲律賓賽段出現的任務重溫是第5季的在五塊水田中牽牛犁地找線索的任務。

第27季的尚比亞賽段的路障重溫了極速前進歷史的首個任務——滑索下降200英尺到巴托卡峽底。

第29季的第9、10賽段先後重溫了第9季於希臘的笨豬跳路障和第3季于越南的腳踏車運蝦簍路障。

第30季的捷克賽段重溫了第15季的經典路障——在密布鈴響電話的房間中,聽出作家卡夫卡的一句名言。

障礙

比賽障礙包括讓路、迴轉、聯合及對抗。

讓路

讓路(Yield) 讓路(Yield)

讓路(Yield)允許一支先到達讓路點的隊伍迫使落後於他們的任意一隊停止比賽30分鐘,出現於第5-11季。當被讓路的隊伍到達時,他們必須倒轉沙漏,等沙子流盡後才可以繼續比賽。和快進一樣,每隊每季只能使用一次讓路,每個賽段最多只有一個讓路。

在第5季中,前十一個賽段都設有讓路。第6季至第8季,只有三個賽段設有讓路。第9季至第11季,只有兩個賽段設有讓路。從第12季起,讓路被迴轉(U-turn)取代。

迴轉

迴轉(U-turn) 迴轉(U-turn)

迴轉(U-Turn) 允許先到達迴轉點的隊伍迴轉在他們後面的隊伍,讓被迴轉隊完成全部兩項繞道任務。迴轉點可能設定於繞道選擇點或完成繞道任務之後。若迴轉緊跟於繞道後,當隊伍在迴轉點發現自己被迴轉後,要從迴轉點返回到自己先前未選擇的繞道任務去完成。隊伍只要到達迴轉點即可使用迴轉,不論自己是否被迴轉。在迴轉賽段的首條線索或繞道線索或前往迴轉點的線索上,隊伍會被提醒“前方有迴轉”(Caution:U-turn ahead!)。

迴轉從第12季開始出現,取代了讓路。除第29季,每隊每季只能使用一次迴轉。一般情況下,全季只設有兩個迴轉賽段(其中第17季只有一個,第27、29、31季設有三個)。而且由於美版的迴轉賽段幾乎都是淘汰賽段,被迴轉的隊伍基本上是九死一生。

第12季至第16季,在迴轉賽段只有一隻隊伍能夠使用迴轉(單迴轉)。

第14和16季,出現匿名迴轉(Blind U-Turn),被迴轉的隊伍無法從迴轉板上知道誰對他們使用迴轉。

從第17季開始,出現雙迴轉(Double U-Turn),在每個迴轉賽段上有兩個迴轉名額,即有兩隻隊伍有機會迴轉其他兩隻隊伍,迫使他們完成兩項繞道任務。在一個雙迴轉賽段,同一隻隊伍只能被迴轉一次。

第18季,選手們被要求完成起點線任務,而最後一支完成該任務的隊伍要在接下來比賽的第一個繞道處被自動迴轉(Auto U-Turn),必須完成第一個繞道的全部兩項任務。

在第21、22、26、29季出現了匿名雙迴轉(Blind Double U-Turn),也就是匿名迴轉與雙迴轉的結合。

第27季,美版有史以來首次一季出現了三個迴轉賽段。其中第9賽段和第10賽段都是單迴轉賽段,這也是繼美版第17季引入雙迴轉以來再次出現單迴轉。而且在第10賽段,迴轉首次設定在繞道之前,選手們要先進行迴轉選擇再獲取繞道線索,被迴轉的隊伍無需回到迴轉點並將直接完成兩項繞道任務。

第29季,美版首次允許隊伍一季可以使用的迴轉不限次數,而且該季的雙迴轉點都設在了繞道之前。在第30、31季,迴轉設於繞道之前的設定被繼續沿用。

第31季,出現投票迴轉(U-Turn Vote),由主持人Phil在賽段的一開始向選手們宣布。每支隊伍須 依次 公開報出一支想要迴轉的隊伍,得票最高兩支的隊伍須完成該賽段的全部兩項繞道任務。隊伍投票的順序由抽籤決定。

如果隊伍使用迴轉時選擇了一支實際上領先於他們的隊伍,則該迴轉會被視為無效迴轉,但隊伍可以藉助這種方式避免其他隊伍使用迴轉(無效的迴轉同樣會占據迴轉板的位置)。

聯合

聯合(Intersection) 聯合(Intersection)

聯合(Intersection)是指每支隊伍與其他一支隊伍自由組隊進行合作,共同做出決定並完成任務。在解散指示之前,聯合的兩對選手必須共同作決定並完成任務(包括選擇快進)一直到下一個信息說明可以結束聯合才可以結束合作。通常聯合狀態只會完成一個任務。如果一個隊伍到達聯合標誌處時沒有其他隊伍在那裡,他們就必須等待下一個隊伍的到來。當多個隊伍在標誌處,各隊可以自由選擇搭檔。

聯合任務在美版出現過三次,分別為:S10,S11,S16。

對抗

對抗(Head-to-Head)由極速前進拉丁美洲版第2季首創,於美版第30季起出現。但與其他海外版本不同的是,對抗任務設在了中繼站旁,率先到達的兩支隊伍需要進行比賽,獲勝隊伍可前往中繼站簽到。失敗方則需等待下一支隊伍重新進行比賽,以此類推,輸掉最後一場對抗賽的隊伍將會被淘汰。

其他比賽元素

減速帶

減速帶(Speed Bump) 減速帶(Speed Bump)

減速帶(Speed Bump)從第12季開始出現,在非淘汰賽段最後到達的隊伍要在下一個賽段中的某一時刻面臨減速帶,他們必須要完成這個附加的任務之後才可以繼續前進,並加緊彌補因此損失的時間。

實際效果來看,由於任務設定相對簡單,減速帶所起到的作用並不明顯,能夠讓落後的選手迅速趕上,增加比賽的觀賞性、刺激性和精彩程度。

在第27季第9賽段,如右圖所示的減速帶標識板沒有出現,而關於減速帶的內容出現於該賽段路障的附加線索中,在上個非淘汰賽段最後到達的隊伍需要完成的減速帶任務是兩人必須 依次完成這個路障。

通行卡

通行卡(Express Pass)出現於第17-29季。在第17-24、26-28季中,在某一賽段獲得第一(其中第21季為第二賽段,第28季為第六賽段,其餘都為第一賽段)的隊伍將得到通行卡,參賽者可使用它直接跳過任何自己無法完成或沒有時間去完成的任務(除快進任務和僅要求前往某一地點的路線信息任務)拿到下一條線索。第17-26季,通行卡的使用限於前八個賽段。

通行卡(Express Pass) 通行卡(Express Pass)

