楓溪鎮

楓溪鎮

楓溪鎮是潮安區轄鎮。1950年劃為一區,1956年建楓溪鎮,1958年改公社,1983年建鎮,下轄33個管理區和4個居委會。1992年劃出陳橋等13個管理區和一林場,歸湘橋區鳳新街道。現有面積24.8平方公里,人口8.7萬。轄楓溪一、楓溪二、長美一、長美二、湖廈、前進、古板頭、堤頭、雲步、東田、洋頭、英塘、全福、高廈、西邊、山邊、槐山崗、李厝、詹厝、田龍、白塔21個管理區和懷德、石橋、洲園、長美4個居委會。鎮政府位於安揭公路傍,與市城區相接,距縣府20公里。安揭公路、潮汕公路、護堤路和廣梅汕鐵路過境。工業有陶瓷、服裝、建築、運輸、建材等業,陶瓷是楓溪工業支柱。農業主產水稻、蔬菜、水果。轄區內有省屬陶瓷學校,陶瓷研究所,市屬陶瓷公司和南國瓷鄉陳列館等單位。現已改名為楓溪區。

歷史沿革

早在新石器時代,楓溪(鎮)域內已有人居住。北宋元豐年間(1078~1085)屬海陽縣大和、歸仁、登雲諸都。清代屬海陽縣大和、登雲、登隆、登榮、南廂、西廂、北廂諸都。

據清光緒盧蔚猷《海陽縣誌》記載,楓溪(鎮)當時各村的歸屬為:安南廟屬南廂都;宮上、蔡西隴、池湖、人家前、石路、楓溪屬西廂都;陳橋、新埔、十畝、後人家、鳳山、花園、高厝塘、新鄉、蓮墩、雲里、竹圍、田東、象頭、大園、西塘、雲梯岡屬北廂都(今屬湘橋區);長美、湖廈、福全崗屬歸仁都;龍甑寨、羅厝寨屬登榮都;英塘、藏龍、龍藏(今高廈)、白塔、西邊、古板頭、溝尾、槐梓溝屬大和都;堤頭、東邊、全福、洋頭、雲步、巷下、東埔、田頭屬登雲都。田頭屬登隆都。其時有兩個田頭鄉,登雲都的田頭今仍稱田頭,登隆都之田頭今稱田頭何。
民國初,都改區,楓溪(鎮)各村分屬南廂區、西廂區、北廂區(今屬湘橋區)、歸仁區、大和區、登雲區、登隆區、登榮區。

1914年,海陽縣改名潮安縣,並調整區劃,楓溪(鎮)各村分屬潮安縣在城區(一區)、雲隆區(六區)、仁和區(二區)。
1949年10月,成立潮安縣附城區署,管轄在城鎮(民國時期鎮名,當時已改稱城關鎮)和西、北、南廂(民國時期鄉公所)23個村,楓溪(鎮)多數村屬附城區署。

1950年,從第二區分出第九區,楓溪(鎮)部分鄉村屬第九區。
1950年3月,從附城區署劃出12個鄉村(楓溪、池湖、蔡隴、吉街、沙洲、下寺、大竹田、新東錫、蓮雲、陳橋、七聖、鳳山)成立第一區。

1953年5月,長美、古板頭兩鄉分別由第二、第九區劃入第一區。

1954年,吉街、沙洲、廈寺(原屬一區)三個鄉劃歸潮州市。

1956年撤區,成立四鄉一鎮,即:陳橋鄉(包括陳橋、鳳山)、池湖鄉(包括池湖、蔡隴、古板頭)、新東錫鄉(包括新東錫、大竹田、蓮雲)、雲步鄉(包括雲步、東田)和楓溪鎮(包括楓溪、長美)。

1957年大並鄉時,撤四個鄉,其行政區域拼入楓溪鎮;同時劃入鳳塘鄉的槐山崗(當時的槐山崗包括槐梓溝、山邊、李厝、詹厝),劃出東埔、錫崗兩村歸古巷所轄。

1958年春,七聖鄉劃歸潮州市;9月,由原楓溪鎮所轄11個高級社,另潮州鎮郊劃入3個,浮洋鄉劃入4個,鳳塘鄉劃入6個,共24個高級社(包括73個自然村)組成楓溪人民公社。

1959年1月,潮州市改為縣屬城關鎮,將前從潮州鎮郊劃入的3個高級社(廈寺、沙洲、吉街)復劃入城關鎮。

1961年,置楓溪分公社,劃楓一、楓二、美光、十月、湖廈5個大隊和鎮內3個街道歸分社所轄。1962年撤分公社,其行政區域併入楓溪公社。

1964年,從楓溪公社分出楓溪鎮(公社級),鎮設3個管理區。

1968年4月,成立楓溪人民公社革命委員會。1970年,管理區改稱居民委員會。

1973年,3個居委會擴為4個居委會。

1974年,恢復鎮建制,建立楓溪鎮街道革命委員會,轄4個居委會。

1977年10月,從田東公社劃入世田、大葫蘆、小葫蘆3個大隊歸楓溪公社管轄。

1978年,居委會改為街道辦事處。

1980年11月,公社暨鎮第七屆人代會通過,楓溪公社改稱楓溪公社管理委員會,鎮街道革命委員會則改稱鎮人民政府。12月,世田、大、小葫蘆復劃歸田東公社。

1983年6月,體制改革試點時,撤銷人民公社,與鎮合併成立楓溪鎮人民政府,實行黨、政、企業分開,建立鎮領導農村的行政體制。9月,奉命改鎮為區(鎮級區),設區黨委和區公所,同為市委,市政府的派出機關;鎮也設鎮黨委、鎮人民政府,實際是一套人力,二塊招牌。

