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塔

雞足山楞嚴塔,為十三層密檐式空心方塔,塔高約40多米,塔內為七層,可以直接登臨塔的頂層。 1929年,時任雲南省主席的龍雲在遊覽雞足山後,同意在光明寶塔原址修建楞嚴塔,歷時三年多建成,成為雞足山最壯美的人文景觀。 楞嚴塔保存有楊萌南《雞足山楞嚴塔碑記》,周鍾岳《雞足山楞嚴塔碑銘》,龍雲《法相莊嚴》等碑刻,體現了它深邃的文化內涵。

雞足山楞嚴塔位於賓川縣縣城西北30餘公里外的雞足山頂,屬大理州第二批州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雞足山是東南亞著名的佛教聖地,中國漢傳藏傳佛教交匯地、佛教禪宗的發源地、釋迦牟尼的大弟子仰光迦葉開闢的道場,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因其山勢頂聳西北,尾迤東南,前列三支,後伸一嶺,形似雞足而得名。
雞足山楞嚴塔,為十三層密檐式空心方塔,塔高約40多米,塔內為七層,可以直接登臨塔的頂層。楞嚴塔的原址,曾經是建於明朝時期的光明寶塔,“塔中虛外直,正方形七級,每級丈余,高十餘丈,修建七年,才告完成”。非常遺憾的是清朝康熙年間,雲貴總督范承勛聽信讒言,拆除了光明寶塔。1929年,時任雲南省主席的龍雲在遊覽雞足山後,同意在光明寶塔原址修建楞嚴塔,歷時三年多建成,成為雞足山最壯美的人文景觀。抗日戰爭期間,楞嚴塔曾經是駝峰航線大理地區的重要航標,為抗日戰爭做出了獨特的貢獻。
楞嚴塔保存有楊萌南《雞足山楞嚴塔碑記》,周鍾岳《雞足山楞嚴塔碑銘》,龍雲《法相莊嚴》等碑刻,體現了它深邃的文化內涵。儘管楞嚴塔修建時間較晚,但他繼承和發展了大理佛塔的傳統和樣式,楞嚴塔的建造,標誌著曾經興盛一時,延續了上千年歷史的大理古塔走過了它的輝煌,也逐漸走進了歷史的卷宗。
楞嚴塔建築雄偉,外形秀麗,遠遠望去,宛如一枝巨大的文筆立於佛教名山雞足山金頂,在崇山峻岭間成為方圓數百里的一座顯著的地理標誌。楞嚴塔通體灰白,外觀仿崇聖寺三塔的千尋塔,但塔身更為修長;最為特別的是,楞嚴塔第二級的四周安裝了鐵欄桿,有一道供人們登高遠眺的走廊,每邊走廊下有八個支撐的倒立三角結構,遠遠望去,如同為塔身裝飾了一道穩重的“裙邊”,使楞嚴塔賦予了現代建築的氣息。每個季節,楞嚴塔都在雞足山頂變幻著不同的風景:春日繁花,楞嚴塔裝點滿山的杜鵑山茶;夏日雲海,楞嚴塔在雲海中如同漂浮的地標;秋日天高,楞嚴塔在藍天和綠樹之間成為醒目的分界;冬日晴雪,楞嚴塔和雞足山一片剔透晶瑩,楞嚴塔成為雞足山不可或缺的完美的一部分。
站立在楞嚴塔下仰望塔頂,雲彩從天空飛速掠過,楞嚴塔屹立在藍天之間,讓人產生炫目的感慨,並驚嘆中國古建築竟有如此的魅力。從楞嚴塔遠眺,蒼山洱海盡收眼底,群山疊嶂,蔥蘢欲滴;可以東觀日出,南覓彩雲,西攬蒼洱,北望玉龍,讓人心曠神怡、寵辱皆忘。難怪徐霞客當年遊覽雞足山數日不返,留念其間,驚呼:“東日、西海、南雲、北雪,四觀,海內得其一,已為奇絕,而天柱峰一頂一萃天下之四觀,此不特首雞山,實首海內矣”。並留下了“度除夕於萬峰深處,此一宵勝人間千百宵”的記載。
今天,楞嚴塔的內部已不再對遊人開放,我們也不能登上塔身,去體驗先人“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的豪邁,但楞嚴塔帶給我們的奇險,以及我們的祖先把建築完美融於自然的思想,依然留給我們震撼和啟示,這座承載了歷史記憶和人們心靈寄託的寶塔,依然驕傲地矗立在大理,矗立在彩雲之南的土地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