第22-24季,第一賽段冠軍得到兩 張通行卡,一張留著自己使用,另一張須在第四賽段結束前交給其他任何一隊(第23、24季為第五賽段結束前)。

第25季的通行卡獎勵出現於第二賽段,但並非賽冠獎勵,而是在最後一個線索點提示了獲得通行卡的額外任務,隊伍也可跳過任務直接前往中繼站。

第27季,第一賽段冠軍能得到一張通行卡,但必須在第五賽段結束前使用。並且該隊在使用通行卡後,要在使用通行卡的這一賽段(即在下一賽段開始前)決定將此卡交給另一隻隊伍,而這支隊伍必須要在下一賽段使用它。

第28季,第六賽段冠軍將獲得一張通行卡,獲得此卡的隊伍要在第九賽段結束前使用它。與此同時,在該賽段的第二條線索會告知隊伍們本賽段的獎勵是一張通行卡。

在第29季的起跑線任務中,22名選手要在指定行李箱專賣店中尋找系有巴拿馬國旗標示牌,而在這22個行李箱中有一個藏有本季僅有的一張通行卡。

風險

風險(Hazard) 風險(Hazard)

風險(Hazard)只出現於美版第19季,最後完成出發任務的隊伍要在首賽段中的某一時刻接受“風險”懲罰,只有當他們完成這個額外任務後才能繼續比賽。該季的“風險”任務是:隊伍中的一名隊員要在某商場內進行笨豬跳。

翻倍獎金

翻倍獎金(Double Your Money)只出現於美版第21季,在該季第一賽段拿到第一的隊伍,只要再贏得最後賽段,就能使自己的獎金從100萬美元增加至200萬美元。然而,如果該隊在贏得首個賽段後,就在最後賽段之前被淘汰,則最後贏得最終賽段的其他隊伍也只能獲得100萬美元。

安全卡

安全卡(The Save)只出現於美版第25季,在該季第一賽段獲得第一的隊伍將得到一張安全卡,持有它的隊伍在排名最後並且面臨淘汰時,即可使用安全卡讓自己繼續留在比賽。如果持有安全卡的隊伍處於非淘汰賽段的最後一名,則安全卡不會被使用,但下個賽段需要完成減速帶。安全卡的使用限於前九個賽段。

(註:第25季選手賽後採訪中曾透露,安全卡也可以像通行卡一樣將其給予其他隊伍。)

出發任務

從第15季開始,為了增加比賽的趣味性和精彩程度,在多數季度的起跑線設定了出發任務(Start line task)。有時會按出發任務完成的先後直接發給選手飛往首個目的地的不同航班機票,有時則仍需選手自駕前往機場,爭奪航班決定出發順序。

帶有特殊懲罰的出發任務包括:

1.第15季,12支隊伍要在車牌牆上找尋總數只有11張的東京品川車牌,以換取飛往東京的機票。剩下的一支未能找到車牌的隊伍,將成為沒有離開起跑線就被淘汰的隊伍。

2.第18季,隊伍要找到寫有Queensland And Northern Territory Aerial Services(昆士蘭與北領地航空服務)信息的紙飛機,但實際要找的為其縮寫QANTAS(即澳洲航空公司)。最後完成該任務的隊伍將獲得自動迴轉的懲罰。

3.第19季,隊伍首個目的地的英文寫法為12個字母(TAI PEI TAIWAN,即台灣台北),選手先看到其中六個字母“WAN PEI”後,要找到寫有”TAI“的雨傘,使用它兩次以拼出目的地完整名稱。最後完成的隊伍要在第一賽段完成“風險”任務。

最後決戰

主持人Phil(攝於第21季出發點) 主持人Phil(攝於第21季出發點)

最後倖存的三支隊伍(第25、26季是4支隊伍)會進入最終賽段。在早期季度中,最終賽段第一部分在美國的海外州(阿拉斯加/夏威夷)、海外領土(波多黎各、關島等)或靠近美國的某個國家(牙買加、加拿大等),第二部分位於美國某個大城市的終點。第12季起首次採用了三支隊伍直接飛往美國某地進行最終決戰的設計,此後沿用。三支隊伍要按照提示去向終點,主持人菲爾·基歐漢和其他被淘汰的隊伍會在那裡等待他們到來。

從第9季起,首次在最終賽段設計了考驗選手對整個比賽旅程內容記憶的回憶任務,之後在多數季度中都有使用。這一任務往往是最終賽段的倒數第二個或最後一個任務。

中繼站

Pit stop地毯 Pit stop地毯

中繼站是每賽段的終點,隊伍需要來到中繼站完成簽到。在大部分賽段,最先到達的隊伍會在比賽結束後拿到額外獎品。早期季度中,各支隊伍抵達中繼站後都要很快進行休息,因為多數賽段在晚上12點到凌晨3點的時段內開始,選手們基本沒有時間睡覺,但中後期季度的出發時間更多取決於航班安排。在無休息賽段出現後,踏上中繼站地毯也並不意味著隊伍可以就此鬆一口氣。

在每個終點,隊伍們除了吃飯和睡覺,還要接受採訪,談一些在剛剛完成的賽段中的經歷。這些採訪最後會加入到編輯好的插話以更好的表現隊員們在比賽中的心情與感受。在早期季度中,隊員們會被允許在中繼站互相溝通和交流,第14-25季在中繼站隊員們一般被隔離開來,但自第26季起交流規則被再次放開。

在早期季度中,各隊在到達12小時後或36小時後從中繼站出發,不過也有例外:

第1季中,在撒哈拉由於沙塵暴滯留60小時;

第7季中,在波札那滯留14小時;

第8季中,在哥斯大黎加滯留20小時; 在蘭開斯特滯留超過12小時,但具體時間不詳;

第9季中,在阿曼滯留24小時;

第10季中,在印度金奈滯留22小時;在摩洛哥滯留15小時。

中後期季度中,隊伍在某些賽段中繼站簽到後會集體旅行前往新的位置,出發開始下一賽段。

各隊要完成比賽並且避免最後到達中繼站。如果其他隊伍都已到達,而剩下的一隊差很遠,一般都是由Phil親自來到選手身邊宣布淘汰;有時也會直接告訴他們中繼站的位置,在中繼站接受淘汰。

較早被淘汰的隊伍一般會前往攝製組安排的度假村,等待比賽結束。在中期季度,攝製組曾在官網上放出隊伍在度假村休閒及互相交流的視頻片段。而較晚被淘汰的隊伍(一般為倒數第五、第四支)則往往會與前三名繼續同行直至終點,作為防止節目冬粉劇透的“誘餌隊伍”。

特殊賽段

突然淘汰賽段

在突然淘汰賽段,隊伍會於賽段途中被淘汰。美版第10季、15季的第一賽段和第25季、26季的決賽賽段均為突然淘汰賽段,於賽段中的一個指定地點(第10季、第25季、第26季)或任務(第15季),最後一名的隊伍被當場淘汰。