1985年,楓溪鎮4個街道辦事處改為街道居委會。

1987年,撤楓溪區,其行政區域併入楓溪鎮,建立新的楓溪鎮黨委會和鎮人民政府。

1991年底,恢復潮安縣建制,楓溪鎮屬潮安縣,為潮安縣縣委、縣人民政府駐地(原楓溪抽紗公司內),並劃出陳橋、鳳山、花園、大新鄉、高厝塘、蓮雲、竹圍、田東、大園、西廂、雲梯、池湖、蔡隴13個管理區歸湘橋區管轄。

行政區劃

1995年12月,中共潮州市委、市人民政府決定設立楓溪區,其行政領導機關為“潮州市楓溪區管理委員會”(行政正處級單位),是市的派出機構,行使縣區級的職權。管理區域為:楓溪鎮(從潮安縣劃出)、潮州火車站區、池湖、蔡隴兩個管理區(從湘橋區鳳新街道劃出),區委、區管委會駐楓溪村。

一、位置面積。楓溪區位於韓江中下游平原,潮州市境中部,市區西南部。區域四至:東、東北連湘橋區,西、西北接潮安縣古巷、鳳塘兩鎮,南界潮安縣浮洋鎮。設區時,全區面積約20平方公里。至2013年,全區總面積為24.47平方公里;山林場面積16064畝,分布於潮安縣境內的古巷、登塘、赤鳳和湘橋區的意溪等鎮以及萬峰山林場的蝙蝠岩。

二、轄屬。楓溪區於1998年3月設市鎮、路東、路西三個片工作委員會,2002年,工作委員會改稱辦事處。2003年5月,辦事處改稱農村工作辦公室;市鎮辦事處更名長德農村工作辦公室。至2013年,楓溪區管理範圍為長德辦事處、路東辦事處、路西辦事處三個辦事處,共26個村民委員會和6個社區居委會,目前全區總人口111867人(戶籍人口)。

自然資源

楓溪設區後,已成為潮州市區的組成部分,隨著城市化、工業化建設的迅速發展,境內可資利用的自然資源已越來越貧乏,地下資源政府已嚴禁開採,動、植物資源則基本分布在境外的山林場。

水資源

楓溪區境內水資源豐富,條件優越。10~20米深能見地下水,自東向西呈臨韓江近的地下水源淺,臨韓江遠的地下水源深。地表水範圍廣闊,包括韓江以西的湘橋區和楓溪區,集雨面積約40平方公里。

還建北關引韓,安揭引韓、堤頭涵、自來水站,引韓江水入楓溪;利用地下水,保存部分水井;開挖韓江支渠、池塘、水利等措施;使楓溪區境內水源更豐富。

楓溪區擁有發達的排污排澇渠系,工業污水、生活污水和地面積水能及時處理排放。路東片、路西片通過七樅松溝、貓鼠涵溝、萬畝溝、洋頭溝排污水進入溝尾溪;市鎮片則通過海溝片排澇溝、東埔溝、安山溝匯集污水進入西溪;同時還有眾多地下埋溝協同排污排澇,溝尾溪同西溪交匯後流入楓江,域內的各種污水、積水能及時排放、有效的保護了區域水源水質。

礦產資源

1、陶土。分布廣,多在耕作層下面,資源豐饒,是楓溪陶瓷行業和磚瓦業的主要材料。

2、沙丁。是建房“三合土”夯牆主要材料,多分布於長美村西山溪舊道以西地下。

3、沙崗塗。分布於頂湖和臨韓江一帶山間。

4、沙。分布於韓江一些急流淺灘和西山溪舊道中,是建房不可少的材料。

地下資源

地下熱水。主要分布於田頭何村,溫度攝氏40~50℃,可用於洗浴、煮豬食等。

光熱資源

楓溪區光熱資源充足,太陽總輻射量和生理輻射量均屬較多地區,光合生產潛力大,光能利用率高,日照可分率多。夏天日照長達12小時以上,冬天日照也有10時左右;最高溫度近40攝氏度,最低溫度零攝氏度左右,較少零攝氏度以下的,且早晚氣溫變化不大,可資利用的光熱能源時長而穩定。

土地資源

2013年,楓溪區境內土地總面積24.47平方公里,境外有山林場14個,總面積16064畝。耕地總面積167公頃。楓溪區位於潮州市中部,市區西面,毗鄰潮安縣、湘橋區,交通運輸方便,商品經濟發達,區域優勢和地緣優勢突出,土地資源十分金貴,但可利用的資源已不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