雙淘汰賽段

雙淘汰賽段(Double-Elimination Leg)僅出現於美版第19季第2賽段。

在雙淘汰賽段中,最後兩組在中繼站成功簽到的隊伍會被淘汰。相應的,在雙淘汰賽段的第一個線索會告知選手們最後兩組到達中繼站的隊伍會被淘汰。

非淘汰賽段

簡介

每季比賽都有幾個非淘汰賽段(Non-Elimination Leg,NEL),在這些賽段中最後到達中繼站的隊伍不會被淘汰,可以繼續比賽。各隊不會被告知哪些賽段是非淘汰賽段。在第1季到第4季中,淘汰賽指示中繼站的路線信息會寫上"最後到達的隊伍會被淘汰",非淘汰賽段則沒有這些字。從第5季開始,這行字改成了"最後到達的隊伍可能會被淘汰" ,第一賽段除外(有時當第一賽段非淘汰時除外)。在第26季,除最終賽段,前面所有賽段的警告都寫成"最後到達的隊伍可能會被淘汰"。第31季第8賽段,Phil在宣布投票迴轉的同時告訴選手們之後將不再有非淘汰賽段,而從該賽段起的警告也都寫成"最後到達的隊伍將會被淘汰"。

規則

極速前進第17季節目截圖 極速前進第17季節目截圖

第1-4季對最後到達的隊伍沒有懲罰。

第5-6季對最後到達的隊伍有懲罰,該隊要上交所有錢財,並且下一賽段不會獲得經費。第7-9季的懲罰更為嚴格,隊員必須上交除了所穿著的衣物和護照以外的所有物品。

第10-11季的懲罰是最後到達的隊伍被標為“待定淘汰”(Marked for elimination),須在下一賽段獲得第一,否則到達中繼站後要罰時30分鐘。

第12季開始的懲罰是最後到達的隊伍須在下一賽段完成減速帶(Speed Bump)任務。

未完待續賽段

未完待續賽段(衝刺中國) 未完待續賽段(衝刺中國)

“未完待續”賽段(To Be Continued leg)可分為無休息賽段(No-break Leg)和雙倍賽段(Double-length Leg)。雙倍賽段首次出現於第6季,之後在第7-10、14季中再次出現,而在第18、19、22、23、25-30季出現無休息賽段。其中無休息賽段是由兩個連續的賽段組成,而雙倍賽段是一個完整的賽段,但包含了兩個路障和兩個繞道。

簡介

第6季的雙倍賽段中,隊伍被指示前往一家網咖,從指定的電子郵件附帶的錄像信息中得到下一個線索。

在第7-9季的雙倍賽段,各隊在比賽前半段得到的最後線索會提示“在地毯上見到Phil“,之後會在與中繼站相同的地毯上見到主持人Phil Keoghan並從他手中得到下一個線索。在第10季中的雙倍賽段,由於製片原因Phil並未出現,取而代之的是在最後一個線索中被要求“繼續前進!“(Keep Racing!)。

第18、19、22、23、27、28、29季出現的無休息賽段中,各隊會像往常一樣被指示“前往中繼站”,獲得冠軍的隊伍也會得到獎品(除第27、29季),而最後一名不會被淘汰,也不會在下個賽段面臨減速帶,Phil在告知隊伍名次後會立刻給予各隊下一個賽段的出發線索。

第25、26季的無休息賽段出現於最後兩個賽段,從而第十一賽段沒有隊伍會被淘汰,使得四隻隊伍共同進入最後賽段,但在最後賽段終點線前的某個地點,四隻隊伍中處於最後的某隊會被淘汰。

未完待續賽段使隊伍沒有在中繼站休息的時間,因此多數季度會讓隊伍在賽程後半部分經歷長時間的火車/飛機旅途前往下個目的地,藉此恢復體力。

起源

第6季中出現“未完待續”賽段完全出於偶然。在匈牙利的第六賽段原本是設計成兩個賽段,包括一個非淘汰賽段(當時的規則是最後一名將被收走所有的現金)。不過,由於在匈牙利乞討是違法的,最後一名隊伍無法為下一個賽段乞討錢,於是攝製組改為以一個加長賽段來取代非淘汰賽段(保證隊伍數量不變)。

比賽規則罰時

所有參賽隊伍都必須按照極速前進的比賽規則進行比賽。違反任何線索提示或附加線索的信息均可能遭到罰時,可能會影響到該隊是否被淘汰。(極速前進第一準則:Read the clues)

比賽規則

1,除另有要求外(如路障賽),隊員必須保持彼此距離在20英尺(6.1米)內,並始終與自己隊伍的攝像師和收音師同行(第30季第7賽段,比賽史上首次要求隊伍在該賽段內交換隊員,並完成該賽段的剩餘賽程)。在乘坐交通工具時,隊伍必須同時為攝像師和收音師買票,買票時會直接提出買4張票,但之後會補錄要求買2張票的鏡頭。若余票已不足4張,則隊伍不能乘坐。

2.隊伍在購買機票時必須購買經濟艙,使用攝製組提供的信用卡付款,但允許隊伍向航空公司尋求免費升艙的待遇。隊伍可以使用比賽經費購買其他交通工具的頭等票。隊伍有時也會被要求按規定的轉機路線旅行,或不允許採用某些轉機路線(如第14季,各隊被要求從新西伯利亞經莫斯科轉機飛往齋浦爾;第26季出發線索中明確指示,隊伍不能從包括中國大陸在內的部分國家轉機飛往日本)。自第25季起,隊伍只能預訂一次機票,在預訂完成後,即使發現更優航班也不能退票重訂。

3,在沒有攝製組監督的情況下,隊伍不允許在比賽中聯繫自己的家人、朋友或熟人。但攝製組可能會在比賽進程中提供給選手們聯繫家人的機會。當這種任務出現時,隊伍必須在聯繫之後才能繼續比賽(如第12季,隊伍會在第7賽段開頭獲得一部黑莓手機,在比賽進行中收到來自家人的簡訊)。在特殊情況下,攝製組有時也會允許選手在比賽進程之外聯繫家人(如第21季,James被允許在第四賽段中繼站獲知自己父親的病情)。

4.除另有要求外,隊伍可以在比賽進程中尋求當地人幫助指路或完成任務,但隊伍必須要求任何在攝製過程中露臉的當地人(群體出現除外)簽訂允許使用肖像的協定。因此很多隊伍會避免或減少尋求幫助以節省這一手續的時間。

5.除線索有特別要求外,不同隊伍可以在比賽的任何時候進行合作。除使用讓路和迴轉外,隊伍不能通過任何方式阻礙其他隊伍的比賽進程,如從線索箱內多拿線索、偷走其他隊的自駕車、亂放其他隊的任務物品或使用讓路或迴轉超過規定次數等。

6.隊伍在賽事開始時不允許持有地圖、旅行指南、電子產品或其他輔助工具,但可以在比賽進程中使用比賽經費購買它們。有時攝製組也會在特定任務中提供類似物件。

7.隊伍不允許在賽事過程中使用所帶的個人物品抵賬,在中繼站攝製組隨時有權檢查選手的行李。

8.如果線索要求隊伍自駕或步行前往某地點,則他們不能僱傭計程車領路。這一策略在早期季度常被使用,但第17季有兩支隊伍因此被罰時,證明這已經被禁用。

9.隊伍必須始終保有攝製組配發的腰包(Fanny pack),其中裝有他們的經費、護照、線索卡及其他旅行檔案等。如果隊伍在中繼站簽到時未持有這些物品,會被要求取回必要的物品(如護照等)。隊伍如果丟失了其他不必要的行李物品,仍可在中繼站簽到並繼續比賽,但不能去找回失物(如第16季的Steve & Allie)。

10.如果兩支隊伍同時最後到達淘汰賽段的中繼站,前一賽段排名低的隊伍會被淘汰。

11.隊伍不允許移動其他隊伍的行李物品,如將其他隊伍的包從計程車上拿走等,否則將被罰時(如第18季的Flight Time & Big Easy)。但如果計程車司機做了類似行為則不屬於犯規。

12.隊伍必須遵守所到訪地的當地法規。

13.如果隊伍自駕的交通工具(車或船)在比賽中出現故障,且並非隊伍自己的過失所致,則攝製組會提供備用的交通工具,但不會給予時間補償。如隊伍需要在任務進行過程中使用道具、交通工具、動物等物品,選擇所需物後即不可更換,除任務有特殊規定(如第12季第1賽段,隊伍不允許更換不聽話的驢子;第3賽段路障賽“擠駱駝奶”任務,若駱駝已無奶,須待第一批隊伍完成擠奶後使用其他組的駱駝)。

14.如果隊伍由於製片原因而損失時間,會在中繼站得到時間補償,但在不影響實際名次時不會在節目中進行說明(如第2季,Tara & Wil在第12賽段由於微小的製片原因損失時間而落到第二名,他們獲得了1分鐘的時間補償,成為並列第一;第17季第6賽段由於任務裁判誤判,Nick & Vicki應接受的減速帶懲罰被取消)。

罰時

如果隊伍仍可以糾正自己的違規行為,則抵達中繼站時不會被罰時(如第17季的Brook & Claire),因此隊伍大多數時候會被要求折返,正確完成任務後再簽到,否則將被罰時。隊伍必須在中繼站附近等待罰時結束才能簽到。如果隊伍在賽段中多次違規,則罰時會疊加。

多數違規的罰時為30分鐘,如使用錯誤的交通方式,妨礙其他隊比賽等。

某些違規有特殊的罰時,如:

1.使用私人物品抵賬,罰時2小時

2.放棄路障或減速帶,罰時4小時

3.放棄繞道,罰時6小時

4.購買機票時實際支出超過經濟艙價格,罰時24小時

路障賽的罰時執行較為特殊。如果條件不允許隊伍繼續完成路障(如比賽場所即將關閉或安全原因),則隊伍可獲得下個線索,罰時在中繼站執行,這一情況也適用於其他任務(如第21季,Josh & Brent不能在兩處場所關閉前完成任一繞道賽);如果所有隊伍都到達路障,而有選手選擇放棄任務,則罰時立即開始執行;若仍有隊伍未到達,罰時要等到下一隊到來才開始執行(如第7季第3賽段的吃生肉路障)。

在早期季度中,不能完成繞道賽的罰時為24小時(如第1季的Emily & Nancy),但從第17季起改為6小時。

如果隊伍在非淘汰賽段遭遇罰時而最後簽到,剩餘罰時會移到下一賽段的開頭再執行。

某些任務中會有特殊的罰時規定(如第20季第3賽段的路障賽“頂瓶起舞”,如果選手摔碎所有瓶子時仍不能完成任務,則罰時2小時),而有時誤讀線索中的要求也會有特殊的罰時(如第19季第3賽段,Zac & Laurence在“餵草”繞道賽中使用了4個桶,而線索限定每隊只能用2個,因此被罰時15分鐘)。

比賽紀錄

僅記錄在節目或比賽中由主持人Phil所提到的記錄:(或涉及劇透)

首支因傷放棄比賽而無法到達中繼站的隊伍,也是Phil首次不得不在選手比賽過程中宣布淘汰的隊伍:Marshall & Lance(第5季)

首支闖進最終賽段的全女性隊伍:Lyn & Karlyn(第10季)

在一個賽段完成減速帶後奪得賽段冠軍的隊伍:Jet & Cord(第16季)Brooke & Robbie(第25季)Henry & Evan(第30季)

全女性奪冠隊伍:Nat & Kat(第17季)Kisha & Jen(第18季)Amy & Maya(第25季)

首支在一個賽段內未完成路障和繞道任務卻仍然晉級的隊伍:Rachel & Dave(第20季第3賽段)

目前在一季贏得最多賽段冠軍的隊伍:Rachel & Dave(第20季),共贏得8次賽段冠軍

史上第一支有機會翻倍獎金的隊伍:Abbie & Ryan(第21季)

首支被淘汰時仍持有通行卡的隊伍:John & Jessica(第22季)

首支親子組冠軍:Dave & Connor(第24季)

極速前進歷史中年紀最大的獲勝者:Dave(第24季),獲勝時57歲

同時最多隊伍抵達中繼站地圖墊上的記錄:在第28季第四賽段,有八隊(分別是:Kurt & Brodie,Tyler & Korey,Dana & Matt,Burnie & Ashley,Zach & Rachel,Erin & Joslyn,Sheri & Cole,Scott & Blair)依次到達中繼站簽到。在此之前的記錄是分別是第24季第二賽段,有七隊(分別是:Brendon & Rachel,Margie & Luke,Caroline & Jennifer,Dave & Connor,Flight Time & Big Easy,Jet & Cord,Leo & Jamal)同時到達,以及第12季第三賽段,有五隊(分別是:TK & Rachel, Nathan & Jennifer, Kynt & Vyxsin, Ronald & Christina及Nicolas & Donald)同時抵達。

進入前三甲的隊伍中的最年長的選手:Donald(第12季,69歲)

極速前進歷史中年紀最大的參賽者:Jody(第16季,參賽時71歲)

目前累計贏得賽段冠軍最多的隊伍:Tyler & Korey(第28、31季)和Colin & Christie(第5、31季),皆為9次賽段冠軍

目前累計完成賽段數最多的隊伍:Leo & Jamal(第23、24、31季),共完成了34個賽段

每季摘要

以下是每一季度的拍攝時間,在CBS上的播出時間等

季數拍攝時間播出時間 東部及太平洋時間播映開始播映結束電視季度備註
第1季 2001-3-8至 2001-4-8 周三 21:002001-9-52001-12-132001-2002
第2季 2002-1-7至 2002-2-3 2002-3-112002-5-15
第3季 2002-8-9至 2002-9-7 2002-10-22002-12-182002-2003
第4季 2003-1-18至 2003-2-14 周四 20:002003-5-292003-8-21
第5季 2004-1-30至 2004-2-27 周二 22:002004-7-62004-9-212003-2004引入讓路和非淘汰賽段懲罰(沒收錢財)
第6季 2004-8-13至 2004-9-12 周二 21:002004-11-162005-2-82004-2005引入未完待續賽段
第7季2004-11-20至2004-12-192005-3-12005-5-10
第8季 2005-7-7至 2005-7-31 2005-9-272005-12-132005-2006家庭版:4人組成的家庭隊伍並允許最小8歲的兒童參加
第9季 2005-11-7至 2005-12-3 周二 21:00 (2006-2-28)2006-2-282006-5-17
周二 22:00 (2006-3-7至2006-3-28)
周三 20:00 (2006-4-5至2006-5-17)
第10季 2006-5-27至 2006-6-24 周日 20:002006-9-172006-12-102006-2007引入聯合和非淘汰賽段懲罰(待定淘汰)
第11季2006-11-20至2006-12-172007-2-182007-5-6全明星季:參賽者來自過往不同季度
第12季 2007-7-8至 2007-7-29 2007-11-42008-1-202007-2008引入迴轉(取代讓路)和非淘汰賽段懲罰(減速帶)
第13季 2008-4-22至 2008-5-14 2008-9-282008-12-72008-2009
第14季2008-10-31至2008-11-212009-2-152009-5-10引入匿名迴轉
第15季 2009-7-18至 2009-8-7 2009-9-272009-12-62009-2010引入任務重溫
第16季2009-11-28至2009-12-202010-2-142010-5-9
第17季 2010-5-26至 2010-6-15 2010-9-262010-12-122010-2011引入直通卡和雙迴轉
第18季2010-11-20至2010-12-122011-2-202011-5-8 全明星季:參賽者來自過往不同季度; 引入自動迴轉
第19季 2011-6-18至 2011-7-10 2011-9-252011-12-112011-2012引入風險和雙淘汰賽段
第20季2011-11-26至2011-12-192012-2-192012-5-6
第21季 2012-5-26至 2012-6-16 2012-9-302012-12-92012-2013引入翻倍獎金和匿名雙迴轉
第22季2012-11-13至2012-12-72013-2-172013-5-5引入第二張直通卡
第23季 2013-6-9至 2013-7-2 2013-9-292013-12-82013-2014
第24季2013-11-16至2013-12-62014-2-232014-5-18全明星季:參賽者來自過往不同季度
第25季 2014-5-31至 2014-6-22 周五 20:002014-9-262014-12-192014-2015 引入安全卡和“盲選”繞道; 四隊進決賽
第26季2014-11-12至2014-12-6 周三 21:30 (2015-2-25) 2015-2-252015-5-15 情侶季,包含5隊相親隊; 引入輪盤賭繞道; 四隊進決賽
周五 20:00 (2015-2-27至2015-5-15)
第27季 2015-6-22至 2015-7-14 周五 20:002015-9-252015-12-112015-2016首次出現繞道前迴轉
第28季2015-11-15至2015-12-62016-2-122016-5-13社交網路名人季
第29季 2016-6-10至 2016-7-2 周四 22:002017-3-302017-6-12016-2017陌生選手組隊季
第30季 2017-10-1至 2017-10-24 周三 20:00 (2018-1-3) 2018-1-32018-2-212017-2018 在美版首次出現對抗任務; 比賽途中交換隊友
周三 21:00 (2018-2-7至 2018-2-21)
第31季2018-6-10至 2018-7-3 周三21:002019-4-172018-2019全明星季:參賽者來自CBS的三大真人秀(老大哥、倖存者和極速前進); 在美版首次出現投票迴轉

每季路線

第一季:美國紐約中央公園→利文斯敦(尚比亞)→巴黎(法國)→萊博鎮(法國)→突尼西亞城(突尼西亞)→撒哈拉沙漠(突尼西亞)→羅馬、摩德納(義大利)→費拉拉(義大利)→德里、阿格拉(印度)→齋浦爾、比卡內爾(印度)→曼谷、甲米府(泰國)→攀牙府(泰國)→ 北京 (中國)→安克雷奇(美國·阿拉斯加)→紐約(美國)

第二季:美國內華達州帕朗沙漠→里約熱內盧(巴西)→伊瓜蘇國家公園(巴西)→開普敦(南非)→斯瓦科普蒙德、溫得和克(納米比亞)→曼谷、叻丕府、安帕瓦(泰國)→清邁(泰國)→ 香港 (中國 →悉尼(澳大利亞)→庫伯佩迪(澳大利亞)→皇后鎮(紐西蘭)→羅托魯阿、奧克蘭(紐西蘭)→茂宜島(美國·夏威夷)→安克雷奇(美國·阿拉斯加)→舊金山(美國)

第三季:美國佛羅里達州大沼澤國家公園→墨西哥城(墨西哥)→特奧蒂瓦坎、坎昆、科蘇梅爾島、圖盧姆(墨西哥)→劍橋(英國)→斯通黑文(英國·蘇格蘭)→波爾圖、里斯本(葡萄牙)→新特拉(葡萄牙)→非斯(摩洛哥)→馬拉喀什(摩洛哥)→慕尼黑(德國)→因斯布魯克(奧地利)→施萬高(德國)→蘇黎世、格林德瓦(瑞士)→蒙特勒(瑞士)→吉隆坡(馬來西亞)→新加坡→胡志明市、凱比(越南)→會安(越南)→考艾島(美國·夏威夷)→西雅圖(美國)

第四季:美國洛杉磯道奇體育場→米蘭(義大利)→科爾蒂納丹佩佐(義大利)→威尼斯(義大利)→維也納、格蒙登(奧地利)→勒芒、馬賽、聖雷米(法國)→阿姆斯特丹、阿爾克馬爾、蒙尼肯丹、默伊登(荷蘭)→孟買(印度)→阿勒皮(印度)→亞庇(馬來西亞)→山打根(馬來西亞)→首爾(韓國)→布里斯班(澳大利亞)→凱恩斯(澳大利亞)→科納(美國·夏威夷)→菲尼克斯(美國)

第五季:美國加州聖莫妮卡碼頭→埃斯特角城(烏拉圭)→布宜諾斯艾利斯、聖安東尼奧-阿雷科(阿根廷)→聖卡洛斯-德巴里洛切(阿根廷)→聖彼得堡(俄羅斯)→開羅、吉薩(埃及)→盧克索(埃及)→奈洛比(肯亞)→圖瓦布鎮、曼雅拉湖國家公園(坦尚尼亞)→杜拜(阿聯)→加爾各答(印度)→羅托魯阿(紐西蘭)→奧克蘭(紐西蘭)→馬尼拉(菲律賓)→愛妮島(菲律賓)→卡爾加里(加拿大)→達拉斯(美國)

第六季:美國芝加哥白金漢噴泉→雷克雅未克(冰島)→奧斯陸、沃斯(挪威)→斯德哥爾摩(瑞典)→達喀爾(塞內加爾)→柏林(德國)→布達佩斯、埃格爾(匈牙利)→阿雅克肖(法國·科西嘉島)→拉利貝拉(衣索比亞)→亞的斯亞貝巴(衣索比亞)→加勒、康提、錫吉里耶(斯里蘭卡)→ 上海 (中國)西安 (中國)→火奴魯魯(美國·夏威夷)→芝加哥(美國)

第七季:美國加州長灘→利馬、庫斯科(秘魯)→阿雷基帕(秘魯)→聖地亞哥(智利)→門多薩(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阿根廷)→索維托(南非)→馬卡迪卡迪鹽沼(波札那)→馬翁(波札那)→勒克瑙、焦特布爾(印度)→伊斯坦堡(土耳其)→倫敦(英國)→金斯頓(牙買加)→蒙特哥貝(牙買加)→聖胡安(美國·波多黎各)→邁阿密(美國)

第八季:美國紐約福爾特碼頭州立公園→費城(美國)→華盛頓(美國)→查爾斯頓(美國)、亨茨維爾(美國)→紐奧良(美國)→巴拿馬城(巴拿馬)→聖何塞(哥斯大黎加)→菲尼克斯(美國)→鹽湖城(美國)→黃石國家公園(美國)→蒙特婁(加拿大)→多倫多(加拿大)→紐約州(美國)

第九季:美國丹佛紅石劇場→聖保羅(巴西)→布羅塔斯(巴西)→莫斯科(俄羅斯)→斯圖加特、慕尼黑(德國)→巴勒莫(義大利·西西里島)→卡塔尼亞、錫拉庫薩(義大利·西西里島)→羅馬(義大利)→雅典、科林斯(希臘)→馬斯喀特(阿曼)→珀斯(澳大利亞)→達爾文(澳大利亞)→華富里、曼谷(泰國)→東京、富士吉田市、山中湖(日本)→安克雷奇(美國·阿拉斯加)→丹佛紅石劇場(美國)

第十季:美國西雅圖煤氣廠公園→ 北京 (中國)→烏蘭巴托(蒙古)→河內(越南)→下龍市(越南)→金奈(印度)→科威特城(科威特)→路易港(模里西斯)→塔那那利佛(馬達加斯加)→赫爾辛基、坦佩雷(芬蘭)→基輔(烏克蘭)→瓦爾扎扎特(摩洛哥)→卡薩布蘭卡(摩洛哥)→巴塞隆納(西班牙)→巴黎(法國)→紐約(美國)

第十一季:美國佛羅里達州帕爾梅托灣→科托帕希國家公園(厄瓜多)→聖地亞哥、卡拉馬(智利)→蒙特港(智利)→蓬塔阿雷納斯(智利)→烏斯懷亞(阿根廷)→馬普托(莫三比克)→桑給巴爾市(坦尚尼亞)→華沙(波蘭)→克拉科夫(波蘭)→吉隆坡(馬來西亞)→ 香港 (中國)澳門 (中國)→關島(美國)→火奴魯魯(美國·夏威夷)→舊金山(美國)

第十二季:美國洛杉磯好萊塢→香農(愛爾蘭)→阿姆斯特丹(荷蘭)→賓戈區(布吉納法索)→瓦加杜古(布吉納法索)→維爾紐斯(立陶宛)→杜布羅夫尼克(克羅地亞)→恩波利、佛羅倫斯(義大利)→孟買(印度)→大阪(日本)→ 台北 (中國台灣) 、台中(中國台灣)→安克雷奇(美國·阿拉斯加)

第十三季:美國洛杉磯紀念體育場→薩爾瓦多(巴西)→福塔雷薩(巴西)→拉巴斯(玻利維亞)→奧克蘭(紐西蘭)→暹粒(高棉)→新德里(印度)→阿拉木圖(哈薩克斯坦)→莫斯科(俄羅斯)→波特蘭(美國)

第十四季:美國加州洛斯阿拉米托斯聯合軍事訓練基地→洛迦諾、因特拉肯(瑞士)→慕尼黑(德國)→薩爾茨堡(奧地利)→布加勒斯特、布拉索夫(羅馬尼亞)→克拉斯諾亞爾斯克(俄羅斯)→新西伯利亞(俄羅斯)→齋浦爾(印度)→普吉府(泰國)→曼谷(泰國)→ 桂林 (中國)北京 (中國)→茂宜島(美國·夏威夷)

第十五季:美國洛杉磯第六街高架橋→東京(日本)→凱比(越南)→胡志明市(越南)→金邊(高棉)→杜拜(阿聯)→格羅寧根(荷蘭)→斯德哥爾摩(瑞典)→塔林(愛沙尼亞)→布拉格(捷克)→拉斯維加斯(美國)

第十六季:美國洛杉磯維斯塔·赫莫薩公園→瓦爾帕萊索(智利)→巴拉斯港(智利)→聖卡洛斯-德巴里洛切(阿根廷)→漢堡(德國)→聖默努爾德(法國)→蘭斯、埃佩爾內(法國)→塞席爾群島(塞席爾)→檳城(馬來西亞)→新加坡→ 上海 (中國 →舊金山(美國)

第十七季:美國麻薩諸塞州格萊斯特→倫敦(英國)→阿克拉(加納)→基律納(瑞典)→納爾維克(挪威)→聖彼得堡(俄羅斯)→馬斯喀特(阿曼)→達卡(孟加拉國)→ 香港 (中國)→東豆川市、首爾(韓國)→洛杉磯(美國)

第十八季:美國加州棕櫚泉→悉尼(澳大利亞)→布羅肯希爾(澳大利亞)→鎌倉市、南足柄市、橫須賀(日本)→ 麗江 (中國)昆明 (中國)→加爾各答(印度)→瓦拉納西(印度)→維也納、薩爾茨堡(奧地利)→列支敦斯登→采爾馬特(瑞士)→里約熱內盧(巴西)→邁阿密(美國)

第十九季:美國洛杉磯西來寺→ 台北 (中國台灣)→日惹(印度尼西亞)→普吉府(泰國)→曼谷(泰國)→利隆圭(馬拉威)→薩利馬(馬拉威)→哥本哈根(丹麥)→比隆(丹麥)→漢堡(德國)→布魯塞爾(比利時)→洛默爾、根特(比利時)→巴拿馬城(巴拿馬)→亞特蘭大(美國)

第二十季:美國加州聖塔芭芭拉→薩爾塔(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阿根廷)→亞松森(巴拉圭)→都靈(義大利)→加爾米施-帕滕基興、施萬高、菲森(德國)→巴庫(亞塞拜然)→恩戈羅恩戈羅火山口(坦尚尼亞)→曼雅拉湖國家公園(坦尚尼亞)→科欽(印度)→廣島、大阪(日本)→火奴魯魯(美國·夏威夷)

第二十一季:美國加州帕薩迪納→ 上海 (中國)→泗水(印度尼西亞)→邦義爾(印度尼西亞)→達卡(孟加拉國)→伊斯坦堡(土耳其)→莫斯科(俄羅斯)→阿姆斯特丹(荷蘭)→馬洛卡(西班牙)→圖爾、布盧瓦(法國)→紐約(美國)

第二十二季:美國洛杉磯格里菲斯天文台→博拉博拉島(法屬玻里尼西亞)→圖普阿島(法屬玻里尼西亞)→基督城(紐西蘭)→巴厘島(印度尼西亞)→河內(越南)→馬卡迪卡迪鹽沼(波札那)→格林德瓦(瑞士)→德勒斯登、柏林(德國)→愛丁堡(英國·蘇格蘭)→貝爾法斯特(英國·北愛爾蘭)→華盛頓(美國)

第二十三季:美國加州聖克拉里塔→伊基克(智利)→聖地亞哥(智利)→里斯本、新特拉(葡萄牙)→斯沃爾韋爾(挪威)→格但斯克(波蘭)→維也納(奧地利)→阿布達比(阿聯)→阿萊茵(阿聯)→萬隆(印度尼西亞)→東京(日本)→朱諾(美國·阿拉斯加)

第二十四季:美國加州峽谷學院→ 廣州 (中國)→亞庇(馬來西亞)→吉隆坡(馬來西亞)→科倫坡(斯里蘭卡)→加勒(斯里蘭卡)→羅馬(義大利)→白露里治奧、奧維托(義大利)→基亞索、琉森(瑞士)→塞維亞(西班牙)→利物浦(英國)→拉斯維加斯(美國)

第二十五季:美國紐約時代廣場→聖托馬斯島(美屬維京群島)→倫敦、牛津(英國)→勒威克、斯卡洛韋(英國·蘇格蘭設得蘭群島)→哥本哈根(丹麥)→馬爾默(瑞典)→馬拉喀什(摩洛哥)→巴勒莫(義大利·西西里島)→瓦萊塔(馬爾他)→新加坡→馬尼拉(菲律賓)→洛杉磯(美國)

第二十六季:美國加州卡斯泰克湖→東京(日本)→長野(日本)→普吉府(泰國)→曼谷(泰國)→慕尼黑、施利爾塞(徳國)→蒙特卡洛(摩納哥)→埃茲(法國)→奧馬魯魯(納米比亞)→斯瓦科普蒙德(納米比亞)→阿姆斯特丹(荷蘭)→特魯希略、奧圖斯科(秘魯)→萬查科(秘魯)→達拉斯(美國)

第二十七季:美國加州威尼斯海灘→里約熱內盧(巴西)→布宜諾斯艾利斯(阿根廷)→聖安東尼奧-阿雷科(阿根廷)→利文斯敦(尚比亞)→維多利亞瀑布城(辛巴威)→巴黎(法國)→鹿特丹、海牙(荷蘭)→克拉科夫(波蘭)→阿格拉(印度)→ 香港澳門 (中國)→紐約長島(美國)

第二十八季(隊伍從住所附近的機場(洛杉磯、達拉斯、亞特蘭大)出發):

美國→墨西哥城(墨西哥)→卡塔赫納(哥倫比亞)→日內瓦(瑞士)→霞慕尼(法國)→葉里溫(亞美尼亞)→提比里西(喬治亞)→杜拜(阿聯)→巴厘島(印度尼西亞)→ 深圳(中國)→洛杉磯(美國)

第二十九季:美國加州洛杉磯→巴拿馬城(巴拿馬)→聖保羅(巴西)→桑給巴爾島(坦尚尼亞)→三蘭港(坦尚尼亞)→奧勒松(挪威)→米蘭(義大利)→威尼斯(義大利)→雅典(希臘)→河內(越南)→寧平(越南)→首爾(韓國)→芝加哥(美國)

第三十季:美國紐約華盛頓廣場公園→雷克雅未克(冰島)→安特衛普(比利時)→丹吉爾(摩洛哥)→聖特羅佩(法國)→萊博鎮、莫桑萊阿爾皮萊、阿爾勒(法國)→布拉格(捷克)→馬龍德拉(辛巴威)→哈拉雷(辛巴威)→麥納麥、穆哈拉格(巴林)→清邁(泰國)→ 香港 (中國)→舊金山(美國)

第三十一季:美國洛杉磯賀茂沙海灘→東京(日本)→琅勃拉邦(寮國)→胡志明市(越南)→杜拜(阿聯)→坎帕拉(烏干達)→蘇黎世、邁林根(瑞士)→巴倫博格、因特拉肯(瑞士)→斯普利特(克羅地亞)→坎彭(荷蘭)→倫敦(英國)→底特律(美國)

以上均為比賽任務所包括的城市(含中繼站所在地),不包括轉機或其他交通方式途經的城市;同一賽段內連續訪問同一國家的不同城市用頓號連線,用箭頭則為不同賽段訪問。

註:比賽共來過中國16次,暫包括:第1、2、6、10、11、12、14、16、17、18、19、21、24、27、28、30季。

到訪過的中國城市有:【大陸】:北京(第1、10、14季),上海(第6、16、21季),西安(第6季),桂林(第14季),麗江(第18季),昆明(第18季),廣州(第24季),深圳(第28季);【香港】(第2、11、17、27、30季);【澳門】(第11、27季);【台灣】:台北(第12、19季),台中(第12季)。

去過最多次(不含美國)的國家是:中國(16次),其次是印度和法國(11次)。

去過次數最多的城市:曼谷(6次)。

到訪城市最多的國家是:義大利(共18個城市,包括:羅馬、摩德納、米蘭、費拉拉、科爾蒂納丹佩佐、威尼斯、巴勒莫、卡塔尼亞、錫拉庫薩、恩波利、佛羅倫斯、都靈、白露里治奧、奧維托、佩爾萊多、瓦倫納、梅納焦、特雷梅佐)。

歷屆三強

第一季:冠軍 Rob & Brennan 亞軍 Frank & Margarita 季軍 Joe & Bill

第二季:冠軍 Chris & Alex 亞軍 Tara & Will 季軍 Blake & Paige

第三季:冠軍 Flo & Zach 亞軍 Teri & Ian 季軍 Ken & Gerard

第四季:冠軍 Reichen & Chip 亞軍 Kelly & Jon 季軍 David & Jeff

第五季:冠軍 Chip & Kim 亞軍 Colin & Christie 季軍 Bradon & Nicole

第六季:冠軍 Freddy & Kendra 亞軍 Kris & Jon 季軍 Adam & Rebecca

第七季:冠軍 Uchenna & Joyce 亞軍 Rob & Amber 季軍 Ron & Kelly

第八季:冠軍 Linz family 亞軍 Bransen family 季軍 Weaver family

第九季:冠軍 B.J. & Tyler 亞軍 Eric & Jeremy 季軍 Ray & Yolanda

第十季:冠軍 Tyler & James 亞軍 Rob & Kimberly 季軍 Lyn & Karlyn

第十一季:冠軍 Eric & Danille 亞軍 Dustin & Kandice 季軍 Charla & Mirna

第十二季:冠軍 T.K. & Rachel 亞軍 Ronald & Christina 季軍 Nicolas & Donald

第十三季:冠軍 Nick & Starr 亞軍 Ken & Tina 季軍 Andrew & Dan

第十四季:冠軍 Tammy & Victor 亞軍 Jaime & Cara 季軍 Margie & Luke

第十五季:冠軍 Meghan & Cheyne 亞軍 Sam & Dan 季軍 Brian & Ericka

第十六季:冠軍 Jordan & Dan 亞軍 Jet & Cord 季軍 Brent & Catie

第十七季:冠軍 Nat & Kat 亞軍 Brook & Claire 季軍 Jill & Thomas

第十八季:冠軍 Kisha & Jen 亞軍 Flight Time & Big Easy 季軍 Gary & Mallory

第十九季:冠軍 Ernie & Cindy 亞軍 Jeremy & Sandy 季軍 Amani & Marcus

第二十季:冠軍 Rachel & Dave 亞軍 Art & JJ 季軍 Brendon & Rachel

第二十一季:冠軍 Josh & Brent 亞軍 Jaymes & James 季軍 Trey & Lexi

第二十二季:冠軍 Bates & Anthony 亞軍 Max & Katie 季軍 Mona & Beth

第二十三季:冠軍 Jason & Amy 亞軍 Tim & Marie 季軍 Nicole & Travis

第二十四季:冠軍 Dave & Connor 亞軍 Caroline & Jennifer 季軍 Brendon & Rachel

第二十五季:冠軍 Amy & Maya 亞軍 Misti & Jim 季軍 Adam & Bethany

第二十六季:冠軍 Tyler & Laura 亞軍 Jelani & Jenny 季軍 Blair & Hayley

第二十七季:冠軍 Joey & Kelsey 亞軍 Justin & Diana 季軍 Logan & Chris

第二十八季:冠軍 Dana & Matt 亞軍 Sheri & Cole 季軍 Tyler & Korey

第二十九季:冠軍Brooke & Scott 亞軍Tara & Joey 季軍London & Logan

第三十季:冠軍Cody & Jessica 亞軍Henry & Evan 季軍Kristi & Jen

曾到訪地

極速前進所經過的國家地區 極速前進所經過的國家地區

直至本節目的第31季,節目共到訪過6個大洲的91個國家(其中包括香港(中)、澳門(中)、台灣(中)、關島(美)、波多黎各(美)、美屬維京群島、法屬玻里尼西亞7個 地區)但並不包括隊伍只作轉機而經過的中轉機場所在地。下圖顏色越深,到訪次數越多。

以下列出所有曾到訪過的國家與地區,按節目到訪順序排列,但並不包括隊伍只作飛機轉機而經過的中轉機場所在地。

北美洲

美國(包括夏威夷)、墨西哥、加拿大、牙買加、波多黎各(美)、巴拿馬、哥斯大黎加、美屬維京群島

南美洲

巴西、烏拉圭、阿根廷、秘魯、智利、厄瓜多、玻利維亞、巴拉圭、哥倫比亞

亞洲

印度、泰國、中國(包括香港、澳門、台灣)、馬來西亞、新加坡、越南、韓國、阿聯、菲律賓、斯里蘭卡、土耳其、日本、阿曼、蒙古國、科威特、高棉、哈薩克斯坦、孟加拉國、印度尼西亞、亞塞拜然、亞美尼亞、喬治亞、巴林、寮國

歐洲

法國、義大利、梵蒂岡、英國、葡萄牙、西班牙、德國、奧地利、瑞士、荷蘭、俄羅斯、冰島、挪威、瑞典、匈牙利、希臘、芬蘭、烏克蘭、波蘭、愛爾蘭、立陶宛、克羅地亞、羅馬尼亞、愛沙尼亞、捷克、列支敦斯登、丹麥、比利時、馬爾他、摩納哥

非洲

南非、尚比亞、波札那、突尼西亞、納米比亞、摩洛哥、埃及、肯亞、坦尚尼亞(包括桑給巴爾島)、塞內加爾、衣索比亞、模里西斯、馬達加斯加、莫三比克、布吉納法索、塞席爾、加納、馬拉威、辛巴威、烏干達

大洋洲

澳大利亞、紐西蘭、關島(美)、法屬玻里尼西亞

註:

1.俄羅斯橫跨歐亞兩洲,將其視為歐洲國家。

2.土耳其、哈薩克斯坦、亞塞拜然、喬治亞橫跨歐亞兩洲,將其視為亞洲國家。

3.巴拿馬橫跨南北美兩洲,將其視為北美洲國家。

4.英國的四個部分:英格蘭、蘇格蘭、威爾斯、北愛爾蘭,節目都已到訪。

5.第一季的一個快進任務點設在梵蒂岡,但沒有隊伍選擇,這也是對梵蒂岡僅有的一次到訪。

國內播映

大陸

旅遊衛視在2003年10月至2004年10月期間每周六晚8:30播出過美版,但播出的順序是第3季,第2季,第4季,第1季,而不是按照1-4季的順序播出的,此外在2004年大年春節期間的每天中午12:30重播了第3季。

中央電視台財經頻道(CCTV2)在2005年播出過美版5-7季。

上海外語頻道(ICS)播出過美版第8-22季,亞洲版第1-4季及澳洲版第1-2季。

港澳

TVB明珠台於2001年起播出第1季,譯名為《奪寶奇Show》。

AXN亞洲台(香港有線電視 22頻道,香港無線網路電視31頻道,香港now寬頻電視 512頻道,澳門有線電視 62頻道)也播出該節目,譯名為《驚險大挑戰》。

台灣

AXN台灣台(台灣有線電視 67頻道)播映該節目,譯名為《驚險大挑戰》。

全球版本

各版本位置 各版本位置

於2005年10月,美國首次賣出海外版本拍攝權于海外地區。目前,包括美國,共有13個國家或地 區製作了14個當地的版本。(不包含終止拍攝的中歐版)

詳見衍生版本介紹。

同名官方遊戲

極速前進中國版[美國CBS電視台真人秀節目] 極速前進中國版[美國CBS電視台真人秀節目]

2010年11月2日,在北美由Ludia製作,由Ubisoft發行推出以本節目為藍本的遊戲《The Amazing Race》,平台為Wii,售價為29.99美元。電視版主持人菲爾·基歐漢會以卡通人物形式出現,並為遊戲中的對白配音。

模式為單機合作,遊戲供二人合作模式或四人競賽模式(不設單人遊戲),模擬電視節目般進行比賽,包括遊歷六大洲、28個城市、84個地點,對抗不同類型的隊伍(如:牛仔隊及學生隊等);途中會得到不同的目的地及任務線索(如:路障及繞道等);進行任務會以16個小遊戲之方式呈現。

此外,Ludia也在IOS平台(iPhone、iPod touch、iPad)製作推出了該遊戲。

冬粉民間賽

城市飛奔是一個由美國真人秀節目《極速前進》冬粉愛好者發起、舉辦的城市競速旅行比賽。 活動的英文名為City Run (Project),簡稱CRP。

城市飛奔已有上海、北京、杭州、福州、廣州、南京、珠海、天津、瀋陽、武漢、南昌、重慶、成都、青島、深圳、溫州共16個城市的主辦團隊。其中一些城市的團隊還在城市賽的基礎上舉辦了城際賽。

具體內容詳見城市飛奔。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